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解读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的审美景观

I***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3.84KB
约8页
文档ID:215529358
解读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的审美景观_第1页
1/8

解读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的审美景观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深化与完善了古典诗学的意境观他的意境观由实境与虚境构成,呈现为以思与境偕为特色的审美景观,表达出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味外之味的审美旨趣,并在实境/虚境的基础上提出解决虚实相生问题的艺术方法他挪植了道家思想,对原有的意境观进行了深化,以便最终达到“动态的静谧”般的审美效果《二十四诗品》(简称《诗品》)是中国古典文论史上“一枝诗学的奇葩”它对古典诗学意境观的深化与完善做出了巨大贡献《诗品》的意境观是对司空图诗论中“思与境偕”与三外说的贯彻,它在二十四则内容里形构了多种以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为审美特性的“实境+虚境”的审美景观,且在其中深化了道家的崇尚自然、标举冲和淡远的思想,呈现出了活跃的生命力一、实境:在“形容”中把握实境之“精神”创构意境首先依赖实境的营造,《诗品》在这方面有《实境》专门阐释,要求写出眼前所见真景,突出“真”:取语甚直,计思匪深忽逢幽人,如见道心清涧之曲,碧松之阴一客荷樵,一客听琴情性所至,妙不自寻遇之自天,泠然希音实境是景物的自然描写,其中流露出诗人的真性情五至八句写景全用白描,语言质朴自然,构成美妙的幽境。

这种实境来自“取语甚直,计思匪深”,用语直捷而不依赖艰深的思辨与冥搜,与表圣追求“目击可图”“入境可见”的艺术效果一致如何从实境引向意境之虚,表圣在末四句道出“遇之自天”的要义,诗人情性所至与天机相遇合,说明实境也要求灵活直致,融情入景,而不能呆滞地刻写实貌在此,司空图的“真”不拘泥于物色形状,而在于“我”对景物的参透与悟入,由此才能写出其中精神《诗品》中有两品可作为描绘实境之精神的参考,分别是《精神》《形容》《精神》核心是“生气远出,不著死灰”,作品之所以有精神在于主体收摄心性,与天遇合,在那瞬间诗人把握住物的本真性(或曰气质),从而写出物的本来面目,由此遂能“生气远出,不著死灰”《形容》追求“离形得似”,万象形态各异且变化纷纭,若停留在描绘物之恒姿上,只能得形离神为摆脱描摹恒姿的局限,司空图指出应与大道“妙契同尘”,山海风云花草无不是大道的外化,其间有真实自然、流动不居的生命力,因此形容事物必得求内在的精神与生命力才能得其真杜甫《房兵曹胡马诗》中“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便是不拘泥于外形,而抓住骏马的精气神,写其速度之快有如御风,读诗者自能想象出房兵曹驾驭骏马日行千里的英姿综合以上三品来看,实境作为艺术化的诗境来源于实在的景象,本质上凸显“真”,为得其真则应跳出形状的束缚,把握物的本来精神,而用以把握的方法则是对物之神的“形容”。

就此来看,《诗品》尤其重视传达艺术形象的生命力,无论“风云变态,花草精神”,还是“青春鹦鹉,杨柳楼台”都传递着活泼的生命力意境中的实境这一层所求的真,最终必呈现出物之精神里活跃的生命力而涤荡人心前文曾说“象”是象征之义,其实象征已蕴含了在状物之精神中求物之真的内涵,在这个意义上写出的实境才是真正有区别性的,才能分出不同实境之间最本质的景象特征以《纤秾》为例: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窈窕幽谷,时见美人碧桃满树,风日水滨柳阴路曲,流莺比邻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如将不尽,与古为新再如《绮丽》:神存富贵,始轻黄金浓尽必枯,淡者缕深雾余水畔,红杏在林月明华屋,画桥碧阴金樽酒满,伴客弹琴取之自足,良殚美襟二者都富有秀美感与色彩感,喻示相似的意境,但细细品味会发现前者是细腻浓艳的春日盛景,后者是清秀内敛的夜间佳境司空图在刻画这两种实境时留意到二者色彩、温度的差异:远春、碧桃、风日、流莺无不暗示某种艳丽的色彩,带出了春日温暖的感觉;红杏在白雾中、明月清亮不刺眼、金樽的富贵气、弹琴的雅致,某种浓丽的色彩必然会被色感与温度更低的意象调和(如明月)而呈现浓淡相宜的感觉,带来的是夜间的清凉感《纤秾》与《绮丽》本是两种性质相近的华艳诗境,而司空图独能抓住二者在色彩与温度上的差异,营造出富有体驗性的意境来作区分,从而区分出前者的浓丽灿烂与后者的清美雅致,这正是因为他能抓住不同景象透出的不同气质,把握住该景象的本真性。

二、虚境:飘逸超脱的精神境界实境作为意境的内层部分是具有引导性的画面,它负责把鉴赏者的视野导向需要凭借想象力填补的辽远空间,即虚境《诗品》的《飘逸》一品全写虚境,轻逸洒脱、超然自在:落落欲往,矫矫不群缑山之鹤,华顶之云高人惠中,令色絪缊御风蓬叶,泛彼无垠如不可执,如将有闻识者期之,欲得愈分表圣化用《列仙传》“王子乔在缑山乘鹤升天”与《庄子逍遥游》“列子御风而行”的典故,以点明飘逸诗境的非世俗性曹冷泉认为,前者指出了这一诗境远离现实、飘然凌云的性质,后者指出它旷放自如的特点,二者都有不受羁绊、不落凡俗的特征这说明虚境本身对现实世界显现出它的超越性质,是一种近乎超脱的诗境但这种全然超越的诗境极少见,因此《诗品》中涉及虚境时更多采取虚实结合的方式来衬托虚境的幽渺、空灵与超脱例如,《洗炼》:犹矿出金,如铅出银超心炼冶,绝爱缁磷空潭泻春,古镜照神体素储洁,乘月返真载瞻星气,载歌幽人流水今日,明月前身洗炼不只是诗歌创作的方法,也是诗的一种风格,虚泛而难以真切把握,为说明这种既是风格也是方法的境界,司空图以“空潭泻春,古镜照神”的描述写出它的明净精莹、澄澈透底、毫无蒙翳一旦获得这精莹透彻的感觉,便恍然顿悟到这种境界似清净的流水与皓洁的明月,仿佛在前生今世的夙业轮转中静静地等候发现它的人。

由此,洗炼的虚感经过实境变得切实可感,并生出超脱现世的空灵与飘逸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或可作为参照的例子寒雨连江、平明送客的实景使他联想到亲友慰问的虚景,由实入虚,了无痕迹,末句以冰心玉壶比喻“己之不牵于宦情”的操守,则在虚实结合间起到荡涤、升华诗境的作用这里涉及创造意境时如何处理虚实相生的问题,上文的《精神》《形容》已有牵涉,主要解决传达物之神的问题在《含蓄》与《自然》中,司空图又作出了另一层解释,主要解决技法上的问题三、虚实相生:以“含蓄”与“自然”达到“思与境偕”含蓄是古典意境论的美学特征之一,也是生发象外之象、韵外之致的重要前提,其要义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诗歌的内涵意蕴不被直接表达出来,而是声东击西,通过语言文字的“不涉”婉转地达到“涉”的目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便是对“文已尽而意有余”一说的深化含蓄可以有效地结合虚实,在不道尽、不说破中留有想象的空白,使诗歌文本可以自主地召唤读者创造意境,因此含蓄作为一种创造意境的方式,能够令意境的实/虚层次感更加鲜明,也更能营造“境生于象外”的效果送别诗便是极尽含蓄的一种类型,这类诗往往不尽显离别的忧愁与不舍,而常留委婉不说的空白,但在诗句结束之处就自然有无尽的余味。

以表圣推崇的王维《送别》为例: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再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沈德潜在《送元二使安西》诗下注“阳关在中国外,安西更在阳关外,言阳关已无故人矣,况安西乎”,前往安西却以阳关作结,阳关已远,安西更甚,其中深意不附着于诗题的“安西”上,却把离别之际对友人的关怀表露得更加真切这正是含蓄“万取一收”的艺术处理方式所致《送别》首四句语语踏实地勾勒出一幅送别图,末尾“白云无尽时”骤然拉出无限的时空,白云漂浮不知所踪,也不知何时能有归宿,经此一别,不知友人日后所向何处,油然而生怅惘之情但白云无尽的幽深意境也令人心意闲适,看淡名利,这也足以宽慰不得意的友人,故沈德潜诗下注曰“白云无尽,足以自乐,勿言不得意也”,十分在理就《送别》来说,意境中的怅惘与闲适都存在,而实境与虚境彼此映衬,相得益彰,造成了“眼前景方显,心中境已生”的美感,这不得不归功于含蓄《自然》旨在“俯拾即是,不取诸邻”,追求形式上的朴素美、情感上的真实美和意境上的平淡美故贯彻了《自然》一品精神的诗歌大多会重视语言及意象上的随手拈来,唯如此诗歌才能显出“天然去雕饰”的美感。

自然的诗风仍需要创作主体积累艺术素养与生活经验,在创作主体的素养及经验已然成熟时,诗人顺应“悠悠天钧”的启示,则无一语不自然在主客之间顺应自然地沟通时,情感才显出真实性,意境也才能达到“思与境偕”的程度应该说,《自然》一品是切合着司空图“直致所得”的创作理念的杜甫的《月夜》是一首自然所成的佳作,同时也是虚实相生的典型例子: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璧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妻子倚窗看月是虚写,儿女不解亦是想象,杜甫实际是写自己被困长安时对妻儿的怀念,这其中蕴含了杜甫与妻子过去在鄜州共同看月的生活经验在想象妻子的“看”时,诗人也暗示了自己看月的行为,从而构成共看一轮明月、共思爱人的深层关系想象的虚写最后落笔于对未来重聚的盼望上,但因是虚写,反而衬托出重聚的渺茫全诗在诗人结合生活经验和艺术想象的基础上显得自然流畅,其中的懷念含蓄曲折,反复萦绕而寻味不尽想象之虚与生活之实在诗中互相渗透,从而构成了虚实相生的韵味综上来看,实境是虚境的基础,虚境是实境的延伸,二者不可分离,共同在虚实相生间构成了完整的意境司空图在《诗品》里表述的意境观仍是对他既有的意境理论的贯彻,并最终呈现为一个完整的审美景观,甚至可以说《诗品》就是由一幅幅图画构成的,每一幅都有景观的可见性,都体现了他“目击道存”的理念。

这一景观内的每一个“子景观”都因为贯彻了虚实相生的原则而达到“象外之象”“味外之旨”的审美效果四、结语最后对这一审美景观的性质作一简略的说明从“风格即人”的角度来说,“二十四种风格其实只是一种风格,即幽独清寂的风格”,也就是说《诗品》诸种“子景观”其实都围绕“幽独清寂”的审美景观展开这种特性与它对道家的崇尚有关:《诗品》崇尚自然,内容大多标举冲和淡远的诗风,意象上也多有道家的畸人、真人、象外环中等,而司空图更将构造意境的终极动力归之于“天钧”“大道”“自然”等不可名状的力量这种种特性都提醒人们在司空图的理解中,真正的意境必须要溯源至人内心的虚静安宁(如返虚入浑、素处以默),回归到人与世界的和谐沟通状态才可以实现《诗品》每一个“子景观”都因为司空图的这一认识而显出一种“动态的静谧”,宁静而饱含生命力因此,司空图在“思与境偕”“三外说”的基础上挪植了道家思想,从而令他的意境观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华南师范大学) -全文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