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联想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gg****m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72KB
约6页
文档ID:213333695
联想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_第1页
1/6

联想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海南中学符健《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黛玉)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 无情之句,再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 流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黛玉的这一思、维连锁反 应须具备一定的诗词储备和丰富的联想才能实现在实教学中,学生 有了一定的古诗词储备,语文教师何不运用联想丰富古诗词教学呢?“联想“在《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由于某人或某事物而想 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从心理学方血来分析,联想是一个以记忆表 象为材料,利用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航道,张开联想象 的网,将眼前的事物与别的的事物、别的景物、别的人联系起来的一 种思维活动把这一思维活动融入古诗教学就是古诗词教学联想法, 这种方法基于诗词极具想象力的特点,引导学生从吟咏古诗词中的某 一种事物的角发,引起对具有相关特点的其他事物的想象,从中能组 合出相关的文识储备这种方法从教学流程上看,能打开单篇教学“单 打一”界面狭小的局面,拓展教与学互动层面,无论知识层面述是知 识纵深度以及新旧知识的贯穿,都有教学实效显现的空间,使古诗词 教读呈现多维立体化格局;语文教师从诗词创作或欣赏离不开联想的 这一特性教读古诗词应该是一有助益的尝试,它给语文教学的生动性 及课堂效果的取得有着从容裕如地撷取教学素材的功能。

教师就是要 在教学中利用这种经验,唤醒这种思维定势从学的实践中观察,它 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在吟诵中感受古诗词之美与博的充实 感把看似互不相关的事物,通过想象,像一条线串连起来,形成 一个统一体艾青)以下介绍笔者在古诗词教读中运用联想的几种 方式以飨同行一、辐射联想式,即由诗词中的某一个点A,作发散式延展联想 与之相关的事物B、C、D……如图示:以教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为例由“中军置酒饮 归客”的“酒” (A)发散联想到古人喜置酒饯行,由此联想到与酒 的送别诗句(B):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高适):又 联想到古代宴席少不了酒(C):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李白);再联想到古人喜借酒寄情怀(D人“花间一壶酒,独酌无 乡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二、涟漪联想式,即由诗词中某一个点A到与之相关的事物B, 由B到另一个与相关的事物C……以此类推,层层演进,似涟漪层层 荡开如由以上所举的有关酒诗联想到“送别诗”联想到“边塞诗”(C)o如图示:A 一►B —>C但要注意A、B、C之间略添过渡性语句,则不会显得如此叠加生 硬如笔者这样启发与过度:“高适、岑参都以酒饯别友人,足见他 们重情义,也难怪,自古伤别离:一曲离歌两行泪,不知何地再逢 君(韦庄)。

情意比酒还浓厚,我们从前学过哪些送别诗呢? ”如此, 便把酒诗(A)引渡对“送别”诗(B)的回忆中,学生则纷纷调动记 忆储备,张口便能吟出《送元二使安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 友人》、《送孟浩然之广陵》等诗句教师对此又再作进一步延伸:“恶 劣的气候常常在边塞诗中才感受得到,真难得唐代知识分了向往艰苦 而充实的边庭戎马的生活,士人出塞从军建立功业蔚然成风,才有如 此灿烂的边塞诗传世,能否吟诵边塞诗(C)呢? 一石激起千重浪”, 学生的热情再度引发,争相吟诵出《出塞》、《从军行》、《塞下曲》等 诗句……三、绕围式联想,即由古诗词某一个知识点A联想与之相关的事 物B,再由这一事物B回归到原古诗词中的知识点A如图示:A — B —D还是以教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例我说,诗中几乎句句 写冷(A),由 f 你会联想到其它写冷的诗句(B)吗?学生争相 吟出:“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柴门闻犬吠,风雪夜 归人”(刘长卿);“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绿 蚁新酷酒,红泥小火炉”(白居易)……课堂气氛犹为活跃实现一 个趁人家的兴致特别浓的时机,我将学生从“冷诗”的联想(B)拉 回眼前的古诗教学写冷的诗句(A):同学们刚才吟诵的古诗确实令我 冷得浑身直打哆嗦,但再冷似乎也冷不过岑参在风雪中送友人归京的 那个时候:你瞧,“北风卷地白草折”说明北风肆虐,“胡天八月即飞 雪”,八月份就飞雪了!多冷啊;在干旱的沙漠居然会有冰!“瀚海阑 干百丈冰”;北风呼号居然翻不动辕门前的红旗:“风掣红旗冻不翻”; 即使在屋内,罗幕也会潮湿:“散入珠帘湿罗幕”;穿上兽皮大衣、盖 上丝绸被子仍不觉得暖“狐裘不暖锦衾薄”……如此一拓展一回收, 即能达到引领学生感悟作者创设天寒地冻的气氛,对感悟下一环节“火热柔肠”情深义重起到极好的铺设作用。

四、 平行联想式,即欲设两首以上的有内在关联的诗词,平行并 排,寓意于比,比中显意,不仅要求将比较双方的形象放在一起进行 比较想象,而且要求在对比之中以一方突出另一方,使另一形象更鲜 明、深刻这种联想可以使事物之间的差异更清楚地显现在人们的眼 前,也可以使木来较难理解的东西,在对比关联的思想中,变得简单 明了起来如教读八年级(下)的陶渊明的《饮酒》(其五),可以让 学生回忆曾学过的同是陶渊明的作品《归园田居》(其三),由前者诗 句“此中有真意”的“真意”联想后者“但使愿无违”的“愿”,两 者的内质勾联、比较、思索,对帮助学生领悟诗的真意就不会费劲了, 又如教读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我们可以联想毛泽东的同题词, 让学习领悟两种不同的格调再如教读“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 更护花”(龚自珍),可联想“落絮无声春堕泪”(吴文英),从中感受 龚自珍的“落红”境界最高五、 情境设置联想式,即创设情境,意在引导学生由情境吟咏与 之相关的诗词如教读《饮酒》时,为了从吟咏诗句中理解诗人的品 性,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我是陶渊明纪念馆馆长,馆前有一陶渊明 塑像,我想在塑像前栽一些花大家为我参谋,栽什么花好呢?请用“栽 (花),因为 (引用诗句)”说句话。

有的学生说,栽梅花,因为梅花“凌寒独自开”、“无意苦争春”(陆游)可以 象征陶先生的坚强不屈的品格;有的学生说栽菊花,因为陶先生喜爱 菊,有诗为证:“采菊东篱下,悠见南山”(陶渊明),又有“晋陶渊 明独爱菊”(周敦颐),口有“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 稹);有的学生一语惊人:种草!因为“一番桃李花开尽,惟人青青 草色齐:(曾巩),可以象征陶先生坚强不屈、不与贪官污吏同流合污 淡泊名利的品格……六聚敛联想式,与辐射联想式相反,从联想的诗词句c、D…… 中提取一个共同点A作为核心,其思维活动呈聚敛式,如图示:BVC —► A E▲D如让学主吟咏带“月“的诗词:“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 (B),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C), “深林 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D),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 缺”(苏轼)(E)……再让学生从这些诗词句里联想“月”的意象(A): 月在古诗词中常常引发离别情绪、思乡思亲之愁又如让学生吟咏带“柳”的诗词:“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B);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帮园情气李白)(0;"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 (佚名)(D)……然后从中提取“柳”的意象(A):古人借“柳” 与“留”的谐音来表达离别之际和留恋不舍之情,借折柳表达伤离别 和怀念、远乡的情感。

七、突发联想式,这种联想极具生发性,即教师没有事先设定联 想活动,而是在课堂应急设置的联想如在教读《行路难》(李白) 时,一学生对“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质疑:为什么诗 人“拔剑”,而不是“提笔”呢?对这个问题我备课时没注意到,但 我不回避,抓住这一联想契机,让学生人胆联想有些学生说,从李 白诗“抽刀断水水更流”可知他佩剑;有些学生说,古代崇文变尚武: 从李白、屈原的画像中,我们发现,他们都佩剑,具有坚忍不拔的勇 武精神至此疑团应解开,但我以为不足,将话题作进一步纵深发掘, 古画或神庙里的关帝塑像,其所穿戴的是内武衣外加文袍:一边是窄 袖的盔甲,一边是宽大的袍袖,这叫“文武袖”,乃文武兼备之寓意 也由此学生领悟了我们民族崇尚文治武功的传统观念这一延仲看 似与该古诗学习无关,其实不然,这一环节设置为学生对李白为什么 晚年主动请缨杀敌就不难理解了在采用联想方式教学古诗时耍注意以下几点:1、 教师需储备一定的古诗词量,一般情况下能与学生同背诵; 了解学生的古诗记忆储存库,能结合他们的实际情况在教读中顺手拈 来,张口便能吟诵而岀,营造“水到渠成”的效果2、 储备名古诗词书籍、资料卡片,能为自己补充能量或对古诗 整理归类,派上用场。

3、 应着眼于古诗教读目标,抓住该诗叫的的重难点一般在理 解的基础上再作联想,或联想遵从于目标教学4、 联想可作古诗情意设置的导入,可为各诗句的勾连穿针引线, 也可为结朿合诗词作高潮式收尾等,视具体情形而定5、 不作毫无意义的联想,不要片面以为拓展越多越好教师要 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失不要离开教材内容任凭主观想象随意发挥, 强拉硬扯,牵强附会即使是突发式联想,也要为当前教授的古诗词 本位服务。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