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游客赴中国旅游安全感测度与提升策略研究 胡蝶 朱尧 林雅婷 翁婕 邹永广摘要:本研究以入境游客为研究对象,从外国游客的安全期望和安全感知入手,通过对社会治安、旅游环境、地域文化、自我防卫、安全信息以及服务内容六个维度进行安全感测度,并采用多元统计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得出主要结论:①外国游客总体对中国旅游地评价较高,旅游安全感知水平超过期待水平,其旅游安全质量感知呈现正面状态,但语言的沟通交流是最大问题;②基于人口统计学特征上的分析比较发现,年龄与文化程度的差异对外国游客在对中国旅游地安全感知上的影响最大,且文化程度与实际安全感知表现出正相关关系;③不同的出行方式导致外国游客对中国旅游地的安全期望与感知存在显著差异;④外国游客认为中国旅游地在旅游环境和地域文化方面亟需改进基于上述,本研究针对如何提升外国游客赴中国旅游的安全感,提出了如下建议:①建立并落实旅游安全管理体系,提升旅游地旅游服务及基础设施建设的质量;②尊重文化差异,满足不同群体的旅游需求,展现中华文化的深厚内涵;③积极利用现代科技的绝对优势,提高各旅游地的环境质量,营造安全且舒适的旅游环境,最终达到提升外国游客安全感的效果。
关键词:旅游安全;外国游客;安全感知;安全期望近年来中国作为新兴的发展中国家,文化、经济及政治各方面都取得了较为亮眼的进步,中国这一旅游目的地在国际上的知名度逐步提升,吸引了大量外国游客来华旅游,旅游成为中国对于世界的一张崭新名片根据2018年中国文化和旅游部统计数字得知,入境旅游人数14120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2%,其中:外国人3054万人次,增长4.7%;入境过夜旅游人数6290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3.6%;国际旅游收入1271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0%,其中,外国人在华花费731亿美元,增长5.1%,国内旅游市场持续高速增长,入境旅游市场稳步进入缓慢回升通道,可见中国这一旅游目的地对外国游客的吸引力在不断提升但是在“世界经济论坛(WEF)”定期发布的《旅游业竞争力报告》(2017)中指出中国的旅游观光设施、环境持续稳定性以及旅游观光业亲和力这三项指标在144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相当靠后,情况十分不理想此外,从网络信息反馈来看,外国游客来华旅游期间也遇到很多不便入境游客安全感高低可能代表旅游地安全状况的软实力,有利于旅游目的地营造一个安全的旅游环境,从而塑造中国在国际上良好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所以针对入境游客安全感测度研究是十分有必要且有意义的。
一、理论研究背景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入境旅游发展态势良好,国内针对入境游客旅游感知的相关研究成果相当丰硕,对入境游客的感知研究逐渐从研究单纯的游客个人行为转向研究游客与旅游目的地之间相互作用,此类研究的程度深度也在不断深化从20世纪开始,部分国外学者就从激情犯罪等社会不稳定、不安全等因素对旅游影响入手进行旅游安全研究,针对旅游安全问题的研究形成一股热潮而此时我国学者仍处于对旅游安全的探索研究阶段,研究论著不成体系二十世纪至今,我国针对旅游安全的研究逐步深入,针对旅游安全的定义、主体、事故发生机制、风险系统结构以及分布特征等研究取得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并以此研究为证提出了针对旅游安全问题的预防机制及对策针对游客安全感知的研究也在这一时期蓬勃发展,随着时代发展出现了如自助游等新型旅游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研究主体总的说来,国内学者们对旅游安全的研究系统较为不平衡且不够深入,目前的绝大部分研究只针对行业管理的角度开展,而国外对旅游安全的研究就较为全面且细致近年来,国内部分学者针对入境游客的旅游安全研究也在逐步进行,研究水平也不断地提升,但仍存在实证研究不足这一缺陷,这部分的研究空白亟待一定的研究实证进行填补。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一)安全期望与感知测量题项设置本项目初步进行网络文本分析,搜集外国游客赴中国旅游之前的安全期望情况,将其纳入安全感的测评单位中本部分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1)文献分析法本项目收集国内外针对游客旅游安全、旅游风险感知、以及旅游安全感等与该研究相关的专业名词的论文及书籍资料,深入探究与之相关的研究的主要方向,并不断拓展项目研究的深度2)案例研究法本项目拟采取搜集近些年来国内外与旅游安全有关的典型案例数据的方法进行研究对比,深入剖析可能影响外国游客对旅游目的地安全感的主要因素,探究约束游客各方面安全的因素3)數据挖掘法本项目研究拟根据外国游客利用网络进行线上投诉、举报的经典案例数据,研究选取与旅游安全感相关的影响因素二)问卷设计本研究的问卷题项是基于邹永广(2012)提出的关于旅游目的地游客安全感测评理论模型结合文献分析、案例研究所得出的,以此针对外国游客安全感的可能影响因素设计了调查问卷问卷包括两个部分内容:(1)针对外国游客安全感测度所包含的安全期望与感知,共设计六个安全测量维度,包括:旅游环境、地域文化、服务内容、自我防卫、安全信息以及社会治安;六个安全测量维度共包含39个描述题项,39个描述题项又分别采集外国游客旅行前的期望与旅行后的感知。
本研究测量题项是从事件否定方面进行测量,运用李克特5 点量表尺度(Likert Scale)来测量(1=非常不符合,5=非常符合)2)游客的背景资料采集问卷选用类别尺度,设置了包括性别、年龄、国籍、文化程度、职业、出游方式、旅行时间等8个问题三)数据处理方法本研究中的数据分析采用统计学工具SPSS20.0,通过描述性分析,得出样本的一般特征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与单因子变异系数分析法(One-Way ANOVA ),对外国游客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安全期望与感知维度的比较进行分析此外,采取 Tamhanes T2 这一适用于方差不具备齐性的检验方法进行检查,在通过了方差齐性检验和 ANOVA检验的情况下,通过 LSD(最小显著性差异法)分别就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职业、不同出游方式的差异进行分析外国游客赴中国旅游安全期望与感知测量维度的IPA 分析:文章用SPSS20.0 软件对游客安全感39个题项做散点图分析,建立安全期望-感知I-P 分析图三、研究发现与讨论(一)数据收集与调查样本基本情况本研究采用应答者直接填写的方式,以外国来华游客为调研对象,于2017年8月27日至11月20日分别在广西桂林阳朔县、云南昆明、四川成都、上海、福建厦门以及福建泉州开展问卷发放。
此次调研发放问卷数量为 363份,回收问卷数量共有361份,回收率达到99%;有效问卷数量为305份,有效率达到84%具体有效问卷情况如表1所示在305份的样本当中,男性游客数量最多,一共有160人(占52.5%);年龄以18~24岁为最多;职业以学生最多,为119人(占39%);文化水平上,以毕业生或者研究生、大专或者本科数量最多,分别为171人(占56.1%)、114人(占37.4%);游客来源方面,调研对象一共来自29个国家,其中以德国、英国、新加坡、加拿大、美国最多,分别为32人(占10.5%)、31人(占10.2%)、29人(占9.5%)、28人(占9.2%)、26人(占8.5%);出游方式上,以独自出游和亲朋好友出游最多,分别为115人(占37.7%)、108人(占35.4%);旅游时间上以4天及以上的最多,为91人(占29.8%)二)问卷的描述性统计分析本研究测量题项是从事件否定方面进行测量,如果游客选择完全同意,得5分,表示游客对此非常赞同,游客对中国的安全期望和安全认知较低,因此在本研究中,每题题项得分值越高,说明游客安全期望和游客安全感知越低其中A17、A33、A39为反向题,因此在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之前,为保证数据检验的一致性,利用SPSS20.0对此三题进行反向题操作。
从各测量构面评分的描述性统计分析中可以看出,外国游客对中国社会治安安全期望比较高,期望值均小于3,而对其他维度的安全期望值相对较低其中旅游环境安全期望各个题项值均大于3,说明外国游客来中国游览之前,对中国旅游环境的期望较低而从游客安全感知与游客安全期望对比研究来看,感知水平与期望水平有较大差距,安全感知数值普遍低于安全期望数值,说明外国游客的实际安全感知比期望值要好此外,少许题项感知值大于期望值,其中与当地经营者沟通(A33)、担心个人隐私安全(A37)感知值远大于期望值,差异分比为1.06和1.03,表明外国游客来到中国与当地交流存在较大障碍,并认为中国人不太注意个人隐私综上所述,外国游客除了在交流与隐私方面存在担忧和困扰外,在中国旅游的感知情况普遍比期望情况好三)外国游客安全期望与感知的总体比较(1)安全期望与感知维度比较分析本研究使用了配对T检验的方法,在置信度达到95%的情况下,对外国游客赴中国旅游的安全期望与感知测量维度进行了比较分析,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各维度的期望与感知均值差异在-1.807 到-3.751 之间,其中社会治安差值最大,差值为-3.751,其次旅游环境差值为-3.387。
差异最小的是地域文化,为-1.807由 T 检验结果发现,测量维度的期望与感知值呈现显著差异性,Sig 值都小于 0.05,表明外国游客对这些测量维度的实际感知情况较良好,对中国旅游安全的感知为正面状态2)安全期望与感知单项指标比较分析本研究運用配对样本 T 检验法,在置信度达到 95%的情况下,呈现检验结果,分析安全期望与实际感知的特点及差异从测量的单项指标来看,在39个测量指标中,35个期望指标高于实际感知值其中差值最大的是A33(与当地居民沟通),差值为1.06;其次是A61(服务人员的态度),差值为0.92;差异最小的是A56(我感觉选择的旅游地比较安全),差值为0.03有4个指标期望数值低于感知数值:A33(与当地居民和经营者沟通好)、A34(违反文化习俗禁忌)、A37(中国与其他国家相比个人隐私安全更让我担忧)、A39(会很快适应当地社会环境)T 检验分析得出,A17(旅游地社会秩序会得到控制)、A46(到处都是监控设施,我担心个人隐私安全)、A55(旅游地安全信息发布不及时)、A56(我感觉选择的旅游地比较安全)的Sig值均大于0.05,说明无显著差异,其他指标均有显著差异。
综上所述,外国游客到中国进行旅游,总体认为在旅游过程中比预期安全,实际的旅游安全感知高于游客的期望而仅有少数题项,如较快适应旅游环境、与当地居民沟通以及担忧个人隐私不如预期四)游客人口统计学特征与安全期望和感知的差异性分析本研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法、方差齐性检验和One-Way ANOVA 检验的方法对游客人口统计学特征与安全期望和感知维度进行差异性分析研究结果发现,除了性别只对安全信息期望和感知有显著性差异,对其他维度并未产生明显的差异之外,年龄与文化程度、职业、出游方式的差异对外国游客在中国旅游安全期望和安全认知水平上均存在显著差异1)基于外国游客的年龄差异本研究在通过了方差齐性检验和 ANOVA检验的情况下,运用 LSD(最小显著性差异法)分析,如表3所示,得出:在安全期望中:55 岁以上的外国游客与其他年龄阶段的游客相比,对旅游环境安全期望更低,而年龄在25岁左右的游客大部分都是独自旅行,他们谈到在出发来之前对中国做了很多调查,认为中国很安全才独自旅行这可以反映出年龄差异使外国游客看待问题的视角与旅游方式不同,对中国的旅游安全感受也不同在实际的安全感知中:25~34岁的游客对中国整体的旅游安全认知较高。
在社会治安感知方面,18~24岁游客对中国社会治安实际感知值显著低于25~34、35~44岁的游客,说明18~24岁的游客认为中国社会治安较差,可能是由于18~24岁阶段的游客出游次数较少,在出游过程中更容易产生较多矛盾冲突在地域文化认知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