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学的生物课程优化策略

上传人:ji****81 文档编号:212388335 上传时间:2021-11-1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8.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学生学的生物课程优化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基于学生学的生物课程优化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基于学生学的生物课程优化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基于学生学的生物课程优化策略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基于学生学的生物课程优化策略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基于学生学的生物课程优化策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学生学的生物课程优化策略(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基于学生“学”的生物课程优化策略 张权摘 要 课堂教学不是教师一个人的事,而是师生互动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基于学生的“学”,优化生物课程结构,具体可从整体把握教材知识点,梳理内在关系;注重“学科素养”,小处设计教学活动;促进内外衔接,整合课程资源;展开师生联动,增进课程知识内化四个方面入手,旨在引导学生自主完成知识构建,感受和体会生物学知识,促进学生对生物概念的内化和理解。关键词 初中生物;“以生为本”;教学策略近年来,教师逐步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课改理念,但在课堂设计与优化教学实践中,如何突出学生的“学”?如何贯彻“以生为本”的理念?对于教师而言,不能只

2、是简单地呈现生物知识点,而是要把握教材的整体脉络,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通过师生联动来提高教学质量。一、整体把握教材知识点,梳理内在关系苏科版生物教材紧紧围绕“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主线,强调各单元知识点的前后衔接。教师在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时,不能停留在知识点的单一呈现,而应挖掘各个单元信息的内在关系,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逐步构建完整的生物学脉络体系。例如,第一单元重点介绍什么是生物,生物学是什么,生物学与人类的关系是什么,顺应初中生充满好奇的心理特点;第二单元以生物、环境构成的生态系统为基础,让学生了解生物、环境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第三单元根据生物需要从环境中获取能量,把握物质、能量的循环关系;第

3、四单元介绍自然界的生物构成;第五单元介绍水、陆、空、土壤中的生物;第六单元认识生态平衡;第七单元探析生物的起源、发展;第八单元是生物与健康;第九单元有关高等智慧生物人类。事实上,教材中各单元知识点的整理,并非杂乱无章,教师要能够从生物学学科专业视角,把握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突出教学难点。例如,“生态结构及功能”在第二单元,而“物质循环过程”却在第六单元,“能量流动过程”安排在第三单元,“生态系统调节与稳定”知识点却在第六单元。看似被打乱,实则有内在的承接和关联,教师要把握知识点的融会贯通,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生物学知识体系。二、注重“学科素养”,小处设计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应立足“

4、学科素养”,综合优化教学知识点与技能训练的关系,围绕课堂主题,细化教学目标,完善课堂探究活动。以单元教学为例,对于单元,可以作为教学单位,但需要全面梳理单元内生物学知识点及整体关系,把握新旧知识点的逐步迁移,合理导入、循序渐进。例如,在“生命的延续与进化”中,对生物的生殖与发育分为三章,分别为植物的生殖与发育、动物的生殖与发育、人类的生殖与发育。由于该单元涉及的生物学概念很多,如果教师按部就班地开展教学,则势必会让学生陷入死记硬背的桎梏。由此,笔者在教学设计上进行了适当优化,先介绍“人的生殖与发育”,学生感到意外,更让懵懂期的学生感到羞涩。围绕本节主题,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素材,然后对学生进行分

5、组,抛出讨论话题:“人的生殖细胞是什么?有哪些特征?如何形成的?人的发育起点是什么?在哪里形成的?胚胎发育的场所在哪里?胚胎发育的营养如何供给?人的受精方式、生殖方式和发育方式有哪些?为什么说人的生殖、发育方式是最高等的?”由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并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进行归纳和总结。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通过阅读、交流讨论,了解了生物体生殖、发育的基本过程,也从教材中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深化了学生对高等生物生殖、发育的理解。同样地,在学习人类的生殖发育过程后,再回到植物的生殖与发育、动物的生殖与发育,学习时自然轻松很多。学生结合教学主题,分别围绕各章节的主题,引领学生自主学习,最后辨析人的生殖与

6、发育、植物的生殖与发育、动物的生殖与发育三者的异同,从而提高学生对该单元教学内容的整体把握。三、促进内外衔接,整合课程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的关注,关键在于启发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立足生物学课堂,教师要善于整合教学资源,衔接课程内外,充分挖掘教学资源服务学生自主学习。在学习“地面上的植物”时,该节主要是对植物的观察与学习。笔者围绕教材知识结构,对被子植物、裸子植物、蕨类植物、苔藓植物等进行梳理与归纳。被子植物、裸子植物较为常见,但蕨类植物、苔藓植物比较矮小,学生不太了解。笔者组织学生参观校园植物活动,鼓励学生走出教室,了解哪些是被子植物,哪些是裸子植物,哪些是蕨类植物,哪些是苔藓植物。同时,

7、根据对校园植物的分布提前梳理,笔者在观察顺序上进行优化,如先对蕨类植物、苔藓植物进行观察,再对被子植物、裸子植物进行观察。通过观察与对比,对不同植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经济价值等进行渗透。如有学生在下水道发现了低矮植物,引来众多学生的好奇与质疑。这些低矮的植物,原本是恐龙时代的高等植物,却被赶到下水道了。学生们很兴奋,一边议论,一边观察。教师指导学生来到池塘边,对水面漂浮的植物、岸边的葫芦藓进行样本采集,再带进教室,让学生对不同植物的标本进行观察、对比、讨论,激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促进了学生自主建构生物知识,实现课堂内外的有效衔接。四、展开师生联动,增进课程知识内化生物课程教学,强调师生

8、间的合作与互动。教师不能直接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应该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自主建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打造高效生物课堂,坚持“以生为本”,突出学生的自觉意识。在课堂上,师生良性对话,围绕问题展开交流。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深度思考,更好地促进对生物知识的内化。在苏科版生物“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中,对于“人体神经调节基本方式”的教學,教师单纯地讲解神经调节的方式,会让学生感到迷茫,也难以深刻理解。为此,教师可在课堂上引入活动。选取20名学生,站在教室过道,手拉手围成一个“U”字形。教师站在一端,向学生示意,并用力捏了与教师拉手的学生的左手,该学生将左手得到的“信号”,

9、通过自己的右手,向下一个学生传递。右手捏下一个学生的左手,下一个学生将左手得到的“信号”,再依次向另一个学生传递。如此一来,教师将左手拉住另一端学生的右手,等待“信号”的到来。最后,当最后一个学生用右手捏教师的左手时,“信号”传递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捏手”被视作一种“信号”,在学生群中进行传递,整个过程中不能用语言表达。游戏结束后,我们围绕这一游戏展开讨论。请学生思考,“捏手”这一动作,在本游戏中代表什么?对捏手这一“信号”,又是如何逐个传递的?我们根据课堂需要,可以让学生分组,自主体验“捏手”的传递过程。学生有了“捏手”体验,对整个“信号”传递的过程感受更真切。在“信号”传递时,我们的左手

10、皮肤,利用感觉神经末梢,来感知“手被捏”这一信号,接着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将这一“信号”,传入我们的大脑,即神经中枢,由大脑辨识这一神经冲动,再向右手发出指令,让右手的肌肉产生收缩,牵引手指做出“捏手”动作,这一动作作用到下一个学生的左手。同样地,下一个学生将左手接收到的“信号”,再传递给大脑,再由大脑向右手发出“捏手”动作指令,让“信号”得以在整个学生群中传递下去。在整个“信号”传递结束后,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过程。我们将整个“信号”传递时间,除以参与游戏的人数,得到的就是“反射的平均时间”。由此,围绕生物学知识,展开师生联动,帮助学生对生物概念的内化。总之,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需要基于“以生为本”的理念,引领学生自主完成知识建构,围绕学生展开课程资源整合,梳理教材知识点内在关系,在大处着眼、小处设计,师生联动,让学生感受和体会生物学知识,促进学生对生物概念的内化和理解。参考文献1田昌峰.生物教学课堂中实践探究性的学习J.中国农村教育,2019(36):118-119.2蔡继明.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0(5):33.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