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现代汉语新词语语言现象 王思淇摘要: 每个历史时期都有新词语出现,而不同的时期新词语出现的数量和速度有所不同当今社会网络飞速发展,新词涌现,许多使用频繁的网络用语逐渐走进了人们的生活本文主要研究现代汉语新词新语中网络新词产生的原因及其特点关键词:新词;网络;社会发展;外国文化一.产生原因人们交流的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也跟着变化在生活中,人们为了更好表达当时社会的事物状态以及人们的心理,往往会选择较为形象易懂、诙谐有趣的语言词汇来表达观点看法有些新词语的出现也与当下流行文化相关二.新词语的类型(一)新造词当前的新词语大部分是新造词,运用汉语固有的造字单位和结构方式,为新事物新概念等赋予称谓比如,、网民、扶贫等也有一部分词语是在原有词汇之上产生了了新的意义,并使得新产生的意义成为当下使用频率很高的义项新词义的产生主要通过对原词的引申和比喻,使原词脱离原来的词义范围,进入其他的词义领域变成新造词比如, “内功”,引申后指自身的素质、实力;“变脸”,比喻后指事物面貌发生很大的变化;“黑马”,比喻后指在竞争中出人意料的优胜者但是新造词中也有的是旧词义重新起用,即旧词某种意义曾经有,后来由于某种原因被人们抹去或是忘却,之后再度起用。
二)双音节词语现代汉语词语一直以双音节词语为主,而在新词语中多音节明显增多比如,打白条、傍大款、青年志愿者等词语字数得以增加,所表达的意义也更加清晰三)缩略词缩略就是将一个多音节词语缩成一个音节较少的词语新词语的缩略最常见的是由多音节缩略成双音节因为双音节是汉语词语的主要形式如,婚姻介绍→婚介,体育彩票→体彩,卫星电视→卫视,维护和平→维和,物资流通→物流,研究开发→研发,中央电视台→央视等也有多音节缩略成三音节的如,奥林匹克运动申办委员会→奥申委,世界博览会→世博会等四)外来词汇中国采取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外交流频繁,新词语中出现了大量的外来词,以英、美外来词为主,但也有为数不少的日语外来词外来词有音译形式,如,克隆、镭射、麦当劳、肯德基等;有音意兼译形式,如迷你、伊妹儿、可口可乐、席梦思等;也有夹用外文字母或全部使用外文字母形式,如,IC卡、三K党、卡拉OK、BASIC语言、CCTV、SDTV、GDTV等日语外来词是指源于日本的汉字词这些词在日语中以汉字形式出现,但读音和意义都和汉语不同如,量贩店(指零售商店)、料理(指饮食)、人气(指名气)、写真(指照片)、新干線(指主线)等五)数字与汉字相结合用单独数字或者数字与汉字、英文组合成新词语,大多是名词。
如:211,985,00后等三.新词新语的特点(一)多受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中新现象的不断出现,人们日益增加对此类现象的关注,人们往往也会采用一些新的表达形式来抒发自己的见解二)使用者多为年轻人,多来源于外来语和方言当代的年轻人思想比较前卫活跃,更想凸显个性,所以比较推崇流行新词语例如,“肿么了”,表示一种疑问、问候的语气,意思是“怎么了”再如“酱紫”一词,即使并不符合现代汉语规范化的要求,但年轻人广泛使用,此词来源于台湾居民的发音,与普通话中的“这样子”相同这符合了语言的社会变异中的年龄变异,年龄的变异不是由社团的距离、交际的障碍引起的,而是由于社会心理,文化背景等复杂原因引起的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与世界文化接轨,各国文化逐渐多元化,汉语新词语不断引入外来词汇,出现了外语与汉语混合造词甚至直接采用外文的情况例如“hold 住”等三)衍生能力强大分新词新语在产生时采用了类比的方式,就这种方式推演下去会产生形式想同意思不同的新词汇如:bar——吧,引申到吧台,网吧等四)简化性明显(五)存在寿命不定,具有更替性由于新词新语有时代性,随着时代的发展,新词所描述的事物可能会被时代淘汰,新词新语也就失去存在的意义。
四.新词带来的影响(一)拓宽了词汇的意义新词的产生增加了原有词汇语言的意义,扩大了原有的语法功能,使语言更加鲜活生动二)增添了语言的趣味性新词大部分来源于网络,而网络词汇为了吸引人的眼球经常是诙谐而生动的,能够带给人们欢乐例如“雷”字,原意指自然界的现象,而现在多了令人震惊令人尴尬的意思,例如“雷人”等三)使词汇多元化在引入外来词、网络用语、名词缩写或者科技领域出现的新词语时,有许多词语汉字中夹杂着字符,这给词汇的使用带来极大的便捷结束语:语言随社会的进步而发展,新词新语的出现满足了人们当下的交流需求新的语言现象无时而不存在如果有一种语言长期没有“新的语言现象”出现,那么这种语言一定是极少被使用、正在日趋消失的语种新语言现象是语言活跃的标志但我觉得,并非所有“新的语言现象”都具有积极意义现在有的语言现象并不符合语言规范,这不但是一种不尊重传统语言文化的行为,而且传播了低俗的语言文化对于新词新语的产生,我们应该采取辩证的态度,便利人们生活且百无一害的新词语我们应该维护,而对于错误的新词语,我们应该及时制止其传播,为语言的发展纠正道路参考文献:[1]姚志华《我国网络语言“进化史”》,选自《语文建设》2019年10期.[2]卢佳《动态理论下的语言研究》,选自《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年02期.[3]于根元,王铁琨,孙述学《新词新语规范基本原则》,选自《语言文字应用》2003年01期.[4]杨绪明,杨文全《当代汉语新词新语探析》,选自《汉语学习》2009年01期.[5]刘潇萌《浅析汉语学习者对中国2018网络“流行语”的了解及应用情况》,选自《北极光》2019年09期.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