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过秦论教案4

上传人:1810****630 文档编号:211151537 上传时间:2021-11-1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0.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过秦论教案4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三语文过秦论教案4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三语文过秦论教案4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三语文过秦论教案4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三语文过秦论教案4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过秦论教案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过秦论教案4(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高三语文过秦论教案4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在当时条件下的进步意义及其历史局限。教育学生不应只着眼于秦之兴衰,而应学习把研究历史与指导现实相结合的可贵精神,从而明白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义,达到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目的。 (二)学习课文从史实对比中引出结论的写作方法;理解课文中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并结合单元知识短文掌握如何在翻译中恰当处理修辞格的知识。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从解释中我们知道,席卷、包举、囊括都有吞并的意思,宇内、四海、八荒都有天下的意思。那么,我们把课文中有之意,之心句换成有吞并天下之心似

2、乎也通,但为什么要舍简就繁呢? 分析:意在突出秦孝公吞并六国、独占天下的勃勃雄心以及秦对诸侯各国虎视眈眈的情态。咄咄逼人的气势。同时也为后文写孝公之后的历代秦君的赫赫功业张本,为后文写秦一统天下之后的顷刻覆亡形成对比并作了铺垫。总之,根据表达的需要,这里的繁笔增加了气势;同义短语的叠用,又使叙述生动形象。 (二)文章从秦孝公写起,为什么不从孝公以前的一国君(如秦穆公)写起?从本段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这点? 分析:材料是为中心服务的。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而秦的攻夺天下正是从秦孝公开始的。关于这点,本段课文已经明白论述。首句君臣固守而窥周室告诉我们,孝公在摄政之初仍是固守秦地,对周

3、室亦只是暗中窥伺。后来由于商君佐之,才开始有了席卷天下的行动,虽然在此之前,他已有了地利和人和(君臣固守)的条件。 (三)秦孝公在攻天下时,是否施行了仁义? 分析;贾谊所谓仁义,仍然是孔孟所说的先王之道,而不是法家的内立法度及纵横家们的斗诸侯。对后者,贾谊在过秦论中称为酷刑法、高诈力,可见在贾谊看来,这并不是仁义。贾谊认为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之术也。这也告诉我们,孝公的攻,不是建立在贾谊的仁义的基础上。 (四)下面是第2自然段第一句的译文,其中有些地方译得不正确,请指出来,并说说理由。 译文:秦孝公死后,他的儿子惠文王,孙子秦武王和昭襄王承接了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的

4、政策,在南边夺取了汉中,在西边攻取了巴、蜀,在东边割占了肥沃的土地,在北边收复了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非常重要的城邑。 分析:好的译文标准是信、达、雅,即准确、通畅、优美生动。上面译文在这三方面都有欠缺。其一,个别语词不准确:蒙故业的故,译为原有(的)为好;因遗策的策,指的是策略;南、西、东、北译成在南边之类不能准确表现秦的扩张行径,译成向南、向西等为好;收不是收复,和取同义。其二,不达、不雅:对于专名,直接搬过即可,不必把解释当译文抄在译文中。译文对惠文、武、昭襄及要害之郡的处理就有这方面的不足,结果使句子疙疙瘩瘩,甚至造成歧义。 (五)第2自然段的层次划分有下面几种意见,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5、。 (1)分四层:孝公既没要害之郡是第一层,诸侯恐惧已困矣是第二层,于是从散弱国入朝是第三层,其余是第四层。 (2)分二层:孝公既没弱国入朝是第一层,其余是第二层。 (3)弱国入朝前是一段,可分三层,分法如第一种意见前三层的划分;延及国家无事应单列一段。 分析:把孝公之后五位国君放在同一段中是有道理的,这只要联系上下文就可明白:第1自然段写秦孝公,这是秦攻夺天下的开端。第2自然段中的五位国君有共同的特点蒙故业,因遗策,继续执行孝公攻夺天下的既定国策,虽然孝公、庄襄因享国之日浅,无所建树,但不等于放弃攻天下的遗策。总的说来,五位国君是在发展吞并天下的业绩。第3自然段写秦始皇,是秦攻夺天下雄心的实

6、现,即标志攻的阶段的结束,下面转入守天下的阶段。所以第三种意见似不可取。第二种意见基本合理。按时间先后和建树状况把五位国君分为两类来写:前者评写,后者略写,但不管详略,二者的关系是并列的。为了学习方便,我们可以对第一层再分三个小层(分法如第一种意见前三层的划分)。第一种分法实际上是把第一层的三个小层与第二大层并列,这在逻辑上是有毛病的。 (六)在第2自然段第一大层中,三个小层是否都是写秦的?有人说,第一小层写秦攻各国,第二小层写各国攻秦,第三小层写双方战争结果。这种说法对不对?结合课文加以说明。 分析:还可以有一种理解,三个小层都是写秦的。第一小层,写秦对诸侯各个击破的攻。南取、西举、东割、北

7、收,既说明了这点,又说明这种进攻所向披靡,任何一个诸侯都难于单独与之抗衡,从而也说明了诸侯之所以会盟而谋弱秦的原因。第二小层,还是写秦攻诸侯,攻取合起来的九国诸侯。九国之师的叩关攻秦不过是以攻为守,其实质还是守。面对九国联军的攻,秦不再是孝公时的君臣固守,而是开关延敌,以攻对攻。第三小层写秦击溃九国之师后的影响,说明其席卷天下之势已完全形成。若非孝文、庄襄享国之日浅,那么一统天下的宏图就可能在始皇之前得以实现。 (七)提问:第3自然段讲了秦始皇攻天下的业绩和守天下的措施。试指出文中哪些文字是写其攻的,哪些是写其守的。 分析:士不敢弯弓以报怨句之后为守,报怨句和其前为攻。南取百越、北却匈奴仍属其

8、并吞八荒之举。 (八)提问:第3自然段在写秦由攻转为守时从哪些方面写了其守的措施,为什么要写这些? 分析:从政治、军事、文化、刑法、地理等方面写其以暴政来作为守的措施。写这些是为突出中心论点服务的。 (九)如何评价关于秦灭亡的结论? 分析:(1)从科学性看这一结论是否严密,有无局限性?战国四君(孟尝君、平原君等)宽厚而爱人,但结果如何?(2)从仁政的阶级内容看有无局限性?(3)从主张的客观效果看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看其是否有进步性。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毛泽东同志批评了那种割断历史,只懂得希腊,不懂得中国,对于中国昨天和前天的面目漆黑一团的主观主义学

9、风,教导我们要认真地研究历史,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为什么要认真地研究历史?一句话,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古为今用。对于这个道理,古人很早就懂得。西汉贾谊就说过: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他的史论过秦论就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写的,通过总结秦不施仁义二世而亡的教训,来讽谏汉朝统治者。虽然由于历史局限,不可能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和找出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但他针对当时现实而论史的精神今天仍值得我们学习。 (二)预习指导。 印发预习提纲,以学生自学为主。 1.关于: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20多岁

10、时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提升为大中大夫。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死时仅33岁。他的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他的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其文章,明人辑有贾长沙集,另传有新书十卷。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2.时代背景: 春秋以来,战乱频仍,加之秦统一后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受了五百年来的特大破坏。农民大量流亡异乡,不得

11、耕作;还有些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战乱使人口锐减,商业萧条。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达百金。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史载当时: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人民很需要休养生息。针对这种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借过秦以规汉,主张施行仁政,与民休息。当然,贾谊所说的仁政,完全是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的,不可能包括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压迫等内容,这是历史的局限、阶级的局限,我们不能苛求。 3.自读课文及解释,结合课文前预习提示疏通课文,并完成下面练习: (1)给下面加粗字注音: 合从( )缔交 赢( )粮而景 从( ) 因利乘( )便 万乘(

12、)之势 宁( )越 王侯将相宁( )有种乎 宁( )静 乐( )毅 安乐( ) 翟( )景 墨翟( ) 召( )滑 累召( )不应 蒙恬( ) 铦( ) 逡( )巡 鉏耰棘矜( ) 矜( )持 度( )长絜( )大 度( )德量力 内立法度( ) (2)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或查字典(如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给课本上没有解释的下列加粗字词作解释: 务耕织( ) 守战之具( ) 会盟( ) 重宝( ) 明智忠信( ) 尊贤而重士( ) 兼韩、魏之众( ) 杜赫之属( ) 于是六国之士( ) 于是从散约败( ) 开关延敌( ) 天下诸侯已困矣( ) 因利乘便( ) 延及孝文王( ) 享国之日浅( ) 陈利

13、兵而谁何( ) 铸以为金人十二( ) 自以为关中之固( ) 斩木为兵( ) 同年而语( ) 天下非小弱也( ) 为天下笑者( ) (3)说明下列加粗词的用法: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外连衡而斗诸侯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序八州而朝同列 (4)下面句中加粗的词语各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 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 (5)在横线上填空: 内立法度,务耕织句省略了主语_。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句中以后省略了宾语_。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句,一夫作难指_;身死后面省略了_词_;为天下笑者,何也?是_修辞句。 (6)选出对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句中加粗词的运用解释正确的一种: A.句中加粗词的意义都不一样,体现了用词的准确性。 B.加粗词的意义都不一样,体现了语汇丰富。 C.加粗词的意义都一样,体现了用词富于变化,避免雷同,读来无呆板之感。 D.加粗词的意义都一样,体现了语汇丰富。 (说明:预习提纲部分最好印发给学生,特别是和时代背景部分,教师不必再赘述。课本预习提示部分对本文结构、中心及文采已有简要说明,要引导学生结合提示基本掌握课文的内容和主旨。)附 练习答案: (1)zong y0ng c$ng ch6ng sh8ng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