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左江岩画沿岸壮族村居形态与特点分析

ji****8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17.49KB
约12页
文档ID:215456526
左江岩画沿岸壮族村居形态与特点分析_第1页
1/12

左江岩画沿岸壮族村居形态与特点分析 梁志敏摘要:左江岩画沿岸壮族村居作为左江岩画文化遗产廊道的构成部分,是左江流域壮族人经过漫长繁衍生息与文化变迁的重要见证,反映了汉文化对左江流域影响之广泛与深远本文选取“左江岩画沿岸壮族村居”的视角,通过探索散落分布在岩画之间左江沿岸村居的人文肌理及其特点,分析其潜在规律,为左江岩画文化景观保护利用以及新农村建设提供参考与依据关键词:左江岩画 文化遗产廊道 沿岸壮族村居 村居构成形态与特点战国至东汉时期的左江岩画分布于广西左江流域,横贯宁明、龙州、凭祥、大新、江洲、扶绥等地,连绵200余公里,形成一条岩画长廊散落之间的村居,与沿岸的岩画、山水等人文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形成了历史底蕴深厚、民族文化丰富、生态环境优美的文化遗产廊道一、左江流域的地理形势左江是西江水系中郁江的最大支流,发源于越南与我国广西交界的枯隆山,由明江、水口河、平而河、黑水河等支流汇聚而成,左江所流经的区域即为左江流域,位于桂西南片区,其行政区域大体为现在崇左市七个县市(区)范围,地处北回归线以南,整体地势为西、南、北高,东北低,由西北往东部倾斜东南部为十万大山余脉及四方岭所盘亘,横亘宁明南部,北部为西大明山,西南面为大青山,西北和中部间有,石灰岩地层分布较广,为较典型的岩溶地貌,河流流向与地形构造一致,明江、水口河、平而河、黑水河等左江主要支流先后在龙州、江洲等地汇聚后往地势较低的东北部辗转向坛洛平原流去,受河床地质结构、河水流量流速的影响,以及不同地段土壤质地差异与流水侵蚀力度的不同,整个左江流域河道蜿蜒曲折,宛若“九曲回肠”,而河流转弯处在漫长的水流过程中,水流向凹岸方向冲去,河流底层的泥沙被带至凸岸沉积,泥沙经过漫长的淤积逐渐堆积抬起,形成大大小小弯弯曲曲的“U”型河流阶地,这些河流阶地也成为河流沿岸重要的壮族村居分布点,这种山奇水秀的自然景观与岩画、村落人文景观组成的一幅幅优美画卷,在中上游的龙州、宁明河流段尤为突出。

二、村落的构成要素与形态村落作为农村人口聚居的空间,它既包含民居建筑及其围合的空间,也包括其周边的自然环境左江岩画沿岸壮族村落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河流、阶地、岩溶丘陵是其地理要素,住宅及其附属建筑、手工作坊、牛棚、猪栏、晒坪等是其建筑要素,庙宇、码头、村民集散休闲空间、榕树等则是其公共要素,村路、小巷、水塘等是其平面展开延伸的布局要素,而岩画则是作为左江岩画沿岸村落的独特人文构成要素上述各个构成要素,不同村落有其不同有机组合,如在宁明、龙州河流段村落之间,或山岭阻挡、或河流分隔,村落内部历史上自成体系,具有较强的自给自足、自我消化的适应能力,其榨糖、酿酒等作坊在村落中一般都占据较为重要的位置,而在中下游的江洲、扶绥县,由于地势相对平坦,交通较为方便,物流便捷,故人工榨制糖等作坊就较少此外,同一构成要素在不同村落中其表现形式也有所不同,如沿岸村落大都有设置在村头屯尾、田间路旁或山边河畔的土地庙,一般造型较为简单,简陋者仅以几块砖块或石头垒砌而成,而部分村落如龙州白雪下屯、扶绥新湾屯等则修建受客家文化影响供奉“福德公”、“伯公”的“福德祠”,此类建筑具一定制式,做法较为考究村落形态是指乡村民居、道路、晒坪、公共空间、公共建筑以及自然环境等构成村落的主要部分在平面布局上展开延伸的方式。

左江沿岸村落是在历史中依据环境风水、血缘宗法、前后承续等因素自然延伸扩展形成的,各个村落都是敞开的、形式自由的,根据地形地貌、河流走向等客观条件而形成不同的村落形态,布局灵活多样,既发挥自主性,又遵循了自然沿岸村落在河流阶地上远远看去往往树影婆娑、黄墙黛瓦掩映其中,与山地村落高低分布、错落有致的垂直感不同,沿岸村落从传统上更表现为在平坦阶地水平方向的秩序感与平稳感在“左江岩画沿岸壮族代表性村屯形态表”及几个形态图中,可以看到左江岩画沿岸村落,其布局主要有网型、线型、梳型、散点型、随机型等几种表现形式,其中,以网型居多濑江屯、花犁屯等网型村落的形成主要由于这些村落大都地处较为平坦的河流阶地、平原谷地,村落的发展延伸受到的限制不多;珠山屯、岜河屯、馱柏村等线型村落主要是随道路走势延伸扩展而形成的布局,而地处山岭坡脚的卜瑞屯则是沿着坡地随等高线成条带型展开;伏荷屯、江边屯等随机型村落的形成则主要受地貌地势所限制,民居建筑因地制宜依山坡而建,高低错落,各有机构成要素顺势随机展开;而白雪上屯则为梳型布局村落,表现为沿着入村道路垂直排序房屋,一列列平行的房屋犹如梳子一般,房屋基本为坐北朝南偏西方向,夏天西南而来的凉风通过一排排巷道吹进村里,冬天坐北朝南的屋背则可隔挡北方而来的寒风。

上述无论何种形态,作为村落重要节点的公共空间,是各种村落形态的重要构成部分,庙宇、晒坪、榕树或其他大树木等是村落中常见的标志物,晒坪、榕树等空间是村民集散休闲的生活中心,而土地庙、观音庙等庙宇每逢特定节日举行的活动,对于村民具有重要意义,祭祀的内容与村民的价值观相一致,与村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无论村民与庙宇距离的远近.一般都会参与这样的活动左江流域盘绕于峰峦群山之中,蜿蜒型河道以及连接不断的河流阶地等地理特征,与其沿岸村落的分布、选址、规模及其发展构成了较为密切的关系由于地处河流、丘陵地带,总体上呈散落分布形态,同时,村落规模的大小、密集的程度与村落平坦程度、耕地面积大小、肥沃情况、河流走向以及交通状况密切相关,体现在中上游沿岸村落呈散落分布形态,下游地势逐渐开阔,村落分布渐趋紧密,规模趋大,人口较多在村落的选址上,左江河岸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由于河水的冲击、河流下切侵蚀与泥沙冲积沉淀,在河岸、半岛上形成了一些呈阶梯状分布相对平坦的河流阶地与谷地,而在村落的形成过程中,村民围绕河岸择地而居,由于农业耕种是沿岸村民的主要生产方式,选址时既要考量农田、水源等生计因素,还要考虑周边环境的情况,因此,背靠青山、依水而居、既接近水源又不易被洪水淹没、可供耕种、土地肥沃、方便排水的二级河流阶地、平坦开阔的沉积河岸成为沿岸村居聚落的首选,这些地方除了山水相连的自然环境外,在生产上更蕴含了村民赖以生存生活的水源、水产与物产等重要资源,如濑江、花山、岜跃、荷村、白雪、板桥、花犁等村屯,既有山环水绕作为天然屏障,借山势之藏纳、江水之灵气,形成宜人的小气候;又有大片平坦肥沃土地可供耕作,且河水资源也较为丰富,这些情况反映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利用生态环境内在机理与规律为己所用的“趋利避害”择居心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传统观念。

同时,各村在形成过程中受具体的地理环境所制约,各村对择居要素的取舍又有所不同,形态也会不尽相同在传统观念与礼制上,沿岸中不少村落选择在河流半岛上,这也体现了自古以来水能聚财、聚福、聚气的风水学观念,认为好风水应该是山环水抱,湾湾流水能聚财气福气,故背靠大山、三面临水、依山傍水的河流弯曲处是村落的理想选择同时,村落朝向讲究风水,负阴抱阳,左江沿岸村落中不同朝向均有,而以朝向南或向东或东南居多,除风水观念、传统礼制等方面的考量外,这种朝向的民居门窗,冬天太阳直射点南移高度角较小,可使更多的阳光斜射室内,提高室温,还可以避免北风穿堂而过;夏天太阳直射点北回高度角增大,阳光从门窗射进室内相对较少但具体择向时也会因地制宜,房屋朝向讲究前无阻挡,后有依靠,故房屋前方如遇山峰尖岭阻挡,则会将房屋朝向调偏在村落内部关系上,岩溶丘陵分布较为密集的中上游河段村落之间,交通多有不便,不少村落内部历史上自成体系,具有较强的自给自足能力,许多村民、邻村之间多少都具血缘或姻缘社会连带关系在村落规模上,河流在历史上是沿岸村落之间重要的传统交通方式,分布在河流交汇处较为开阔的河谷阶地、平原或盆地,地处交通要津,如上金、响水、驮卢、新宁等镇则逐渐发展成为具较强集散功能的集镇。

endprint三、民居的构成要素与特点民居是构成村落最基本的要素,左江岩画沿岸壮族村落的传统住宅主要为地居式民居,它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由原单幢类本土干栏建筑,经过地面化演变后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组合类的地居式民居建筑,在其地面化过程中,原具杂物堆放、牲畜圈养等功能的区间随着架空层消失,由底层转移至房屋左右两侧或前后的附属建筑里这种民居的外立面采用坡屋顶以及房屋主立面外设置檐柱廊的形式,檐柱廊两侧不少都设可存放杂物的檐廊棚,这种形式对于左江流域炎热、气温高、雨水足、湿度大的气候具较强的适应性,檐柱廊起到遮荫隔热、防潮隔湿之功用在民居的构成要素中,按其功用主次分,主要由主屋、附屋两大组成部分主屋一般为当地村民称之为“三房屋”的地居式三开间建筑,少部分为“两房屋”即两开间建筑,主要由供奉先祖的堂屋与卧室等构成;附屋一般分布在主屋的左右两侧或前后作为厨房、杂物房的建筑按其结构要素分,主要由屋面、墙体、构架、地基等构成其中,在民居屋面上,均为双坡屋面,采用合瓦屋面形式在民居墙体上,主要有砖墙与竹笆抹泥墙两种,而砖墙中又有烧制砖(青砖、红砖)、土坯砖(泥砖)、水泥砖等几种,青砖一般年代较早,红砖次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时建造房子多使用此类红砖,水泥砖一般多在21世纪初期建造的房屋使用,而泥砖就地取材、生产简便,较为经济,早期建造的房子大都使用此类砖作墙体,而现存民居中上游河岸段不少民居还使用此类砖,但由于泥砖不耐潮,抗压强度较弱,故使用泥砖作砖墙时,现代民居的墙脚与承重墙柱一般都采用烧制砖,以防水防潮,增强承重强度。

而竹笆抹泥墙是在柱子与穿枋之间采用竹片或藤条等材料编成壁体两面抹上草泥即成墙体,采用此类墙体多为早期建筑,这类墙体在左江沿岸一带材料充足,取材简易,制作成本较低,施工方便,墙体较轻,对于左江流域温暖炎热潮湿的气候较为适宜,不足之处是不防潮不防水,需要经常维护在房屋的构架上,左江沿岸传统民居普遍采用沿房屋进深方向立柱穿枋、柱头直接承载檩条的穿斗式木构架形式,从其柱子与穿枋的组合看,左江沿岸民居基本都采用减枋跑马瓜构架,构件规格与做法较为一致,即减短瓜柱,每瓜基本都穿两层,部分穿三层,各层缩短穿枋,不予通穿,不同瓜柱下端减短落在不同高度的穿枋上,这种做法大大节省建造时的人工,更节省了木材,节约了民居建造的成本,这对于木材不是很充足的左江沿岸来说,此做法是十分必要的选择,同时,由于瓜柱与穿枋缩短,柱子间跨度增宽,建筑内部空间得以增大增高,从而提高了室内空间的利用率此外,江洲、扶绥等中下游沿岸村落,由于交通便利以及汉文化影响较广泛,不少民居的木构架使用砖柱替代木柱,进一步增强了房屋构架的承重能力,瓜柱与穿枋均不同程度地递减,构架进一步简化,民居空间更发生了较大的改观,方便了人的活动此外,部分民居特别是在中下游流域,采用硬山搁檩形式渐多。

在民居的地基上,左江沿岸村落传统民居大多为一层或二层砖木结构建筑,荷载较轻,地基做法就较为简单,大都为平台式夯土台基,基身高于室外地面,多由夯土层夯筑而成,部分稍为讲究的人家则采用石块砌筑台明,基身采用夯土层与碎砖石子重叠夯筑,防水防潮隔湿是房屋台基的主要功用,由于台基与地面有落差,可防止地面水流入室内,以确保室内地面干燥,也使台基在更好地承受房屋木构架重量的同时,避免受潮腐朽,起到保护木构架的作用就民居的组合形式看,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披屋型:主要有侧披屋与后披屋两种,其中,侧披屋,是在三开间的主屋两侧对称依墙而建披屋作为附屋,或者,在主屋左侧或右侧设置披屋;后披屋,是在主屋屋背紧依后檐墙而建披屋作为附屋,主屋与附屋连成一个整体;二是伸手型:在主屋的屋前两侧设置附屋,形成一组双伸手的民居建筑,或者,在主屋屋前一侧设置附屋,形成单伸手曲尺型“钥匙头”的民居建筑;三是庭院型:在主屋后方(部分在屋前)设置附屋,并在两侧建墙合围形成天井(见图五);除了组合型建筑外,还有一种即主要存在于左江流域中上游村落没有附屋的单幢类一字型“三房屋”一字型、披屋型与伸手型。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