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3平台+3模块课程体系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

上传人:ji****81 文档编号:213260969 上传时间:2021-11-2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8.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构建3平台+3模块课程体系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构建3平台+3模块课程体系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构建3平台+3模块课程体系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构建3平台+3模块课程体系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构建3平台+3模块课程体系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构建3平台+3模块课程体系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构建“3平台+3模块”课程体系,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 王海燕摘 要 从“3平台+3模块”课程体系的构成,公共基础平台、德能文化素养平台和创新创业模块在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中的作用四个方面,阐述了“3平台+3模块”课程体系的构建对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现实意义。关 键 词 “3平台+3模块”;课程体系;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能力 G715 文献标志码 A 2096-0603(2017)32-0048-01教育部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改革培养模式,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在高校育人工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

2、力是非常重要的。高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学生作为个体的人在大学阶段及其以后的职业生涯中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其追求的目标是学生个体素质的不断完善、和谐和臻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主要包括对社会的认知能力、自我教育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一、“3平台+3模块”课程体系的构成“3平台+3模块”课程体系根据高职各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规定具体内容,主要围绕“学习生活导航”“专业技能深化”和“创业就业指导”三个核心分别对三个年级实施素质教育,让大学生保持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连续不断地获取、运用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完善个性的能力。“3平台+3模块”课程体系设置公共基础平台、德能文化素养教育平台、专业通用平台

3、、专业方向模块、创新创业教育模块、技能大赛教育模块。二、公共基础平台在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中的作用公共基础平台课程主要由文化素质教育和职业素质养成课程组成,具体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与创业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大学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艺术等公共基础类课程。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为学生步入职场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在政治思想素质方面,有助于学生树立民族观念和大局意识,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打好坚实基础。三、德能文化素养平台在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中的作用安排公共选修素养教育、三课堂素养教育、传统文化素养教育和校园文化素养教育

4、四部分,全校共享。教师全员落实学校德能文化教育有关文件,营造校园德能文化素养教育氛围。在第一、第二、第三课堂中培养“德能兼修,知行合一”的高素质学生。通过公共选修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和职业规划,选择相应课程;在传统文化教育和校园、地域文化教育中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第二、三课堂教育中,通过举办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体安排如下:1.设置公共选修素养课程,这是为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开设的课程,暂定为“国学素养”“经济社会”“生活技能”“信息技术”“身心健康”“公共艺术”“创新创

5、业”7个部分,由教务处和各系部共同确定,面向全院学生开设,安排在14学期,计8学分。2.三课堂素养教育,安排3学分。第一课堂素养教育,由教师在培训的基础上在第一课堂适时渗透,教师在第一课堂适时融入素养教育内容,在每门课程、每个项目的素质目标中体现。而第二、三课堂素养教育,由学生处安排并考核。主要内容是学生活动、社会实践、社会奉献(含义工劳动)、各项活动竞赛等。三课堂素养教育,其安排3个学分。3.传统文化素养教育包括中华传统文化名篇诵读、国学经典解读两个部分,一般安排在第二学期,不少于16学时,计1学分。4.校园文化素养教育,以德能文化教育、文化氛围教育和各种专题素养教育等为主要内容,以社团活动

6、和各种专题报告的形式开展,由宣传部、学生处、系部共同安排。四、创新创业模块在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中的作用创新创业模块将普及性创业启蒙教育与创业精英教育相结合,按课堂教学、模拟训练、真实项目实践递进的顺序,在第1、2学期,安排创业讲堂、普及教育;在第2、3学期,实施创业空间、实战模拟;在第3、4学期,进行创业之旅、孵化基地;在第4、5学期,开创创业之星、实现创梦。主要内容包括创新项目的训练和实战、创新理念的教育等,学生以论文发表、课题研究、成果或专利获取、创业孵化等形式完成创新创业模块课程修习。参考文献;1馮志敏,林麒,贾让成.“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的结构及特征J.中国高教研究,2002(11).2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王春莲.基于学生可持续能力发展理念的云计算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13(5).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