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频技术原理与应用课程标准

上传人:秋**** 文档编号:214919823 上传时间:2021-11-2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8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变频技术原理与应用课程标准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变频技术原理与应用课程标准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变频技术原理与应用课程标准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变频技术原理与应用课程标准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变频技术原理与应用课程标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变频技术原理与应用课程标准(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变频技术原理与应用课程标准变频技术原理与应用课程标准一、课程名称:变频技术原理与应用二、适用专业:中等职业学校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三、课时:120四、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中等专业学校电子电器应用与专业的专业课。主要内容包括:变频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变频器的功能及参数预置,变频器的实际操作与运行,变频器与PLC组成的调速系统的应用。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学会变频调速的基本原理,能熟练使用变频器,能对变频器进行参数设置、功能操作,培养学生具有变频调速系统安装、调试与维修的能力。五、课程目标(一)知识目标 1.了解变频器的发展及应用、组成原理的知识;2.学会变频器的基本原理及变频调速特点的相关知识

2、;3.学会变频器的功能及预置的知识、技能与方法;4.学会变频器外接电路与操作技能;5.学会变频器的安装、调试的方法与技能;6.学会变频调速的应用;(二)专业技能目标 1.具有对变频器各种常用参数进行设定的能力;2.具有说出变频器的主要性能指标、工作方式、安装布线的技术要求的能力;3.具有根据工艺要求正确选用变频器的能力;4.具有分析实际变频器控制系统、合作完成简单控制系统的设计、安装、编程和调试工作的能力;5.具有对变频器控制系统进行日常维护的能力;6.具有程序分析能力,能够根据系统功能要求对变频器控制系统进行调试;7.具有使用适当的工具,按照工艺要求,根据电气安装图进行安装变频器的能力;8.

3、具有专业岗位所要求的职业能力。(三)职业素养目标 1.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法律、法规;2.养成高尚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和文明习惯,努力做到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爱岗敬业,尊敬师长,乐于助人,礼貌待人;3.培养尊重科学、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精神;4.培养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精神;5.养成科学严谨、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6.树立安全意识。六、课程内容和要求序号工作任务知识要求技能要求参考课时1三相电动机与变频器的结构及功能l 了解三相电动机的基本结构、与调速方式l 了解各种变频器的基本结构和一些主要功能l 能拆装电动机242三菱FR-A740变频器的操作l 了解三菱FR-A740变频器结构、功

4、能、接线方法l 学会面板操作、功能参数预设置l 学会三菱FR-A740变频器运行操作、故障处理方法l 学习三菱FR-A740变频器基本控制电路训练603变频器与电动机的选择用与维护和保养l 学会变频器与电动机的选择l 学会变频器接线调试与维护和保养的基本方法244变频器的节能改造应用l 了解变频器发展方向l 了解变频器的节能改造应用工程的方法12合 计120七、实施建议(一)教材编写和选用1.必须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和选择教材。2.教材应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以工作任务为主线设计教材结构。3.教材在内容上应简洁实用,还应把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融入教材,顺应岗位需要。4.教材应

5、以学生为本,文字通俗、表达简练,内容展现应图文并茂,图例与案例应引起学生的兴趣,重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5.教材中注重实践内容的可操作性,强调在操作中理解与应用理论。(二)教学方法1.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以适应电子产品生产技术快速发展带来的职业岗位变化,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教学过程中,应融入对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的培养。2.坚持“做中学、做中教”,积极探索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使技术理论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与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过程的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学会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对于课程教

6、学内容中的典型电子产品,要引导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分析其工作原理和功能。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按照项目的学习目标编制项目任务书。以小组形式进行学习,对分组安排及小组讨论(或操作)的要求,也应作出明确规定,应立足于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采用项目教学,以工作任务引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本课程教学的关键是现场教学,以产品为载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示范和学生分组操作训练互动,学生提问与教师解答、指导有机结合。(三)课程资源1.常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挂图、幻灯片、投影片、视听光盘、多媒体软件、仿真软件等,这些资源有利于创设形象生动的工作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

7、的理解和学会,建议加强常用课程资源的开发,建立多媒体课程资源的数据库。2.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的现代教学技术充分利用校内教学资源库、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据库、数字图书馆、教育网站和电子论坛等网上信息资源,使教学从单一媒体向多媒体转变;使教学活动从信息的单向传递向双向交换转变;使学生从单独的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3.产学合作开发电子技能训练训练指导书实训课程资源充分利用本行业典型的资源,加强产学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满足学生的实习实训,在此过程中进行实训课程资源的开发。4.建立开放式实训中心建立开放式实训中心,使之具备职业技能证书考证、实验实训、现场教学的功能,将教学与培训合一,教学与实

8、训合一,满足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四)教学评价1.课程考核方式根据专业技能标准制定考核的多元评价机制,使评价真正能够反映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教学评价比例分布表课程分类评分项目分值比例评分说明(评价内容)专业课程平时成绩30%包括考勤情况、学习态度、理论作业、技能考核、实训作业以及平时技能和理论测验。学生自评5%由学生自己对自己学习情况评分学生互评10%学生小组互评段考成绩20%期中统一考试(分为理论考试和技能考试,各占一半分值)期考成绩35%期末统一考试(分为理论考试和技能考试,各占一半分值) 2.技能实训考试部分的考核标准(1)以岗位所要求的综合性工作任务为依据设计考核项目,采用

9、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考核。(2)考核最终成绩按100分制计分。(3)实训的考核主要由专业部和专业课教师联合进行,考核项目中专业技能占50,职业素质占30,学生实训报告占20。777变频技术原理与应用技能实训考核评定标准项目分值优秀90100良好8089中等7079及格6069不及格059专业技能50全部完成实训标准的要求内容,能提交指导教师所要求的全部文字资料和实物资料;符合操作要领,操作熟练;考核时能够圆满回答问题全部完成实训标准的要求,符合操作要领,操作比较熟练,能回答考核时提出的问题,较好完成实训中的各项要求较好完成实训标准的要求,基本符合操作要领,操作比较熟练,大部分能回

10、答考核时提出的问题,完成实训中的各项要求。基本达到实训标准中规定的基本要求,能提交指导教师要求的资料,考核中能基本回答主要问题,但有某些错误;实际操作基本符合操作要领未达到实训标准规定的基本要求,口试考查不能正确回答主要问题,不能提交实训文字资料或实物资料。职业素养30实训过程积极主动,注意节约,爱护实训设备,注意实训清洁卫生,能服从指导教师的安排,严格遵守实训纪律,出勤率在95%以上实训过程较积极主动,注意节约,较好爱护实训设备,注意实训清洁卫生,能服从指导教师的安排,遵守实训纪律,出勤率在85%以上实训期间表现尚好,较好爱护实训设备,基本注意实训清洁卫生,较好遵守纪律、出勤率在80%以上实

11、训期间表现一般,无违纪现象,出勤率在75%以上实训中严重违反纪律,人为损坏设备,实训结束后不搞清洁卫生,不服从老师安排,实训缺课三分之一(含三分之一)以上或无故旷课三天以上生产性实训报告20实训报告有丰富的实际材料,并对实训内容进行较全面、系统的总结分析,具有一定独立工作的能力实训报告有较系统地总结、分析实训内容实训报告基本能总结、分析实训情况,内容基本合乎实训要求实训报告有主要的实训材料,内容基本正确,但不够完整、系统实训报告不完成或混乱、潦草,分析有原则性的错误,甚至抄袭报告雷同。变频技术原理与应用项目实训成绩评价表小组编号: 姓名:实训项目评价内容项目评价标准分值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12、得分专业技能技术知识1.2.3.20实操技能1.2.3.30职业素养1. 实训过程积极主动,与队员间相互沟通,积极配合。爱惜实训设备、器材,节约用实,不随手扔工具,在操作中不发出异常噪声。2. 操作台、工作台表面整洁,工具摆放、导线线头等处理符合职业岗位要求。3. 遵守实训场地纪律,服从指导教师和小组组长的安排,尊重实训指导教师。4. 所有操作均应符合安全操作规范,实训过程中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强。5. 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30实训报告能按要求记录数据,规范准确,对实训内容分析条理清析,结果正确,能独立完成实训报告20变频技术原理与应用项目实训成绩登记表专业: 科目: 学期: 班别: 任课教师:项目姓名项目1项目2项目33项目4项目55项目66项目7项目8项目9项目10项目11项目12项目13项目14项目15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