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关于文物修复理念探讨与实践应用

ji****8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0.60KB
约6页
文档ID:212601691
关于文物修复理念探讨与实践应用_第1页
1/6

关于文物修复理念探讨与实践应用 巴叶摘要:要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国民精神文明建设的需求也在逐步的提高文物,不仅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更是民族自信的脊梁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凝结出了大量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文物,而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和修复,是每一个从业人员,包括文物研究的重要环节为了能够加强国民对于文物修复的重视程度,就需要能够树立正确的修复理念,并且通过各种先进的仪器和技术,根据不同材质、不同时期的文物特性,采取不同的修复策略本文阐述了中西方文物修复几年的差异,并对相关技术和实践应用进行了探讨关键词:文物修复理念;修复技术;实践策略我国拥有者悠久的历史文化,在此过程中,劳动者的智慧和勤劳凝聚成了举世瞩目的灿烂中华文明,并且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巴州出土的丝毛织、文书、骨器、陶器、青铜器、木器、干尸等,不仅是西域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璀璨历史文化的见证,同时保护管理好这些珍贵历史文化遗产,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推进巴州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确立新疆在东西文化交流史上的独特地位,具有深远的意义随着《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宝档案》等综艺节目的播出,也有更多有志之士选择加入到文物保护修复的行业中来,这对于我国文物修复事业是一次重大的机遇,但更重要的是,如何普及正确的文物修复理念和实践应用措施。

一、中西方文物修复理念差异1.西方文物修复理念首先,西方对于文物修复的理念形成时间要比我们早很多,在二十世纪初期就已经有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1963年,意大利的文物修复专家就已经提出了最小干预、可逆性、可辨识性等理论观点,这些理念不仅奠定了西方文物修复的基础理论框架,也被后人不断践行和论证而在后续的相关国际会议中,又对文物修复工作的范围作出了更加明确的限制,最为重要的就是在文物修复过程中,任何不可避免的添加材料都必须要和文物原本的材料构成有所区别,而且要作出现代标记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首先就是帮助考古学家在进行历史研究的过程中,能够清晰整个文物的修补过程,并且保持绝对的客观度,其次就是避免由于过度相似而导致的赝品、仿品的出现,这也是在对最小干预作出强调的一种方式2.中国文物修复理念和西方文物修复相比,中国没有一套完整的现代文物修复体系,长久以来的业界规则,都是“整旧如旧、恢复原貌”,这种理念相对而言较为笼统而在实际文物修复的过程中,则更加强调修复技术和修复人员自身文化素养的要求,比如矫形、补缺、做旧等技术,相比于西方而言,更加强调对于文物的还原方式,力求经过修复之后,能够恢复文物原本的模样。

总结起来讲,西方文物修复更加强调“修”的过程,而中国文物修复的理念则更加注重“复”的作用,两者相比,孰优孰劣是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和时间来沉淀的二、文物修复的理念和技术1.我国文物修复理念的现状我国文物修复领域的现状是较为复杂的首先,我国文物的种类过于复杂,除了常规认定的书画陶瓷四大基础类别之外,还有大量的金属器、漆器、玉器、织物绣品和建筑,每一种文物的修复理念和方式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甚至说是天壤之别也不为过其次,我国文物的保存现状复杂,由于历史存续的关系,以及我国广阔的地域面积,导致文物的存续方式有着非常多的种类,同时也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影响以巴州博物馆为例,巴州博物馆的纺织品主要出土于巴州且末县扎滚鲁克墓地,巴州尉犁县营盘墓地,楼兰墓地等扎滚鲁克墓地位于新疆地部的且末县,在自然环境上,南疆的气候相对干燥古代的纺织品长期理藏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出土时保存都较好,墓地出土的纺织品有毛织品、丝织品、棉织品、皮品等,毛织品最多,为服饰和生活用品,而且质地纤维的强度和颜色都保存得比较好,然而,由于墓葬中的衣物与尸体的粘连,纺织品上残留有大量包括尸斑、血迹、生活污垢在内的污迹个别还存在霉斑、金属锈斑以及地下矿物质沉淀沙土灰尘等,出现了腐烂、炭化、褪色、破损等现象,同时,因受地下环境因素的影响,出土时有的变得十分脆弱。

2.我国文物修复人员的构成文物修复这一概念在中国兴起的时间是非常短暂的,我国考古学的发展相比于西方而言,也是非常独特地存在这和我国很多特殊行业的发展如古董收藏、盗墓、仿古等行业也存在着紧密的关系可以说最为了解文物,且具有较高修复技术的人员并非出自于正统的科班,反而是在民间这些真正具备中国文物修复技术的人,大部分从事的行业都和普世价值观有着一定的出入,而所谓的文物修复,本身就是从西方传入的一种概念,再以这种概念为大前提的行业发展过程中,自身体系的成长和成熟一直以来都是一種矛盾并存的状态比如很多正规博物馆和机构在于文物进行鉴定和修复的过程中,都不能够单纯的依靠现代科学的经验,同时对于文物的修复技术,也无法完全照搬西方,因为很多特殊材质和种类的原因,缺乏足够的可借鉴性这种情况下,相关机构也需要借助行业“前辈”的眼力和技术,而往往这些前辈,都并非是正统的考古人员,也绝非以保护文物为核心理念在从事这一行业3.现代化技术的引进针对目前我国文物修复的现状而言,大量引进西方的器材和技术,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修复人员了解文物信息,但是在真正的修复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却是非常有限的上文说到,西方的文物修复要求尽量降低干预程度,在文物修复过程中需要留下明显的修复痕迹,以便为后世的考古学者提供相应依据。

然而我国在文物修复的过程中,所追求的就是全方位的复古和还原,力求在经过相应的修复之后,文物能够还原到“最初”的样子,而这一点,是西方技术,包括材料学、美学、哲学等各个领域都难以实现的三、针对文物特质采取相应修复措施的实践应用1.材质的修复实践对于文物的修复而言,最为基础的实践应用是根据文物的不同材质决定的,在文物的收藏、科研和文化宣传等功能的应用中,最为关键的也就是文物的材质而在开展修复工作的时候,也需要根据其材质的特性,来进行归类,如青铜器、错金银等文物具有较硬的质地,也不会轻易的损坏,可以再工作室内进行修复,而类似丝绸、绢帛、竹简这类文物就需要更加专业的实验室,以保证其能够在正确的温度、湿度条件下,不会风干、脱色以纺织品的平整技术为例,通常清洗后的纺织品强度都会有比较大的下降难以用手移动、平整时,首先将它放在玻璃片上,利用细水流动水的帮助,仔细对齐经纬线有图案的要拼对图案,最后用过滤纸做一次性吸水处理,待半干后进行平整服饰类织物有两三层厚度,清洗后重量增大,先用毛巾进行吸水处理,待半干后移至平面工作台上进行平整2.纺织品保护的原则纺织品保护首先也是一种文物保护,最为重要的是坚持以下四大原则:(一)最小干预原则。

减少干预,能不动的尽量不动,能少动的尽量少动尽量少用新材料,尽量少添加新材料凡是添加的材料除本身要高效而用之外,还要寻找对文物本身最小影响的产品,所有消毒、清洗、平整、加因、修复等都应遵照这一原则二)可识别原则保护材料与文物本身应该有着可以识别的标志,但也应与文物现状相协调不必也不应该隐蔽保护材料及老化变质的结果,甚至增加的材料都不应该被原文物自然老化生成的物质所守全遮蔽三)可逆性原则或称可再处理性原则即我们所采用的保护处理在一般情况下,即使是修复后的文物,一旦需要更换修复材料或不需要原修复材料时,可设法除去并能使文物恢复到处理前的状态,不过事实上,这一可逆性不可能完全做到因此,任何保护处理都必须慎之又慎四)不改变原状原则修复馆藏文物,不得改变馆藏文物的原状”这里的原状应该包括四个方面即文物原有的形状、文物原有的结构、文物原来的制作材料、文物原有的制作工艺技术,也就是说,所有文物原有的信息都应该尽量保存下来四、结论综上所述,从我国文物修复行业的发展历程来看,已经从原本的坚决禁止对文物采用损伤式的修复方法,变成了更加倾向西方文物修复中,更加灵活多变的理念这种变化虽然能够降低我国文物修复和行业的准入门槛,加快我国文物修复的效率和速度。

但是对于长久而言,文物的保存来讲,是否值得,还是个有待确认的话题 -全文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