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产生》教学反思》

上传人:我****草 文档编号:212331471 上传时间:2021-11-1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0.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声音的产生》教学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声音的产生》教学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声音的产生》教学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声音的产生》教学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声音的产生》教学反思》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声音的产生》教学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声音的产生》教学反思》(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声音的产生教学反思 声音的产生教学反思1 反思本节课教学,有以下几点:一:物理教学要巧用身边的器具、生活中的器材,利用坛坛罐罐做实验,一来实验器材学生能找到、有亲近感,做物理实验不难;二来物理实验就在身边,可以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兴趣高。这不仅符合新课改思想,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作为希望学生喜欢上物理课的老师,何乐而不惟呢!二:提出问题是物理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有问题提出,说明学生动脑筋了,是对老师教学内容思考的结果。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就是充分张扬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并通过师生互动,肯定了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把物理和生活有机、自然联系起来了,拉近了物理与生活、物理与学生的距

2、离。三:把情感教育、行为教育、纪律教育与物理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如:感觉声带振动,请他们说:“请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之类的话;介绍小河流水潺潺,问:河水要是被污染了,还有这个心境吗?四:声音是由鼓面的振动产生的,用手按住振动的鼓面,声音立即停止,进一步证明声音是由鼓面的振动产生的。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和逆向思维的能力。本节教学也有不够满意之处:如: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注射器的抽气效果不太好,结论应在教师实验的基础上推理得到的。如手机铃声越来越小之后,老师可提问:如果把空气抽尽,那么还能听到铃声吗?还有,在固体能传声的教学中,如果能用足够长的钢管来做实验,那么就能把通过空气和钢管传播的两次声音区别

3、开来,效果会更好。只是在课堂上不易操作。 声音的产生教学反思2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节与生活接触密切,学生的有较强的感性认识,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精心选择事例,让学生对声音的产生及其传播条件形成实感,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其动手动脑的能力。学生对声音并不陌生,在生活中接触声音的有关现象比较多,对于声音的产生比较容易理解,但对于声音的传播速度认识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由于学生刚开始学习物理知识,因此需要通过大量的现象实例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本节课利用网页制作软件制作网络,汇集大量的电子课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利用电脑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和兴趣进行自主的探究,然后再利用学生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引起了学

4、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了知识面,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合作,提高了课堂效率,真正的达到了优质高效的生本愉悦课堂。将一些学生在生活中不能常见的现象利用网络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对重点的掌握,促进学生对难点的理解利用媒体可以变老师的讲为学生自主的学习,将课堂还给了学生,教师知识引导和解疑,教学效果比传统课堂好很多。 声音的产生教学反思3 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探究各种物体发生时,看到的现象,听到声音,最后总结出声音产生的原因。在教学的过程中,抓住学生认知冲突能够很好的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及技能。在本节课上,当同学们总结出振动产生声音。我又追问一句:有声音不是振动产生的吗?这个时候,有个学生举起了手。

5、他站起来回答:有。我问:请举个例子。该生用嘴哧哧的发出声音,但是嗓子没有振动。该生用这个例子反驳。这个时候,有同学不这样认为,他说虽然嗓子没有振动,这个时候的声音却是嘴里舌头在振动。(这是不正确但是已经向前迈进了,非常的好。)这个时候我引导学生进行回顾以前做过的用气球放气的活动,学生在放气的时候,听到了声音,在手拿着气球口的时候,同学感受到了什么呢?是振动。是空气的振动。因此在我们的嘴里发声的是空气在振动。这个时候学生充分的理解声音是由振动产生。在教学过程中,也出现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可以让学生再感受到气球放气时振动,还看可以让学生准备空瓶子,观察吹气时,空气的振动。然后再用嘴感受哧哧的声

6、音什么振动。这个时候学生就好充分的理解。 声音的产生教学反思4 一、探究过程僵硬,只是为了结论而探究。新课标中,对本节知识的要求即包含过程要求,又包含终结性要求,其中终结性要求为“了解”水平。而我没有仔细专研课表要求,过分的注重了课堂教学的结论性传授,而忽略了过程性认知。对于刚刚接触物理的学生来说,应培养其观察、描述实验想象,总结归纳实验结论并用准确的语言进行叙述的能力。我只做到了灌输,却忽略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二、教学思路不够清晰,框架松散。这个问题不只存在于这节课中,在平时的备课环节,我过分注重详案的准备,直接导致授课时思路只有一条线,对于课堂的突发情况准备不足,很容易被学生将课

7、堂拉偏。三、教学语言容易让学生产生歧义。首先是引言部分,没有详细的设计,只是一句话带过,没有过渡,学生还没有进入状态的情况下,直接讲授新课。其次是教学过程中的过渡语言,一是用词,没有从学生角度出发,用一些学生不易理解的词语。二是语气,声音过于平缓,没有侧重点,学生不容易分辨问题中的重点,又会造成理解错误,或是无法理解。四、板书不规范。板书直接反映出教师的整体思路,由于备课过程中没有完整的知识框架,导致板书所呈现出来的内容杂乱无章。还有对于一些要求学生熟记的内容,书写简单,不够详细具体。五、总结经过袁老师的评课与分析,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有了很明确的认识。同时,对于今后备课、教学的方法也有了很清

8、晰的认识。1.课前备课,首先列出知识框架,使内容稳固,层次分明。其次,对于问题的设计,提问语句的设计,可以找非物理教师听一听,确认语言描述准确,没有歧义,学生能够按照我的意愿理解问题。2.认真设计课前的引言,并且陈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一是为了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二是为了提醒自己本节课的知识结构。3.对于探究过程,要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描述的能力,分析总结的能力,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而不是灌输知识。4.课堂小结一定要有,一是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个整理的过程,二是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习惯,逐步培养学生对章节内容的整理归纳。 声音的产生教学反思5 教学目标1.能应

9、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声音的产生作假设性解释,提出自己的猜想;能用简单的实验器材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能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愿意与他人合作交流。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3. 在探究过程中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有利于观察,善于发现的欲望,体验合作与交流的乐趣。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实验和生活事例的分析,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原因。2.教学难点: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铃鼓、豆子、音叉、一杯水、钢尺、纸筒、橡皮筋等。学生准备:空纸盒、橡皮筋、一杯水、钢尺,豆子、拨浪鼓以及身边能发声的物体等。教学过程(一) 课前探究1.大自然中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因此,我们

10、的生活才丰富多彩起来。说一说你从大自然中都听到了哪些声音?(问题的设计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充分体会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2 (学生回答)哪一组将是本节课的优胜组呢?看你们的!(在黑板的一角呈现分组评比栏,每一环节都进行评比)学生互评。(评比栏的设计旨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团队精神。)(二) 质疑导入1.从同学们刚才回忆声音的交流中,你最想知道什么?(预设: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声音的大小有什么决定的?我们怎样才能消除噪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我们是怎么听到声音的?)2. 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师板书课题:声音的产生)其余问题后面几节课我们继续探讨

11、。(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学习状态,从而产生无穷的探究动力。)(三 )探究过程1.学生动手制造声音(1) 同学们看看自己桌子上的空纸盒、橡皮筋、铃鼓、音叉、一杯水、钢尺,豆子以及身边的物体,试一试怎样做才能使它们发出声音呢?(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2)动手操作并观察思考你用到了哪些材料?采用了什么方法?有什么现象发生?(让学生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会发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3)学生汇报交流。(为了给不同程度的学生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平台,让他们在动手动脑的亲历中有目标的去观察思考,体会声音产生的过程,并在交流中相互启发,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12、,为后面的探究作好铺垫。)2.猜一猜,在刚才的活动中那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学生进行猜测(2) 同学们要想知道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让我们在实验中找到答案。(在相互启发中,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探究的欲望。)3.设计实验,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1) 小组讨论,制定实验方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制定出合理的实验方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2) 学生汇报小组方案。(3) 小组实验,记录实验过程。实验1、将空纸盒去掉盖,把橡皮筋紧绷在盒子上,用手拨动橡皮筋,使它发出声音,观察现象。实验 2 、在鼓面上放几粒豆子,敲响鼓后,观察现象。实验3、 将音叉敲响后,用

13、音叉接触水面,观察现象。实验 4、在桌子边上压住钢尺的一端,拨动钢尺的另一端,观察现象。(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假设论证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4) 教师巡视指导。(教师倾听、观看,参与其中,引导学生在观察物体发出声音时,发生什么现象?重点引导学生在进行实验过程中把不明显的现象表现出来。对学困生更多的去引导。)(5) 小组汇报,交流信息。a.指名小组汇报。(两人演示,一人讲解)b.小组互相讨论实验得出的结论。c.展示仪出示其中一个小组的方案表,教师以一个实验例子反馈学生的实验方案。(6)师生总结。(适时引导学生用“振动”这个词描述物体发声的特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14、:声音的产生物体的振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参与实践活动,在认真观察和相互启发中得出科学的结论,放手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这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科学的能力、掌握科学知识的方法和认真观察的能力,同时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展示自我的空间。)(四)拓展延伸1. 找一找生活中的哪些物体是利用了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这个原理制造的?(手机、电话、喇叭、音响等)。2. 既然物体的振动产生了声音,如果不让物体振动,那会怎样?比如:锣鼓发出的声音很长,怎样做才能使他们的声音立即停止呢?3. 学生回答,师生评价。(紧密联系现实生活,牢固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去改变生活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

15、识。)(五) 教师总结:1我们一起来看看这节课的优胜组是哪个组?学生评议。2我们研究了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而且通过做实验的方法,明白了声音产生的一些规律和原理。课后,同学们可以继续观察探讨有关声音的秘密。板书设计;声音的产生物体的震动 声音的产生教学反思6 连续教了多个九年级物理,转回身来到八年级,却不知道该如何上课。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是八年级物理第二章的第一节,因此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究去解决感兴趣的问题,在探究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应该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本课的教学核心概念是: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学生在此前往往关注的是动作本身,而不是发声物体的状态。这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要想突破难点,就应该顺应学生的思维,才能更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在学生认识到“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后,再次提供音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