对应与耦合:审美视界的外化与内向

上传人:gg****m 文档编号:216061842 上传时间:2021-11-2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58.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应与耦合:审美视界的外化与内向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对应与耦合:审美视界的外化与内向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对应与耦合:审美视界的外化与内向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对应与耦合:审美视界的外化与内向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对应与耦合:审美视界的外化与内向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应与耦合:审美视界的外化与内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应与耦合:审美视界的外化与内向(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应与耦合:审美视界的外化与内向摘要遥远的祖父显示了作家20世纪90年代创作的特点。它 既继承了传统的介入式的叙述态度,又吸收了现代写作技巧,小说以第一 人称为视角,以被扭曲的现实时间为形象的流动方式,并运用典型的细节 来表现主人公那没有发展变化却又相当复杂的性格。小说还通过书写家族 的历史,阐释作者的感受,表现关注精神问题和现实批判的主题。关键词审美;外化;内向初次拜读恩师汤吉夫先生的遥远的祖父,只觉得它很亲切感人, 与以前学过的回忆性小说一样,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但仔细审视研 读,又豁然发现它与那些文本迥然不同,它的内涵的厚重以及现代写作技 巧的运用又岂是它们所能比得上的。遥远的祖父是

2、一篇传统与现代相 融合的作品,在形式技巧上,小说既沿用了传统的介入式的叙述态度,又 吸收了现代以第一人称为视角,以被扭曲的现实时间为形象的流动方式的 技巧,它侧重运用典型的细节来表现人物虽没有发展变化却乂相当复杂的 性格。在内容主题上,既能对人物经历及人物关系进行客观描述,又能把 笔触深入到社会文化底蕴进行主观探微,因而在文本显现上,就既表现为 传统意义上的生活写实,又表现为人物关系意象化,成为特定文化的载体, 其审美视界既可外化又能内向。遥远的祖父的审美外化首先反映在小说形象的流动方式上。传统 技法的小说,形象的历程往往是步步为营地递进,形象画面之间粘合比较 密切,时间空间的变化频率与幅度相

3、对也小一些,有比较醒目的连贯性。 这类小说受故事的发生、发展、结朿这样一个时间顺序和因果链的制约, 一般采用纵剖面的叙述方式,靠具有一定长度的曲折情节取胜,基本上呈 现一种线性的时间推进。而这篇小说并没有用传统的“历时式”的叙述方 式来构建情节,因为作者认为过分与生活一致的叙述太简单。乔治?布鲁 斯登曾经说过:在小说中,时间是首要的,小说的结构原则是时间。小说 应通过错综的时间来完成,这样能使小说跳跃性很大,变幻跌宕。汤先生 在给我们讲课时曾谈到遥远的祖父的创作情况:二十年酝酿,三年撰 写,四易其稿。初稿时是用链条式的结构来回忆祖父,但自觉平淡无奇, 初次修改时,增加了祖父死的场面,重复几次,

4、每次都不一样,每次都增 加了他的亮点。二稿文木有两个时间段:一个是祖父死的现在时,另外一 个是祖父死的过去时,这样安排,使小说容量较初稿丰富得多,也有了厚 重感。后來修改吋又把祖父死的现在吋也改成了过去吋,加入了写家谱这 一节作为三稿的现在时,这样三稿文本就有了三个时间段:现在时(写家 谱)、第一过去时(祖父死时现场)和第二过去时(祖父死的过去时),这 三个时段拉开距离,互不衔接,使得作品容量更大,空间也得到拓展。四 稿时,又加入了小说末尾写儿子这几段,延长了家庭史,由第一代写到第 五代,并写出了家庭第五代与第二代的强烈反差。因此说这篇小说采用的 是把过去、现在的现实时间顺序冲乱,颠覆承上启下

5、的逻辑关系进行重新 组装的叙述方式,它以比较短的时间为框架,而将已经过去的漫长时间纳入框架内,就使得能写成长篇的家庭史浓缩于短篇之中,历史的厚重感可想而知。遥远的祖父的审美外化还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在这篇小说 里,最鲜活的形象当属家族第二代祖父,而这鲜活的人物的塑造并不是像 传统小说那样靠设计曲折复杂的情节变化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渐进。它采用 散文化的笔法,截取了生活的横截面,通过大量的典型细节,描写了主人 公差不多同一时间内的性格中的几个不同侧面,并用不同时间里的故事加 以强化,但这里并没有人物性格的发展。在小说中,“暴戾”与“慈爱” 矛盾地体现在祖父身上,“我”年幼时他如此,中年时亦如此。

6、给人印象 最深并能形成对比的细节描写有两处:一是写祖父打小叔叔。当与“我” 年仿的小叔叔向“我”索耍祖父给编的帼帼笼未得手后,便连笼子带帼帼 猛踩一气。祖父看到后“豹子一般奔来,抡起胳膊,扇面一样的巴掌便响 亮地抽打在他小儿子的脸颊上,小叔叔的脑袋如同狂风中的柳枝,猛一摇 晃就栽倒在地,祖父又上去狠踢一脚,那瘦小的身体咕噜噜一串翻滚,竟 没冇发出一丝声响”。这一记惊心动魄的耳光,一定会在读者心中留下深 深的印记,它写出了祖父对儿子辈近乎于虐待的态度,表现了他性格中“暴 戾”的一面。而祖父对孙子辈以下的人的态度却与之截然相反,那种疼爱、 那种眷恋,细腻感人。而这种情感也是通过一个个细节表现出来的

7、,且不 说祖父在炎热的夏天编烟姻笼给“我”,也不说祖父在父亲打“我”时对 “我”的庇护,更不说祖父在严冬时抱“我”入热被窝,单从祖父带儿子 买手帕上即可窥见。“徒步往返十二里路,一个是八十多岁的老爷爷,一 个是年仅5岁的小孙孙,又爬坡又越岭”,只为买一个绣有白兔的红手帕。正如作者所慨叹的那样:“为这么条手帕,跑了这么远的路,在艰难竭蹶 中,祖父的此番情意,真正是重若千钧了。”确实的,小说中的手帕已不 再是一个日用品,它是曾祖父对重孙的无尽的爱。后来儿子回城时却把它 遗落在老家,又被祖父收回到自己的手中,可以想象老人捡到手帕时有多 么伤心。但他的爱不会改变,最后他用这块手帕包裹他全部的遗产十七块

8、 六角一一留给后人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念想。小说中祖父的性格是复杂的、多层面的,不光只有暴戾与慈爱,还有 勇猛(如风雪天赤手打死狼)、刚强不屈(如临到去世也不让人搀扶)以 及不谙政治(如带着四类分子的帽子却敢叫骂着敲队长书记家门,让他们 下雪天起來扫街),这些鲜明的个性也都是通过众多的细节來表现的。这 篇小说虽然故事情节不曲折复杂,人物性格口始至终没有发展变化,但从 人物塑造的效果上看,用密集的个性化细节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多个侧面远 远胜于用复杂的情节变化来表现。这篇小说的审美外化还体现在小说的特殊视点及叙述态度上。英国作 家戴维?洛奇在小说的艺术中曾说:“确定从何种视点叙述故事是小说 家创作中最重

9、耍的选择,因为它直接影响到读者对小说人物及其行为的反 应,无论这反应是情感方面还是道德方面。”遥远的祖父在叙事过程中, 摒弃了全知全能的视点,而选择了 “我”作视点,“我”既是小说中的人 物,又是小说的叙述者,这个视点决定了 “我”只能叙述自己所经历的, 对于“我”没有经历的只能从别人处得来,如从母亲的两次转述以及妹妹 的信中“我” 了解到祖父其他的故事。“我”虽然不可能比读者知道得更 多,但这种视点却比较接近牛活实际,更容易被读者所接受。其实,这种 限制视点的运用不单是一个形式选择上的问题,它的背后还有深刻的哲学 意蕴,我们个体认识世界的能力是有限的,全知全能的视点是神性的、虚 假的,是不可

10、取的。在当代文学中,有些作家认为叙述者不应该干预作品,他们强调感情 “零度操作”,希望展示生活流程的“原生态”,追求纯客观的叙述,一切 留给读者咀嚼、评价。而这篇小说的叙述者对作品的态度却与之相左,他 采取的是传统的介入式的叙述态度,对作品进行积极干预。文中有多处叙 述者的议论或情感评价的文字。女m “祖父对于伯父、父亲、叔叔们近于 虐待的态度,大概仅限于他的儿子们,我至今不记得他对待孙子辈以下的 子孙表现出什么残暴,而他对于曾祖一一我以为在性格上他们绝对是两种 人一一竞恭顺到言听计从的地步这种沿袭传统的介入式的叙述态度, 不仅能够在结构上勾连上下文,而且有助于读者对人物形象有较全面而深 刻的

11、理解,从而达到叙述者与读者在情感上的共鸣。至于小说的主题,我们从社会学角度来看它的审美内向。现在有许多 作家不仅淡化情节,而且还淡化主题,遥远的祖父没冇这样做,它的 主题是不容忽视的。因为它不是单纯地写一个家庭的历史与变迁,而是通 过小说表现了关注精神问题和现实批判的主题,并阐释了作者的文化感 受:人类在走向文明的征途中,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沉重的代价,随着社 会的进步、文明的发展,人的文化程度越来越高,但人的求生本能、人的 勇猛、人面对困难时不屈不挠的精神却渐渐萎靡。这种感受从小说的标题 和人物形象上都可看出。标题中“遥远” 一词在文本中既表示时间的久远, 又有隔膜之意,反映出孙辈与祖辈心灵的

12、不相通,显示了作者对现实的无 奈。小说中的“我”及“儿子”正在一点一点将祖辈的优良品质丧失。“我” 是被政治挤压没了,当“我”知道祖父的富农帽子戴错后,便主动跑到公 社去,请他们帮助纠正,接待“我”的是穿绿军装的女干部,她冷峻的表 情和话里的藏锋吓了 “我” 一跳,“在那个颇具姿色的穿军装的小女子曲 前,我实在像软骨的士兵不战而降,大败而归”。到“儿子”这一代,祖 辈的精神品质正遭受商品化的袭击,“模样酷似他的老爷爷”,“在咅乐学 院攻读完硕士的儿子,因为失恋而困守家中愁眉不展长吁短叹,他的豆芽 菜一样的身体蜷曲在床宛若一只虾米”。一次恋爱的失败竟使高学历的堂 堂男儿颓废,虽然模样上遗传了祖辈,但在品格上却相差太远,祖先的勇 敢、坚强不屈的精神丧失殆尽。作者通过这篇小说意欲探讨在现代文明的 今天,能不能找出一条社会既能前进而又不会丢失民族精神的路径呢?从 这个层面上看,小说的主题是深邃的。汤先生的遥远的祖父,从形式上看,既有传统的技法,又有现代 的技巧,是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产物;从内容上看,是书写家庭命运的“新 历史小说”,而它的主题在一定意义上又显示这是一篇耐人寻味的文化小 说。参考文献1牛炳文,刘绍本现代写作学新稿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作者简介祖秉钧,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现当代文学教学与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