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培训材料《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策略解

上传人:1810****630 文档编号:211554354 上传时间:2021-11-17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0.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教师培训材料《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策略解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小学教师培训材料《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策略解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小学教师培训材料《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策略解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小学教师培训材料《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策略解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小学教师培训材料《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策略解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教师培训材料《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策略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师培训材料《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策略解(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小学教师培训材料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策略解 小学教师培训材料: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策略解读 本节课很好地表达了品德与生活学科“生活性与“活动性这两大基础理念,努力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贴近生活的体验活动中把握方法,形成道德认知。在敬重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基础上,整堂课的设计贯穿了“认识班集体,回报班集体,我爱班集体这样一条活动主线,引导学生完成从“感受班集体的暖和到“主动承当为班集体服务的责任的情感转化,使“班集体我们的家这一概念趋于完满。 一、生活体验式课堂教学策略 一教学策略 以生活为基础 以活动为主线 策略解读 本教

2、学策略适用于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中有关生活体验的教学内容。 本教学策略共分三步,即课前体验,初步感悟;课中体验,深化感悟;课后践行,内化感悟。其中课中体验深化感悟又分三步引入话题,唤醒生活;合作学习,体验生活;深化感悟,引导生活。 道德是生活的道德,把道德教育独立于生活之外,便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课程标准把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性质定位为“以生活为基础,其意旨鲜亮,人性突出。一方面指出道德的主要源泉是儿童已有的生活规律和现实生活状况,明确了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之中,道德教育应当是一个在生活中进展,在进展中生活的辨证过程,是品德与 - 1 - 1课前体验 初步感悟 2课中体验

3、深化感悟 3课后践行 内化感悟 引入话题 唤醒生活 合作学习 体验生活 深化感悟 引导生活 生活在彼此交融中到达教育臻化的过程。而所谓“让课程变得对儿童有意义更是要求这一课程必需与儿童的生活实践亲密联系,不断进展。另一方面,品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社会化和独特化统一的认知体系。该教学策略充分表达了本课程“生活特点,以“自主、探究、合作为主要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感受、体验、领悟生活,使整个学习过程成为充满好奇和快乐的活动过程,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进展。 1课前体验,初步感悟 人的生活世界是直观的、具体的,因此也是丰富多彩的。德国杰出的思想家胡塞尔指出:“只有

4、感性的、生动的、丰富的生活世界,才能满足人在理智、情感、意志等方面进展的需要。基于这种考虑,课程标准特殊强调:“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进展。相对社会这个大课堂来说,课堂生活在时间是短暂的,在内容上是狭窄的,要让学生对这个世界体验得深刻,必需让学生走出课堂,走上社会。因此重视课前的体验是特别必要的。 学习目标:让学生对所关注的问题获得直观印象和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感悟道德认识。 操作要领:课前,教师依据主题的特点,引导或指导学生进行现场调查、收集资料、参观访问、实地观看等一系列体验活动;也可鼓舞学生把即将要学的内容与家进步行商量。 课前体验要留意以下几个问题: 1

5、实效性。要保证明效性必需做到三点:对教学目标的理解把握要科学客观,符合学生实际。体验的内容要充满生活性和真实性,避开脱离生活实际,使学生能够真正入情入境。体验的目标要明确具体,让学生有目的地去体验。同时教师要依据主题的特点,引导或指导学生进行体验。 2过程性。课前体验最根本的是要让学生真正的去“体去“验,这就要求教师必需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和方法,使学生全身心参加体验。 3方式多样性。教学中教师必需要考虑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兴趣与实际,使体验的方式具有多样性,满足学生不同的进展需求。 同时教师在课前也要进行深入的调研。内容有二:一是对主题内容的深入调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都需要教师进行深

6、入调研,切忌教师不进行调研,而凭想像去想当然而定;二是学生状况的调研,由于学生个体种种状况的不同,必定造成体验方式、方法及结果的不一,因此教师深入了解学生也是课前重要的调研内容。 2课中体验,深化感悟 1引入话题,唤醒生活。 - 2 - “好的开端是胜利的一半。儿童心理学告知我们:小学生的留意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事物的兴趣,同时孩子的兴趣又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便性,特别简单转移。课的开始,教师依据教学目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阅历,结合学生的课前体验,创设情境,使学生进入所创设的特定气氛中,激起情感体验,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触动自己的情感之弦。 学习目标:让学生快速进入情感状态,形成认知,产生情

7、感。 操作要领:教师依据教学目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阅历或正在进行着的现实生活,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引发学生的体验。 举例: 师:同学们,今日老师带大家去一个地方,好吗? 课件出示学生所在班级教室及平常学习生活情景的录像。 【道德教育要基于学生的生活,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入手,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快速进入情感状态,形成对班集体最形象化的认知。】 师:这是哪儿呀? 生:这是我们班。 师:真的吗?这儿真棒!老师特殊想了解了解咱们班,谁来给老师介绍介绍? 生1:我们的班级里有个同学 生2:还有老师。 师:优秀的老师和多位可爱的同学共同组成了我们一年级班,我们的班级真棒! 【通过语言的表述,关心学

8、生了解班级的基本概况,内化学生对班集体这一概念的认知,产生喜爱班集体的情感。】 针对一年级孩子的特点,如何将“集体这样一个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地阐释给这些7、8岁的孩子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难点。教师通过几段学生真实生活场景、身边教师对班级评价等视频录像的播放,来唤醒学生真实的生活体验,使学生对班集体产生最形象化的认识,既而又引导学生通过语言的表述内化自己对班集体这一概念的认知,使学生认识到“教室、老师、同学、班级的、学校的活动这一切物化的和人文的东西共同组成了他们的班集体。而学生所谈到的真实的发生在班级内的欢乐的事那么令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他们自然而然的感受到了集体的暖和,自然而然的认为老师就像他们的

9、妈妈,同学就像兄弟姐妹,班集体就是他们的另一个家。这种奇妙而真实的设计,使孩子们被这来自于生活的真实的场景深深吸引住了,在他们从这样一个独特的视角重新审视自己的学习生活的同时,他们的兴奋点被激发起来,他们对班级的喜爱、为班集体努力做奉献的意识真实地流露出来。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中才能 - 3 - 催生真实的情感体验,这就是真实的力量 2合作学习,体验生活。 学生开展活动的过程即是获得情感体验的过程。教师利用学生课前的活动收获,引导学生开展课堂活动,通过游戏、表演、商量等形式,体验生活,感悟道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 学习目标:通过活动,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 操作要领:教师利用学生课前

10、活动的收获,引导学生开展课堂活动,通过游戏、表演、商量、沟通等形式,体验生活,感悟道德。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把握以下几个特点: 活动性。活动是品德课程的主要形态。在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直接参加调查、观看、试验、商量、制作、表现、游戏等各种活动产生真实的感受和心情体验,丰富和进展自己的阅历、情感、能力、学问,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 自主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进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互相作用来实现的。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体验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 开放性。教学内容要开放,要从教科书拓展到全部对学

11、生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 教学形式要开放,采纳学生喜爱的多样化的活动形式、讨论方法、表现和沟通方式;学习空间要开放,在空间上要进一步拓展,鼓舞学生在教室外进行学习。 本节课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上得实、上得稳,学生的情感被有效地调动起来,学生的道德认知自然有效地形成。例如,沟通班集体给每个同学带来了很多的暖和和欢乐这一环节,孩子们在轻松、活泼、开放的气氛开心地沟通老师的关怀,与好友的游戏,学到的本事等等,他们的所谈可爱之极,一切没有经过老师的预设,但一切又在老师的意料之中,因为他们表述的就是一年级孩子最纯真的感受,教师充分把握这些随机生成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去体验、去感悟,使他们懂得了老师的关爱、

12、学习的欢乐、与好伴侣在一起的美妙!从孩子们充满欢乐的小脸上,从他们很自然的发出班级像是我们的另一个家,在这个家里生活我很欢乐的感慨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们从心底里是实实在在地喜爱上了自己的班集体,本课预设的活动目标很好地达成了! 目标性。任何活动必需要有目标,而这一目标必需是教学目标的具体表达,这也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表现。没有目标和目标不明确的活动只能浪费时间。而目标关键表达在问题的提出上,不管是在具体的活动之前明确提出的问题或在活动中能让人明显感觉到的潜在 - 4 - 问题,总之要让问题成为目标达成的催化剂。而问题必需是围绕教学目标提出来的、能引起学生思索,在活动中能有所感悟的问题。 3深化

13、感悟,引导生活。 品德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学会生活,因此,教师应当在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的基础上,通过沟通、评价、反思等形式,深化道德认识,引导学生生活。 学习目标:引领学生运用道德认知商量辨析道德行为,强化道德体验,深化道德情感。 操作要领:教师在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以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通过商量、辨析、反思、评价等方式来丰富获得的情感体验,强化道德认识。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留意以下几个问题: 个体性。体验的个体性是由人自身的差异确定的。人是有差异的,人的学问基础、能力、生活经受阅历及心理品行等等因素的差异使人的体验呈现出个

14、体性。而道德教育必需要建立在个体真实体验基础上才更有效。教学中,教师必需要关注学生的独特体验,在观看、倾听、沟通中发觉学生的表情改变,感知他们的心理改变,透察他们的思想改变,然后集中自己的智慧,围绕体验目标即教学目标,通过一个问题的启发引导、一个确定式的语言评价、一个简短精炼的总结,引起学生自我反思,使学生的个体体验和个体感悟,被引导到一个共同体验和共性感悟中来,使学生的自我建构不断完善、提升。假如不关注学生的个体体验,只是强调自己所要的目标,而生拉硬拽地去总结发表教师的演讲,那么这样的道德教育将失去魅力,失去它真正的效果。 激励性。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堂教学中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反之那么会使学习变得轻松好玩。在学生沟通、评价、反思的过程中,我们始终要重视对学生的激励和促进,当学生沟通自己的观点后,不管沟通得是否令人满意,都要给学生一句勉励的话,一个赞许的目光,一个会心的微笑,或是让全班同学给他掌声,进而为学生营造一个主动和谐的学习气氛。 引导性。围绕问题进行分析、沟通之后要形成一种认识:即道德观点,道德规范,道德准那么等。在沟通形成这一观点的过程中,要表达教师的有效引导。在学生发言中,教师要真诚倾听学生的心声,在倾听中了解学生的体验、学生的认识层面,然后找到学生的感悟,通过准时地确定评价,有效的问题铺垫,关键的总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