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发展模式探究

上传人:gg****m 文档编号:211142059 上传时间:2021-11-1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发展模式探究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发展模式探究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发展模式探究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发展模式探究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发展模式探究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发展模式探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发展模式探究(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发展模式探究摘要本文选择西双版纳傣族园为案例地,在简要介绍傣族园基本概况的基础上,分析傣族园发展旅游的资源优 势,指出傣族园的旅游发展先后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历史阶 段。重点阐述了傣族园的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发展模式,主要 涵盖可持续、和谐、辩证的发展理念,村寨、文化、旅游、 经济四大发展要素以及“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针对该 旅游发展模式提出实施整体开发战略、以人为本战略、文化 制胜战略和科学管理战略,以供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参考。关键词民族村寨,模式,傣族园1 引言从1995年国家旅游局推出的“民俗风情游”到2002 年推出“中国民间艺术游”,标志着以民俗为主题的文化旅 游在我国蓬勃

2、兴起,其间涌现出一大批独具特色、闻名中外 的少数民族旅游村寨。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少数民族村寨旅 游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1)少数民族村寨旅游 的发展道路。江晓云以瑶寨为研究对象,对具有资源优势而 又处于贫困之中的少数民族村寨如何开发生态旅游进行了 有益的探讨。刘沛林等指出生态博物馆理念在少数民族社区 景观保护中的作用。(2)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对于村寨产生的 影响。唐雪琼、车震宇以元阳县簣口村为例,通过实地调查, 发现旅游开发对该地的村寨面貌、经济状况、消费观念、思 想意识和女性地位产生了较大的影响。(3)少数民族村寨旅 游发展中的问题与保护措施。罗永常分析指出:民族村寨旅 游发展中主要

3、存在民族文化认同感失落、价值观的改变和传 统社会结构的崩溃、民族传统文化的粗俗化等方面的问题, 并由此提出确立社会性的旅游发展观、确立参与式发展理 念、努力提高旅游产品文化品位和做好规划提高管理水平的 发展对策。综观诸多学者的研究不难发现,尽管专家、学者各抒 己见,但最终达成这样的共识:民族文化和文化环境的保护 是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本文以西双版纳傣 族园为例,通过实地观察、问卷调查和访谈法等研究方法, 对傣族园的文化生态旅游发展模式进行探讨,为少数民族村 寨的旅游发展提供借鉴。2、西双版纳傣族园旅游发展现状分析西双版纳傣族园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景洪市就/罕镇 (橄榄坝),距州府(

4、景洪市)27公里。傣族园规划占地336公 顷,内含5个傣族自然村寨,主要景区由曼将(幾套寨)、曼 春满(花园寨)、曼乍(厨师寨)、曼嘎(赶集寨)、曼听(宫廷 花园寨)5个保存完好的傣族自然村寨组成。截至2003年12 月底,园内的5个自然村寨共有村民316户1503人,是西 双版纳傣族自然村寨最集中,民族特色保护最完好的旅游景 区之一。傣族园风景区南傍热情奔放的澜沧江,北依宁静秀丽 的龙得湖,绿树掩映,竹楼环抱,呈现出一派神奇美丽的亚 热带傣家庭院风光,被比作“孔雀尾巴上最靓丽、最夺目的 羽翎”,是傣家人的“劭巴娜西”(人间天堂)。傣族园景区 的文化资源类型多样,内涵丰富。具有傣族特色的干栏式

5、建 筑,别具风格的傣族服装,小乘佛教的建筑景观,傣族人民 的歌舞表演,声势浩大的泼水节等便是其杰出代表。傣族园景区建设总投资1.5亿元人民币,分3期完成。 西双版纳傣族园的旅游业发展大致经历了 3个阶段(见表1)。3、西双版纳傣族园旅游发展模式西双版纳傣族园根据自身的旅游资源条件,充分利用 旅游发展优势,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发 展道路。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是以民族地区文化生态系统为旅 游对象,在最大程度上满足旅游者的精神需求和减少对旅游 目的地文化发展进程影响的前提下,将生态旅游理念贯穿于 整个旅游系统,并指导其有序发展的可持续旅游发展模式。3. 1发展理念傣族园景区“保护就是发展

6、”的经营方针与可持续 发展观不谋而合。“保护”的对象涉及面广,包括保护傣家干栏式建筑和文物古迹,保护傣族传统文化特别是宗教文 化,保持傣族“保护大自然所赐予一切”的自然生态观,保 持傣族淳朴、浓郁的民风民俗,保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等。景区管理者在看到旅游业正效应的同时,也感受到旅游 业发展所造成的外来人口观念、行为冲击本地文化的现实, 特别是对年轻人的消极影响巨大。针对这种状况,景区管理 者制订了 3到5年的培训教育计划,对年轻人进行普通话、 外语、旅游知识、法制和传统文化技能的培训,避免他们跟 潮”,保证本民族的文化传承。西双版纳傣族园推崇朴素的自然生态观,提倡保护山 林,保护水资源,保

7、护大自然所赐予的一切。这种观念与傣 族自身的民族文化息息相关。傣族的传统文化包含着丰富的 认识、利用与保护动植物以及生态系统的知识与实践,这无 疑为人类保护自然奠定了基础并提供了指导,确保了生态平衡。2005年7月在傣族实地考察过程中,笔者与当地居民进行了几次随机访谈,令人感触最深的是,他们深深地热爱着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并能够以自得其乐、悠然乐观的态度面对一切。我们在领略傣族田诗般自然风光的同时,接触到的是自然和谐的“傣族人”。西双版纳傣族园的旅游开 发实践证明:发展旅游,让当地居民重新认识了傣族文化的 价值和意义,使很多传统习俗再度回到人们的生活中,激发 起当地居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也

8、唤醒了他们保护本民族文化的意识。同时,旅游开发中的文化冲击与旺盛的旅游发展势力相伴随。例如傣族园村寨中居民的市场竞争的观念增强了,原有的宗教禁忌出现了弱化的趋势,穿着牛仔裤、T恤衫、唱着流行歌的傣族青年随处可见。面对出现的问题,傣族 管理者正确认识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的辩证关系,合理引导 当地居民“应该保护什么?怎样保护?”、“应该坚持什么?怎样坚持?”将旅游对当地文化的负面影响减小到最低。在 傣族园的实地考察中,我们路过一家经营“傣家乐”的农户 家,原本打算尝尝傣家风味的菜肴,但主人告知“已经过了 供应午饭的时间”。这一事例说明,傣族园居民虽有市场意 识和经济效益的观念,但仍然坚持自己的原则,

9、朴实、淳朴 的思想一如既往。3.2发展要素加拿大学者罗伯特麦克当劳、李乔里夫(RobertMac Donald, Lee Jolliffe)强调促进乡村发展的因素有3个:乡村文化旅游是实现乡村社区发展的工具,文化旅游是 乡村发展和吸引旅游者的关键,在乡村文化旅游中进行合作 有利于实现社区目标。在此,将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发展中的 每个基本要素称为“因子”,提出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的“四 因子”论(见图Do4. 3文化制胜战略旅游是一种文化现象,西双版纳傣族园受到青睐的根本原因在于其独特的民族文化。但是,傣族园旅游开发中, 展现得较多的是显性文化要素,如服饰、歌舞、饮食等旅游 资源。笔者在2005年7月

10、西双版纳傣族园游客的问卷调查 中发现,游客反映对傣族文化印象最深刻的要素是服饰和歌 舞,而对集中体现傣族贝叶文化的宗教信仰很少选择。若想 增加旅游产品的深度和旅游的文化含量,应潜心挖掘隐性文 化要素中可表达的部分,并通过适当的形式展示给旅游者。4. 4科学管理战略傣族园旅游开发包括四类参与主体:地方政府、旅游 开发商、村寨村民和第四方组织(旅游协会、非政府组织、 旅游研究机构、学者),主体之间乃至主体内部存在着纷繁 复杂的关系,突出表现在经济利益的矛盾冲突。目前,傣族 园有限公司作为开发者和经营者成为旅游开发的主体,应协 调好与地方政府、村寨村民和第四方组织之间的关系,明确 各自的职责,大力引

11、进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进一步完善旅 游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5、结论目前,不少少数民族村寨不仅拥有完好的自然生态环 境,更拥有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建筑、浓郁的民俗风情, 这些都真实记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是一种适合少数民族村寨旅游的 发展模式,该模式顺应了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的良好发展势 头,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生态保护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 用,并帮助少数民族地区摆脱贫困的生活状态,促进当地村 寨的全面建设和发展。少数民族村寨发展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应以可持续发 展观、和谐发展观和辩证发展观为指导思想,深入挖掘当地 的民族文化,充分调动村寨村民的积极性,建立完善的管理 机构和管理体制,推动村寨、经济、旅游和文化的协调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