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新课标下语文教学中提问有效性策略

gg****m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60.50KB
约5页
文档ID:212555422
新课标下语文教学中提问有效性策略_第1页
1/5

新课标下语文教学中提问有效性策略【摘要】在新课标的主导下,为加强语文教学中提问的 有效性,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材特点,通过分层 设计、化难为易,设疑新颖、激发情趣,抓住契机、设置问 题,变直为曲、引人入胜,拓展延伸、培养思维等灵活多样 的提问策略,让学生的学习真正“活起来”,使教学形成多 向互动的开放状态,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关键词】语文教学提问有效性方式方法《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这种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提问,既要重视激发学生兴趣,启 迪思维,理解学习内容,又要关注师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 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使师生与文本之间形成一种对话 关系,从而让学生的学习真正的“活起来”,营造出多向互 动的开放状态,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而且有助于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1分层设计,化难为易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教师要 从整节课、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 系统化提问内容,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可以从 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根据教 材特点和学生的学习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有趣味 的小问题,或者把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 扣一环地提问,逐步引导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 处理,大多学生能够接受。

例如,在《阿长与《山海经》》 一文教学中,就可采用这种分层提高的方式:①阿长的基本 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一一“粗俗、淳 朴、善良”;②他"善良”的特征有哪些?学生通常会回答 “关心我”、“过年吃福橘”、“睡觉摆大字”、“给我买 来《山海经》”等;③结尾一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 是采用什么手法?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往往会 回答“感激、怀念”,这种手法叫“欲扬先抑”;④是什么 原因使鲁迅有这样的感情呢?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 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师引导下,学生 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肯定容易解决,真正做到了提问的有 效性2设疑新颖,激发情趣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 息的敏感性,激发思维、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和自主学匀意识 因此,课堂提问,问题涉及要讲究发问方式,改变提问角度, 使问题提的巧,发人深思,应力求新颖,讲求新意到激发情 趣例如,讲《论语》十则,教师导入新课时可以这样设计: 有一首歌的歌词是全世界都在说中国话,孔夫子的话越来 越国际化”,你知道孔夫子是谁吗?他的话你听过吗?今天我 们要学习的课文就将为你揭晓,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后告诉老 师。

这样设疑导入,既创设了问题的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 习兴趣,又使问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 积极性3抓住契机,设置问题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教师 应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 “障碍”,让他们的心理形成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 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 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如《芦花荡》一文, 一开篇可让学生思考:这篇小说的美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情 节、人物、环境描写这样势必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学习兴趣, 并会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复述情节 体会它的传奇色彩学生将逐步明确情节的传奇性是表现在 老英雄的行为上,老人手无寸铁,独自一人竞把十几个鬼子 玩于股掌之间;接着让学生主动去赏析小说中人物的立体 美可见,教师如何结合教材,抓住突破口,把此转化成学 生感兴趣的”问”是关键4变直为曲,引人入胜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 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 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变直为曲的方 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 “跳一跳”,才能回答上。

如在《蜡烛》一文教学中,引导 学生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从而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这 一教学重点时,分析老妇人“一捧一捧慢慢地放在死者身 上”,学生可能一时还不有理解“捧”字的用法含义,这时 可以换个角度来问:“捧”字是否说明了老妇人感觉用点泥 土掩埋苏联红军烈士就行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进 一步启发学生:"捧”在这里该如何理解?到这里,经过教 师设置的“曲问”,学生对老妇人“捧”这一动作的理解自 然明确了由此说,这种要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问法,不 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时甚至会产生"投石击破水底 天”的教学效果5拓展延伸,培养思维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 和提高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 度,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使学生能够掌握解决同 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展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 思维能力例如,对一篇课文的段落划分,有时是不只一种 划分的,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假如按其它标标,又该 如何划分呢?学生通过这些训练,就会明确原来解决问题的 方法有时不是单一的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会举 一反三,灵活变通当学生掌握了课本知识后,我们如果引 导学生把这些知识与课外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就能扩大 知识的利用价值。

如在学习了《爱莲说》一文后,可以引导 学生思考“莲”的精神品质可以与社会上哪些人联系起来? 又如学习了《邓稼先》中邓稼先的爱国精神后,可让学生思 考:哪些人身上也具有这种精神?能具体说说他们的感人事 迹吗?这些思维发散的提问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 “问”让学生想得“广”和“深”,并把“问”与阅读、写 作、做人联系起来,能有效促进学生思维能力朝着纵向、横 向发展参考文献1国家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 大学出版社,20012张耀星.语文教学有效性研究[J].教学研究,2009(4) 3程鹏•语文课堂提问技法[J].教育探索,2009(5)。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