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例题解析-旧人教

上传人:学**** 文档编号:213910824 上传时间:2021-11-2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9.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例题解析-旧人教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三历史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例题解析-旧人教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三历史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例题解析-旧人教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三历史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例题解析-旧人教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三历史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例题解析-旧人教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例题解析-旧人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例题解析-旧人教(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优秀教案欢迎下载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 例题解析【经典题】例 1 ( 20XX 年上海卷)明太祖废丞相,撤行中书省的目的是A 健全地方职能B厉行思想掌握 C监视官吏百姓D强化君主专制【解析】此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懂得重要历史大事的才能;明朝是我国古代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时期;废丞相,有利于力口强君权;撤行中书省,地方设立三司,直接隶属中心;这些措施都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故此题正确答案应为 D;【答案】 D例 2 2000 年上海卷试题 秦朝御史大夫职权相像的明朝中心机构是A 按察使B 都察院C 大理寺D 锦衣卫【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再认、再现重要历史事实,历史进展过程的才能,也考查了分析比较

2、历史问题的才能;秦朝时御史大夫的职权是负责监察百官;明代的按察使是地方监察机构,大理寺是中心司法机构,锦衣卫是特务机构,都察院是中心监察机构 .解此题时可用排除法;【答案】 B例 3( 2000 年全国高考题)明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中,与后来的宦官专权有直接关系的是A 废丞相B 设立厂卫特务机构C 八股取士D 地方设三司【解析】此题考查分析、归纳才能;四个选项均环绕明初加强专制统治;而此题的落点在于与后来的宦官专权有直接关系的;宦官专权的直接根源,仔细分析一下就可知道是由于厂卫被宦官把持,封建专制走向极端特务统治而导致的;【答案】 B例 4 ( 1999 年全国卷)明朝科举考试规定只能在四书五

3、经中命题五经是 A 诗书礼论语春秋 B春秋易论语书诗 C易诗书孟子礼D 诗书礼易春秋【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再认、再现重要历史概念的才能;【答案】 D例 5( 2003 江苏卷考题)以下大事中属于封建王朝皇族内部争斗的是七国之乱靖康之变靖难之役陈桥兵变A BCD A【解析】此题考查识记和归纳总结才能,此题的关键是对历史概念的正确懂得和把握;七国之乱是指西汉初年七个受封的诸侯王为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实际上是皇族内部争权夺的斗争;靖康之变就是北宋末年,少数民族女真族建立的金政权,于1127 年打败北宋,俘虏北宋皇帝,历史上称之为靖康之变,不符此题题意;靖难之役是明朝朱元璋的儿子燕王朱棣起兵抵抗朝廷

4、,是为皇族内部争斗;陈桥兵变是后周大将赵匡胤夺取后周的政权而发动的兵变,不合题意;排除;【答案】 A例 61993 年北京三南卷 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效所坑者但四百六余人也;”试评论顾炎武这一观点;优秀教案欢迎下载【解析】此题是论证题,考查考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比较、论证和评判历史问题的才能:八股取士是封建社会晚期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加强在思想文化上的表现;答题时, 要从八股取士产生的背景、内容和后果来阐述,并分析其实质和客观成效和秦始皇焚书坑儒是一样的;回答此类题目时,要留意条理清晰,先答观点,然后论证,最终总结;论证时要规律严密,有理有据;【答案

5、】顾炎武这句话是对科举八股考试的尖锐批判,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明朝沿用科学考试选拔官吏,但政府规定,命题只限于四书五经,答卷的文体必需依据死板的形式,分成八个部分,即八股文;这样的考试,从内容到形式严峻束缚了应考者,结果使很多读书人埋头攻读经书,不讲求实际学问;他们做了官,就成为服从皇帝的奴仆;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的建立者秦始皇焚书坑儒是为了加强思想掌握;明代实行八股取士也是出于同一目的,只是这时封建制度已趋衰落,统治者为强化专制主义统治,更不答应有任何“越轨”的思想;八股取士正是适应这种政治需要而产生的,它失去了科举制度在初创时期的积极意义;所以,八股取士同秦始皇焚书一样,起了禁锢思想的作用,

6、而它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进展的影响就坑儒更加恶劣;例 7 ( 2001 春季高考卷考题)东晋南朝、隋唐、明清时期选官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缘由及历史影响;【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学问和历史进展过程的才能以及分析概括历史问题的才能;题目从选官制度的进展入手,考查变化的缘由和影响;题虽涉准时间较长,但是因所考内容尽为教材重点,考生比较熟识,难度不是很大;【答案】东晋南朝士族依靠家世门第,世代把持重要官职;隋唐实行科举制度;明清规定科举考试在四书五经范畴内命题,八股取士;东晋南朝士族腐朽衰败,逐步退出历史舞台,隋唐时期庶族地主兴起,通过科举选官, 扩大统治基

7、础,打破士族垄断,有利于加强中心集权,促进文化训练进展;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实行文化专制,引导读书人埋头攻读经书,培育皇帝忠顺的奴仆,严峻影响科学文化和社会的进展进步;【原创题】例 8. 明太祖规定五军都督府和兵部相互制约的关系类似于A 唐朝的府兵制与募兵制B北宋的统兵将领与枢密院C 北宋的募役法与保甲法D女真人实行的猛安谋克制【解析】 考查比较分析才能;北宋的统兵将领掌统兵权,而调兵权属于枢密院;明朝五军都督府有统兵权,但调兵权属于兵部;两者相像;【答案】 B例 9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的主要目的是A 加强北方的军事防备力气B 有效地掌握黄河流域C 躲避南方农夫起义的打击D 进展北方的社会

8、经济【解析】此题实质上考查的是对明成祖迁都背景的熟识;明朝统治者之所以迁都北京,是为了抵挡蒙古贵族的攻击,加强北方的军事防备力气;故答案很明显;【答案】 A例 10关于中国古代史的表述,正确的有: 秦汉时期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的格局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为其后两代封建王朝沿袭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土是文化专制主义的工具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是君主专制的强化A BCD 优秀教案欢迎下载【解析】此题考查在把握历史基础学问前提下的分析判定才能;正确理由是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至西汉继承进展大一统局面在这大一统的中心政府管辖下不仅生活着占总人口大多数的汉民族,且生活着匈奴族、西域各族、越族、西南少数

9、民族;不正确,应排除,理由是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不仅是其后两代封建王朝沿袭,特殊是六部制始终沿袭到清代末年正确由于八股取士,只能在四书五经范畴内命题,考生的答案不答应有个人见解,文体也死板地分成八个部分,在这种考试内容和方法的束缚下,读书人只知埋头攻读经书,不讲求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大都是皇帝的忠顺奴仆,因而是文化专制主义的工具,观点正确也正确由于明朝加强中心集权的重心是加强皇权如废中书省、罢丞相制就是铲除相权,强化皇权,设立厂卫特务组织,由皇帝直接掌握,以加强对臣民的监视和镇压,八股取士也是把官员的选拔权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且依据“为皇帝的忠顺奴仆”标准选拔人才故 C 项为正确选项【答案】

10、C例 11 关于明清封建专制集权的表述,正确的有: 曾有利于爱护国家统一,进展经济钳制社会思想,影响社会进展遏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阻碍、压制了社会变革A. BCD【解析】此题是针对明清封建专制集权的历史作用而设置的组合挑选题.明清时代是封建制日趋衰落时期,新的生产关系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萌芽,社会处于变革之中,同时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崛起,不断对外殖民扩张,中国也面临着被入侵的严峻威逼,因而这一时期的封建专制主义集权的统治,既有积极的作用,更有消极的作用,应当一分为二,不行简洁地否定或确定;成立,由于封建专制集权有利于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因而在反对外来侵扰和兴修大型水利工程等方面有肯定

11、的积极作用,事实上也曾有利于爱护国家统一,如明抗倭斗争的成功,清反对沙俄入侵的成功,平定噶尔丹,大、小和卓的叛乱,也曾有利于社会生产如明初的屯田、垦荒、推广植棉,清初的嘉奖垦荒等;因而表述正确正确在封建专制集权的统治下,特殊是厂卫制掌握下,八股取士的束缚下,文字狱的恐吓下,人们不敢有个人见解,更不敢过问政治,社会思想受到钳制,影响了社会的正常进展正确;在封建专制集权的统治下,对内残酷剥削农夫,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设关立卡对商品课以重税,对外闭关锁国,这一切都遏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正确正是封建专制集权的统治,不答应有丝毫损害封建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状的任何改革和变化,因而阻碍、压制了社会

12、变革依据上述分析, A 项是正确选项;【答案】 A【点击思维题】例 12. 宋太祖和明太祖在加强中心集权的措施中,最为相像的是A废丞相,权分六部B把兵权集中到中心C分散地方机构权力D重新划定行政区域【答案】 C【解析】明太祖和宋太祖都采纳了加强中心集权,分散地方权力的措施;明太祖在地方设三司,宋太祖削夺地方军权,又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派转运使到地方治理财政;因此在这两方面两人是相像的;例 13 我国古代主要显现过哪些选拔官吏的制度或规定 . 试评其利弊;解析此题是一道评述式问答题;选取中国古代政治史中的一个小专题,论述内容评利弊;着重考查审题、记忆、概括比较和评判历史事物的才能;此题掩盖面大,

13、包括了课本上讲到的战国、东汉末、魏晋南北朝、隋唐、北宋和明清时期的选官制度或规定,涉及嘉奖耕战、唯才是举、士族制度、科举制、八股取士等重要内容;答案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废止奴隶主贵族世袭爵禄的特权,按军功授爵;东汉末年,曹操发布“唯才是举”令,不论门第高低,凡有“治国用兵之术”者都可以做官;魏晋南北朝的士族制度,按门第高低共享政治权益,高门士族世代任高官;隋唐科举制,用考试方法选拔官吏;北宋王安石改革优秀教案欢迎下载科举制度,使品学优秀者不经科举考试直接任官;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利弊:嘉奖耕战,唯才是举,隋唐用科举选拔人才,王安石直接任用品学优秀者为官,有利于打破门第等级制度,选拔真正能

14、为社会服务的人才;隋唐科举制仍打击了士族势力,推动了训练事业的进展, 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士族制度,以门第高低授官,使政治腐败,政权更替频繁,统治黑暗;明朝八股取士,束缚个人见解,禁锢了学问分子的思想,只能培育服从皇帝的奴仆;清朝沿用八股取士,进一步加强了思想掌握和文化专制;例 14关于修筑长城的历史影响,有人认为它主要是积极的,但也有消极作用;有人却认为它主要是消极的,但也有积极意义;你同意哪种看法.【解析】此题是一道开放型的单科综合题;旨在考查同学的创新才能、独立摸索才能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才能;此题以才能立意,不刁不怪,让同学充分发挥自己的制造性,提出新观点、说

15、明新问题;解答此题要留意运用所学历史学问,突破思维定势,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地回答疑题;【答案】 1 积极方面:长城抵挡了匈奴族、蒙古族的扰乱,爱护了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正常进展;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聪明的结晶;它著名世界,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是人类文明的一份珍贵遗产; 2消极作用:它在肯定程度上隔绝了中原人民与北部少数民族的往来,不利于民族融合、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沟通;它是统治阶级滥用民力的产物,铺张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肯定程度上破坏了社会经济和社会生产的进展;长时期内未起到军事防备工程的应有作用;【跨学科综合题】例 15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上明太祖 召诸老臣问以建都之地;或言关中险固,天府之国,或言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