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思南县少数民族精准扶贫地区郝家湾古建筑文化调查研究 摘要:郝家湾位于贵州省思南县板桥镇,是少数民族精准扶贫地区,自明朝永乐时期开始屯驻军队,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古建筑文化,当地的“龙门”、门枕石、户对、花窗、石巷道、石墙、石堡等均具有鲜明的军屯文化色彩,通过对这些历史资源的调查从而探索民族地区古村寨历史资源与文化资源有机对接的乡村振兴路径具有特殊的价值关键词:郝家湾;古建筑;精准扶贫郝家湾位于贵州省思南县板桥镇,是思南县少数民族精准扶贫地区,郝家湾地区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明朝永乐时期开始屯驻军队,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军屯文化,其村落古建筑中的“龙门”、门枕石、户对、花窗、石巷道、石墻、石堡等均具有鲜明的军屯文化色彩,通过对这些历史资源的调查从而探索民族地区古村寨历史资源与文化资源有机对接的乡村振兴路径具有特殊的价值一、郝家湾地区历史溯源郝家湾位于贵州省思南县板桥镇郝家湾村是一个以郝姓为主、居住 150 余户人家的自然村寨郝家湾的来源,一说:明景泰年间,源于郝氏先祖从山东省宦游镇入黔平“苗乱”,选址板桥军垦、定居生活,依地形以姓取名郝家湾二说:明朝永乐时期,曾在元末随朱元璋南征北战的孙斗轩军率兵屯驻于两土司府(思南府和思州府)交界一带,孙将军便将军队屯驻于板桥镇。
明朝政府实行“改土归流”政策之后,当地土司政权被贵州行省所取代二、郝家湾地区村落古建筑调查郝家湾整体呈团状分布,居民集中寨内建筑背山朝水,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以流经全寨的水渠为界,西边的建筑多坐西南朝东北,东边的建筑多坐东南朝西北村落里“龙门、门枕石、户对、花窗、石巷道、石墙、石堡”有鲜明特色第一、龙门思南郝家湾古村寨的许多建筑中都蕴含着一些风水思维和吉祥的寓意,例如:“龙门” “龙门”是吊脚楼的正立大门,构造美观,直面堂屋,与堂屋对称联结一体,将四合院一分为二形成两户独立的人家,具有很好的视觉效果,同时也避免了民户家中日后若要分家的繁琐第二、门枕石郝家湾“门枕石”是安放在堂屋大门口两端的石凳头,为边长约40厘米左右的正方体结构,“门枕石”朝外的那一面有雕刻,刻有好看的花草或者纹路等,这可增加堂屋大门的美感第三、户对郝家湾的户对是穿插在堂屋门框上方形似木棉花的两个菱形木棰,它的作用是将整个门框牢牢的钉在一起以防止其松散;“户对”原料是柏木,柏木的优点是结实耐久、不易腐烂在郝家湾村,之前每户人家的堂屋上都制有“户对”第四、花窗在郝家湾村木雕花窗最具代表性的一处建于清嘉庆年间的吊脚楼,刻有龙、凤、麒麟等祥瑞之物。
图案即使繁复多样,却对称相应,相得益彰,体现了高超的工艺水平第五、石巷道郝家湾的石巷道是一个聚落的骨架和脉络,具有线性空间特征,郝家湾古寨内的石巷便于通行又有方向的指引,是居民之间交往的重要载体和场所村内共有23条巷道,总长约1.5公里巷道多为东西走向或南北走向,纵横交错,泾渭分明,整体呈不规则的网络结构第六、石墙郝家湾屯堡古寨,是在明代板桥的屯田工程及屯堡建设时期形成的,这些石墙映射出了古寨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在明代,古寨作为一个带有防御性的栖息之地,这些石墙就是用来防御外敌户与户之间既有石墙相隔,又有石巷相连第七、石堡屯堡源于明初朱元璋的调北征南事件,郝家湾石堡具有强烈的军事色彩,村寨内部的巷子互相连接,纵横交错,巷子又直通寨中的街道,形成“点、线、面”结合的防御体系三、郝家湾地区村落古建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第一、传统建筑受损程度逐渐加剧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诸多居民外出工作,导致传统建筑少人居住,缺乏管理及修缮,导致建筑的损坏逐渐加剧,因此,应加强古建筑的保护措施第二、村落格局受到轻度威胁近年来,少数村民建新式建筑,因缺少政策引导和政府的统一规划,其风貌与传统村落的风貌存在较大的冲突,影响了村落的视觉感官。
因此,应做好以古建筑为主的保护计划第三、缺少对火灾等灾害的保护措施和防范手段火灾是传统建筑、传统工艺的一大杀手,对传统资源的保护存在巨大的隐患,如清代郝朝相故居是一座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四合院,但是由于后人的失误让这座四合院的东西在厢房的一场大火中被烧毁因此,应特别注意防火问题结论郝家湾位于贵州省思南县板桥镇,是少数民族精准扶贫地区,自明朝永乐时期开始屯驻军队,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古建筑文化,当地的“龙门”、门枕石、户对、花窗、石巷道、石墙、石堡等均具有鲜明的军屯文化色彩,通过对这些历史资源的调查从而探索民族地区古村寨历史资源与文化资源有机对接的乡村振兴路径具有特殊的价值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