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丕祥法理学笔记—绪论

上传人:秋**** 文档编号:214920871 上传时间:2021-11-2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丕祥法理学笔记—绪论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公丕祥法理学笔记—绪论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公丕祥法理学笔记—绪论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公丕祥法理学笔记—绪论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公丕祥法理学笔记—绪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丕祥法理学笔记—绪论(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公丕祥法理学笔记绪论第一章绪论第一节 法理学的性质与范围3、 法理学领域的基本问题(1) 法理学的本体论在一定的法理学体系中,本体论居于核心地位。它所要探究的是一定的法的现象赖以存在的根基。在马克思主义法理学产生以前,都把法的现象看成是一种超时空的抽象的东西,抹杀或贬低社会经济条件对法的现象的制约作用。马克思主义法理学,对法的现象本体属性的分析,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面。a,把法的现象放置到整个社会大系统之中加以考察,科学确定法的现象在社会体系中的地位,揭示法的现象与社会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b,对法的现象的本体属性进行逻辑的思辨,从考察法与法律的区别入手,深入分析法与社会经济条件的相互关系,指出法

2、是社会主体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权利,同时揭示法律与统治阶级意志之间的内在关联,强调法律是统治阶级的意志,从而对法的现象的本体属性给予逻辑整体的统摄。c,进一步把法的现象的本体规定推向历史与现实的法律世界,探讨法的现象历史成长的基本法则,再现法的现象从“应有”到“现有”的辩证矛盾运动,进而使法的现象的本体内涵更丰富,更深刻。(2) 法理学的价值论要追问法的现象是什么的问题,除了进行本体论反思外,还要进行价值论分析。法理学价值意味着一定的社会主体对一定的法的现象的评价,选择以及价值取向。在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看来,价值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形成的反映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一种特殊效用关系。即客体愈是能够为

3、主体所用,愈是同主体需要及其发展相符合,它就越有价值。如果说法的现象的价值反映了社会主体利益和要求与一定社会关系及其秩序之间的一种特殊效用关系。那么,这种特殊效用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个人与社会相互关系的解决。法的现象的价值属性的深刻内涵在于,它是对在生产力和交换关系发展基础上形成的一定社会主体的自由和权利的确认。(3) 法理学的认识论社会经济关系中主体的权利要求,是怎样通过统治阶级意志的中介,取得国家意志的形式,上升为法律的呢?一般的讲,主体的权利要求是现实存在的,它并不依立法者的意志为转移。立法者并不能发明或创造社会主体的权利要求。因此,要把社会主体的直接社会权利要求看作是这个上升过程的

4、客观根据和基本渊源,而把由主体的权利要求上升为国家意志的过程看成是主体的权利要求在法律上的记载。如果说法律的创制是把主体的权利要求上升为国家意志的过程,属于“应有”的范畴,那么,法律的实现则是把国家的意志转化为人们的实际行为,转化为社会成员享受权利履行义务的事实上的关系,这属于现有的范畴。在法律的实现过程中,存在普遍与个别的矛盾。而解决这个矛盾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把法律所体现的普遍精神具体融解和贯彻落实到个别案件的公正审理之中。(4) 法理学的方法论法理学是一门认识法的现象一般规律科学。法理学的方法论是关于如何认识法的现象的运动规律性的各种方法的总和。马克思主义法理学方法论的基本特点,就在于强调

5、法理学的每一个概念,范畴,原理都必须是建立在丰富的实证材料之上。对于法的现象的研究应当深入到现有的客观关系和具体的社会条件之中。按照这一方法,人们应当把各个不同阶段上的社会生活及其关系理解为全部法律现象的基础,并且从这个基础出发来解释各种不同的法的现象的具体形成条件和途径。第2节 法理学的历史发展1、 中国法理学的历史沿革(1) 夏殷,奴隶主贵族宣扬“受命于天”。“恭行天罚”的神权思想(2) 西周,“明德慎行”、“德主刑辅”、“以刑弼教”的礼治思想(3) 春秋战国,儒 孔孟力主礼治,鼓吹德重刑清:墨 “兼相爱,交相利”;法 以法为本。荀况倡导“治之经,礼与刑”,提出“隆礼”与“重法”并行。为秦

6、汉以后封建正统法理学思想的形成和封建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4) 秦汉,董仲舒 天人感应,三纲五常(5) 隋唐 注释法思想(6) 宋明 理学(7) 明清,启蒙思潮;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天下为主,君为客”取消封建之法,建立“公天下之法”,“求天理于人欲之中”等具有民主性质的法理学思想。(8)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的变化西方资产阶级法理学思想传入中国受封建正统法理学思想的拼命反抗,新旧之争连绵不断。(9) “五四运动之后”兴起马克思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法理学思想广泛传播起来。2、 西方法理学的进化(1) 古希腊 崇尚自然,提出自然法与人类法(智者学派将自然和法律

7、做了区分 自然不可抗拒,法律由人任意制定;斯多葛学派加以系统化);诉诸正义 阐扬了人类早期正义论(代表人物 柏拉图:法律是“理念”和“正义”的产物;亚里士多德:区分了分配与矫正正义、自然正义和法律正义)(2) 古罗马 特点:第一,伴随着罗马地域的世界化,古罗马自然法观念与世界主义观念结合起来,牵着手是后者的理论根据(代表斯多葛学派的西塞罗法学理论集);第二,伴随着罗马社会简单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古罗马的法理学思想带有明显的实证功利性质(罗马五大法学家)。(3) 封建中世纪 宗教神学一统天下,法理学沦为神学“仆从”。文艺复兴后,人文主义思想(4) 新兴资产阶级:洛克、斯宾诺莎、孟德斯鸠之自由主义

8、学派,个人权利高于一切;格劳秀斯、霍布斯之国家主义法学派;卢梭“天赋人权”“人民主权论”康德、黑格尔之哲理法学派,“意志自由”,“人类理性”(5) 19世纪上半叶 边沁,功利主义法学派;奥斯丁,分析法学派(两个学派攻击古典自然法学说,强调实在法的作用为资产阶级的统治提供法律上的依据)(6) 20世纪以来 社会法学派,在欧洲兴起逐渐成为颇有影响的法学思潮(罗斯福“新政”时期的官方法学);凯尔森 规范法学 哈特、拉兹 新分析法学。3、 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的伟大革命(1) 马克思、恩格斯法律观的形成与发展最初出发点:康德法学,1827年后转向黑格尔主义1843年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站在唯物主义立场上批判

9、了黑格尔唯心主义法学观,指出市民社会是国家和法律的前提和基础1846年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体系已经形成。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是科学共产主义的纲领性文件,也是闪烁着历史唯物主义法理学光辉的重要著作,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的基本原理,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运动的客观规律以及与此相关的法的运动规律,分析并揭露了资产阶级法律阶段本质及其特征。19世纪50和60年代,马克思的资本论将马克思主义法理学推向新的高峰(2)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的发展1、地位:在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宝库中,列宁的法律思想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马克思主义法学在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创造性运

10、用和发展,并且把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2、特点(意义):第一,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揭示了法的本质(针对“自由主义民粹派”米海洛夫斯基的“主观社会学”,列宁把政治、法律等在内的上层建筑,看作是“思想的社会关系”,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是把社会关系分成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第二,探讨了意志自由与历史必然性的关系(列宁认为,要科学地把握意志自由和历史必然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就必须深入考察个人的行为及其活动的性质,揭示个人活动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联。);第三,考察了近代俄国社会法权关系变动的历史规律及其特点(列宁站在历史哲学的高度,对俄国的资本主义改革给予了肯定性的

11、评价,论证了资本主义在俄国发展的可能性)。3、 内容:列宁在马克思主义法理学发展史上第一次对社会主义历史条件下的法制建设问题作了比较系统的阐述,为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首先,列宁强调,要充分认识在俄国这样一个国度建设社会主义法制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其次,列宁深刻阐述了国家政治生活法治化的重要性极其主要机制再次,列宁精辟的论述了过渡时期商品经济条件下的法制机理及其特点。(列宁倡导的以国家资本主义为核心的新经济政策,实际上是商品交换的法律机理的集中体现)(3) 马克思主义法理学在中国的新发展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理论与中国具体的法治实践

12、结合起来,力图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发展之路2、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法学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3、邓小平总结“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强调:“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4、法律民主化:要求法律的权威高于任何人的权威;要求法律适用上的一律平等,坚决排斥法律之外的任何特权;要求通过法律机制促进公民的权利,并且要创造一个正常的社会生活条件,使个人的合法愿望和尊严能够在这些条件下得以实现。5、邓小平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法律化,两个基本要义:一是把一切政治组织和国家机关的权力纳入法治轨道,建立和健全国家权力机关的法律制约机制;二是运用法律机制,确认和实现社会主体的权利和自由,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6、邓小平民主法律化意义:对当代中国法制建设的实践进行了科学的思考,从理论与实践结合上揭示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的东方大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规律为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的中国化作出了重大的贡献。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