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布白艺术 杨玉娟[摘要]:布白是一种以虚代实的艺术,它可让读者去想象,去思考,去品味,去琢磨,去创造,而这不确指的空间经过读者的咀嚼就会愈来愈大,愈来愈美,愈来愈有魅力空白有两种,一种是由于作品中人物情感的不确定性而造成的空白,另一种是作者可以言说的而故意设置的空白,这些空白造成的艺术美感是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利用的很好的教学资源,可以用来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和艺术再创造的能力[关键词]:布白,空白;情感不確定,难以言说;可以言说,故意布白;教学资源,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艺术再创造的能力 中国古代文化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布白即作者故意闪烁其词所布置的艺术空白,它有意剔除质实、确指的东西,保留清灵、虚设的空间,以便让读者去想象、思考、品味、琢磨,从而创设一个寓意深远的艺术境界清?袁牧《随园诗话》引严冬友的话说:“凡诗文妙处,全在于空譬如一室之内,人之所游焉息焉者,皆空处也……钟不空则哑矣,耳不空则聋矣清?李渔也说:“和盘托出,不若使人想象于无穷唐?司空图《诗品》中同样指出:“虚实相生,寓实于虚”“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作品中有意留下一片耐人寻味的空白,以虚代实,可以使作品产生无尽的艺术魅力。
高中语文教材中不乏这样的实例,如在《荷花淀》一文中,孙犁写到水生女人听到水生报名参军时的心理状态,就设置了一个“空白”……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女人听到丈夫要到部队上去,内心感情很复杂,但这种复杂的感情,作者都没有直接点明,而是用“划破手指”这么个不经意的细节轻轻点出,从而留下了艺术的空白她的一句“你总是很积极的更是让人回味无穷,让我们一直回味着她的酸甜苦辣的复杂感情,想象着她对丈夫似嗔似怨的神情体态:是羞涩的称赞?是轻微的埋怨?还是内心酸酸的羡慕?我们不得而知,更不能去做定量分析这里也许有对丈夫的埋怨,有对家庭重担的忧虑,有对亲人远别的依依惜别之情,有对丈夫带头参军的自豪之情……这种艺术空白,可以使作品在有限的篇幅中表现出无限的内容使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感,在读者合作下得到较完善的表现,使文章具有意蕴之美 这种美感是来源于作品中的人物情感的不确定性情感是文学作品的本质特征之一,人的情感内容是最不确定的,最难于捉摸的这种情感的不确定性就造成了作品艺术的一种空白,我们在教学中尽量不要对其作定量分析和逻辑规范,而要让学生在这空白中去品味,思考作品的空白美;否则,也许就费力不讨好,甚至将这种美感给糟蹋了。
例如我们在《红楼梦》第九十八回可看到:“刚擦着,猛听得黛玉直声叫到‘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紫鹃等急忙扶住,那汗愈出,身子便渐渐的冷了探舂李纨叫人乱着拢头穿衣,只见黛玉两眼一翻,呜呼!”“你好……”是黛玉临终时留下的“半截话”,其字面意义谁也说不清曾经有些人试图将后半截补好,结果是费力不讨好其实,这就是空白艺术带给我们的美感,他可以引发我们无穷的思索和想象,通过思索和想象而领略到黛玉临终时的那种“欲说还休”的情景,体会到她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情感同样我们在教学中也不必刻意去选择某一个或几个答案来判定,而是要引导学生对作品中的空白作审美式的鉴赏,用心灵去把握,去体会,去创造,从而到达教学的最佳效果 上面说的是作品中人物情感的不确定性而造成空白,下面说说另一种情况 难以言说的可以借“布白”来表现,这是文章家常用的手法孙犁借动作细节设置空白揭示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唐代的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借静物场布置空白表现乐者之美,收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但有时可以言说的思想情感作者却不说如《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中也有这样的一段话: “天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否?我们的有的。
洋铁碗可曾收到了没有?……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三十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 原来如此!……”鲁迅在极度怀念时,突然传来他们遇害的消息,心中之情可谓复杂,作者却只写了四个字“原来如此”,留下一个艺术空白,让读者去想象、去理解:原来国民党反动派干了这么一些见不得人的勾当;原来我的怀念,我的操心,我的担忧都是多余;原来反动派如此卑劣凶残对待无辜青年柔石这样的好青年竟会遭到如此残酷的杀害四个字中浓缩了作者强烈的震惊、无比的愤怒、无尽的哀思情感虽复杂,但还是可以言传,然而作者却设置了空白,不仅表达了强烈的感情,而且也启发读者深入分析、思考,在想象、推理中对文章的情感和主旨进行较准确的理解、把握 布白之所以能收到如此的奇效,是因为它符合艺术欣赏的规律,符合人的心理艺术欣赏的过程是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的过程,不仅要和创作者交流,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而且要融入自己的知识和阅历,进行艺术的再加工,作品的空白也就为读者的想象创造提供了空间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审美者有“趋完形”的心理定势,不完全的形呈现在眼前会引起人们一种追求完美的审美冲动作品的空白自然会激发人们想象和联想,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作品的空白是作者的精心设计,是作者的匠心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读空白,引导他们揣摩“象外之象”“韵外之旨”“弦外之音”当然填补空白绝不是非此即波,也不要认为只要学生填补出来,就算读懂了文章,恰恰相反,艺术空白提醒人们那里有丰富的意义,有掘不尽的宝藏,“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不同的读者可以得到不同的见解,恒读恒新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对作品的空白进行简单的概括归纳、倒反而束缚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破坏了学生的审美思维,降低了作品的艺术效果教师在处理作品中空白时,倒不如也“空白”一下,采用模糊的教学方法,从整体深层上激活学生的思想,引导学生自由发挥,读出自己的一得之见,只求思维的过程,不求精确的结论 总之,文学作品中的“空白”不仅是审美的存在,也是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有效地利用文学作品中的“空白”,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和艺术再创造的能力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