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介词over的认知语义分析

ji****8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2.02KB
约8页
文档ID:215333896
介词over的认知语义分析_第1页
1/8

介词over的认知语义分析 邓小渠[摘 要]本文以over的概念意义为基础,采用认知语义学的分析方法,旨在探索介词over是如何对其基本概念意义进行隐喻化延伸扩展的本文认为,概念隐喻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基础性的促进作用正是它促成了介词over的多义语义范畴从单纯的具体的空间概念域向抽象的时间关系,人际关系,以及情感关系等概念领域延伸扩展[关键词]介词 概念意义 核心意义 隐喻延伸意义OVER是一个典型的多义词,在现代英语中出现的频率相当高,但因其用法千差万别,加上隐喻的广泛运用,使得学习者很难驾驭迄今为止,国内外已有很多的文献从多方面对OVER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如BRUGMAN,LAKOFF(1988),刘家荣(1997)等他们在分析中都着重探讨了OVER多义现象的各种内在联系及其规律另一方面,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观点,John I. Saeed在《语义学》一书中提出了以下的论断,人类只有通过头脑中的概念范畴(conceptual category)才能接触现实,语言中反映的现实结构是人类心智动作的产物;意义是以约定俗成的概念结构(conceptual structure)为基础的,和其它认知领域一样,语义结构反映人的心理范畴;语义学就应重点研究语言运用是如何反映概念框架和认知过程的。

同时,LAKOFF和JOHSON(1980)认为,“我们通常的概念系统在本质上是隐喻的”受此启发,本文将结合LAKOFF的概念隐喻,对多义词over作为介词使用时的多个意义的形成原因及其概念意义的隐喻化延伸进行分析范畴化及其相关理论对范畴化的研究有着悠久的传统,也因此形成了多个理论但是人们对范畴化的基本认识是,它是人类用语言符号将对经验世界进行抽象和类化的结果进行固定化,以成为人类进一步认识世界的工具的过程介词OVER的多个意义也因其相互之间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某种相似性关系而构成一个语义范畴这个范畴是由其中的某个意义核心通过语义扩展而形成的有关这个核心意义的确定,有两个最典型的理论:一种理论认为,核心意义与同一语义范畴内的其它意义之间就有最大数量的共同特征据此TAYLOR(1989)认为OVER所形成的语义范畴的核心意义是:垂直在上,不相接触而BRUGMAN(1981)则认为OVER所形成的语义范畴的核心意义应是:垂直在上,不相接触、动态关系尽管对这个核心意义是如何确定的这一问题,很多学者都有着不同的看法,但是他们大都认为一个多义范畴正是通过对这个核心意义的语义扩展而形成的这个过程是一个历时的过程。

它是从一个范畴的中心开始,向外推进,直到边界为此然而,LAKOFF 和BRUGMAN(1986)对此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应从共时角度对其相似性范畴的内部结构进行分析,把它们看成是语言使用者识别共时联系的一种认知语义所为说这个核心意义就成了在语义上能与这一多义范畴内所有其它意义进行最有效最合理联系的意义也就是说它的语义派生能力和延伸扩展能力是最强的OVER句式的基本形式和语义隐喻的认知基础是“意象图式”(IMAGE SCHEMAS)LANGACKER(1987)认为,意象图式主要由动体(TRAJECTOR,TR)、陆标(LANDMARK,LM)和路径(PATH)三部分构成,表现的是TR和LM之间某种不对称的关系,TR是这一不对称关系中的文体,其空间位置待定;LM是参照物,为确定主体的方位提供参照TR移动的路径就是PATH在意象图式中既可标示TR与LM之间的动态关系,又可标示它们之间的静态关系,只是当所标示的关系是静态关系时,PATH为零所以,根据LANGACKER(1987)的认知语法理论,现在可以将介词OVER所构成的句式概括为:TR+OVER+LM(TR和LM分别表示两个物体,OVER则表示这两个物体之间的空间关系)。

由此概括出这个句式的的基本语义就是:其中一个物体处于另一个物体相关的某一点如:(1) A plane is flying over the city.(2) The light is over the table.在例(1)中,TR为A plane,LM为the city,OVER表示A PLANE处于与THE CITY所处位置相关的某一点,也既是THE CITY的上方在例(2)中,TR是 the light,LM则是the table同样表示的是THE LIGHT 处于THE TABLE的上方只不过在例(1)中意象图式所表示的TR和LM之间的空间关系是动态关系,例(2)中意象图式所表示的则是TR与LM之间的静态空间关系,也就是说TR所经过的路径(PATH)为零OVER概念意义的隐喻化延伸扩展认知语言学认为,作为一种基本的认知模式,隐喻让我们通过相对具体、结构相对清晰的概念去理解那些抽象、缺乏内部结构的概念这样就形成了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即隐喻认知它是人的思维认识、组织、归纳客观事物的重要媒介(John I. Saeed,2000)隐喻认知实质就是从一个概念域(conceptual domain)向另一个概念域的映射,即从“始发域”(source domain)向目的域(target domain)的映射。

反映在句法上,始发域为结构形式,目的域为表达的概念内容形式”是借助先前已确定的“充实的符号”,内容被“抽干”后成为空洞的“能指”,然后又被赋予新的“所指”,成为“充实的符号”可见,隐喻就是语义产生、发展和变化的动力和理据正是因为有了隐喻,人类的语言才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同时,也正是隐喻促成了语言的变迁和一词多意现象的出现以下就将探讨隐喻在促成介词OVER的一词多义现象的形成,即其概念意义的发展延伸这一过程中所起的不可或缺的决定性作用首先,从上文我们可以看出,OVER的概念意义是其隐喻概念意义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对其概念意义的描述也就尤显重要OVER作为一个表示方位意义的介词,它的基本概念意义就是它所指的空间域中某个实体与另一实体之间的方向位置关系介词OVER具体表达了哪些空间位置关系以及它们都具有什么样的特征,我将通过以下的几个例子来进行说明例:(1) There is a lamp over the table.(2) The sky is over our heads.(3) Tie a piece of paper firmly over the top of the jar.(4) He spreads his handkerchief over his face to keep the flies off.(5) He jumped over the brook.(6) Who lives over the village?从以上6个使用了介词OVER的例句中我们可以看出,OVER所表示的是动体与陆标之间的各种空间方位关系。

其中的动体和陆标都是两个具体的事物例1)体现的是动体LAMP 与陆标TABLE 之间的静态、垂直关系例2)则体现的是SKY与LEADS之间的静态、垂直、覆盖关系例3)体现的是PAPER与JAR之间的静态、覆盖关系例4)体现的是HANDKERCHIEF 与FACE之间的动态、覆盖关系例5)体现的是HE与BROOK之间的动态关系,并且这种动态关系是通过动体从陆标的始端向终端的移动而导致陆标与动体的位置关系不断变化来体现的例6)体现的是WHO 与VILLAGE之间的静态关系,这种静态关系表现的是动体处于陆标的某一终端位置关系在这6个例子中,OVER所体现都是实体之间的空间定位关系,因为所表现的都是空间定位关系,所以我们可以将它们统称作OVER的空间概念意义它具体体现了四个意义核心:(1)比某点高;(2)动体覆盖着陆标;(3)弧线运动;(4)路线终点它是OVER的隐喻概念意义形成的依据现在我们再来看一下介词OVER通过对概念意义的延伸扩展作用所形成的隐喻概念意义以下我们将举例说明例:(7) Can you stay over the weekend?(8) He has no authority over me.(9) He got over his dogs death.从以上的3个例句我们不难看出,OVER不再表示空间方位关系。

其中的动体和陆标也并都是具体的事物了相反地,它们变成了非常抽象的时间,权力以及生命和痛苦前面我们已经提到,隐喻能让我们通过相对具体、结构相对清晰的概念去理解那些抽象、缺乏内部结构的概念那么在诸如以上例句中OVER的概念意义是如何通过隐喻进行延伸扩展的呢?传统修辞学和结构主义认为隐喻的基础是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认知语言学则认为,隐喻的构造和理解必须通过人的认识过程才能得到解释隐喻就是将一个认知领域的结构或逻辑映射到另一个认知领域中去在例(7)中,通过隐喻的促进作用,动体和陆标之间的动体覆盖着陆标这样一种空间关系的认知领域转移到了对时间延续关系的认知领域就是说对抽象的时间延续关系的表达借用了表达空间覆盖关系的语言范畴来表达在例(8)中我认为是通过隐喻延伸,动体与陆标之间的关系从垂直空间认知领域转移到了权力高低关系的认知领域即是说,例(8)中的权力高低关系借用了表达垂直关系的语言范畴来表达在例(9)中,同样是通过隐喻延伸,动体与陆标之间的关系从弧线运动的认知领域转移到了跨跃人生障碍这样一个过程的认知领域是采用了OVER所表达的弧运动路径来表达对人生旅程中的痛苦和磨难的克服结束语隐喻是我们对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一个非常有效的工具。

它也是我们理解人类语言,习得人类语言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帮手本文采用认知语义学的分析方法,对over的基本概念意义及在此基础上透过隐喻进行延伸扩展而获得的隐喻意义的进行了分析,结论认为,概念隐喻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基础性的促进作用,它是一种工具,它帮助人类将较为具体,熟悉的领域中的范畴映射到比较陌生,比较抽象而不易掌握的领域的范畴正是它促成了介词over的多义语义范畴从单纯的具体的空间概念域向抽象的时间关系、人际关系以及情感关系等概念领域延伸扩展可见我们在学习介词over的用法时,就要充分发挥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以便更好地把握其隐喻用法参考文献:[1] John I. Saeed, 2000, Semantics [J].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 Lakoff, G. and Brugman, C., 1986, Argument forms in lexical Semantics. BLS 12:442-54.[3] A. S. Hornby,1984, 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of current English with Chinese translation. 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4] 刘家荣.1997,多义词OVER的及其语义链,《现代外语》,第二期,65-69.[5] 程琪龙.1995,介、副词OVER相关意义的指号分析,《现代外语》,第3期,32-36.[6] 陶文好.1997,论OVER的空间和隐喻认知,《外语与外语教学》,第4期,58-61.[7] 蔡龙权.2004,隐喻化作为一词多义的理据,《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第5期,111-118.[8] 束定芳.2000,论隐喻的理解过程及其特点[J],《外语与外语教学》,第4期,96-100.[9] 邱述德.1993,语义范畴的转化,《外国语》,第5期,53-56。

[10] 罗瑞球.2003,介词AT-ON-IN的认知语义研究,《湖南理工学院学报》,第二期,43-45.作者单位:四川美术学院 -全文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