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阅读教学“语文味”的再探究

上传人:gg****m 文档编号:211140019 上传时间:2021-11-1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6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小学阅读教学“语文味”的再探究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对小学阅读教学“语文味”的再探究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对小学阅读教学“语文味”的再探究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对小学阅读教学“语文味”的再探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小学阅读教学“语文味”的再探究(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小学阅读教学“语文味”的再探究作者:何柳丨来源:新课程研究在H常的听课过程中,老师们在教学活动中都非常注意读卩形式的多样化,诸如教师领 读、自山读、同桌互相读、分小组读、齐读、分角色读等筹,倒是做到了书声琅琅,但这样的 朗读又有多少效果呢?许多文质兼美的课文,学生读起來却是味同嚼蜡,莫说是有感情,哄至连 起码的流利及准确都达不到。这是什么原因呢?笔者认为,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在朗读的教学 过程中,教师引导得少,学生对文字感悟得浅,对文字蕴藏的内涵挖掘得少。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 实践。”于是,就有部分老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一味让学牛口主读悟,

2、且美其名口 “珍视学主 的独特感受和理解”。仿佛只有这样,才能真止体现学牛的主体地位。课堂上老师该讲的也不 敢讲了,三缄其口,当起了沉默的羔羊,只是一味地让学生读,怕自己引导多了、说得多了,体现 不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殊不知,学生的知识经验、生活体验都还不够丰富,单纯地让他们读, 乂能读出多少情和味呢?窦桂梅老师执教【员1明园的毁灭,在结尾处,先采川教师引读的形式,川上“没佇了 也没有了”等连接词,对全篇课文进行创造性地朗读。接着,用低沉的语调说:“让我们永 远记住这一天1860年10月6日。就是从这以后,圆明园化为一片灰烬,什么都没有了。” 然后慢慢擦黑板,只留课题,其余都擦去,稍留残迹,全场

3、沉默。窦老师哪里是在擦掉ITC的板书? 分明是模拟着英法联军焚烧圆明园;窦老师附卜的哪里是字体的残迹,分明是被焚毁的圆明园 的废墟!伴随着新一轮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一路走來,相信不少同行会与笔者有同样一种感 觉,即为课改初期的“激情”相比,当下的课堂好像“沉寂” 了许多,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也似乎 有了 “冋归”的倾向。当然,这种“冋归”并不是冋到老路上去,而是冋归小学语文教学的木 色和本真,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让语文课堂充盈着浓郁的“语文味”。如何体现语文的木色,让 语文课堂散发浓浓的语文味呢?对此,不少人己有精辟论述。这里,笔者结合口身的实践及观摩 名家的公开课,对“语文味”再作一些探究:阅读

4、教学是学牛、教师、文本Z间的对话过程。在这个对话场中,教师耍带着口己的生 活阅历、与文本对话的感受引导学生真止走进文本空间,完成一次真止触及心灵深处的情感 旅行,并在此基础上建构新的认识、新的体验。如薛法根老师教学天鹅的故爭“冒天下之 人不題”地“说” 了、“分析” 了,不过这是一种融入了自己与文木对话感受的说”,是一种 与文本对话后融入了自C情感历程的“分析”他把自(2阅读重点词句“像块石头似的”、“镜 子般的冰而”的感受,通过比较、点拨传递给学生,帮助学生感受老天鹅的英勇、顽强,从而使 学生真正走进文木,获得真切体验。其次,薛老帅在学生读后通过反复设问“如果冰而还没有 破裂怎么办”,让学生

5、将读与理解紧密结合在一起,在一遍一遍的读中感受什么叫“顽强”, 理解什么叫“顽强”,让学生真正“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受、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 有H的,读有层次,读中含情,笔者认为这就是有效朗读,有语文味的朗读。一、在“吟咏诵哦”中体现语文味1咬文嚼字要与“课文情境”紧密结合。语文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有效地理解课文中的重 点词语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凶为有吋抓住一两个关键词语,往往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 身”的效果。于永正老师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中,引导学生读文中“追悼”的 具体词句,从而让他们了解“致敬、痛苦、送挽联、送花圈”这些都是追悼的具体内容。新 课标强调:“在阅读教学中,联系

6、上下文,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尽管 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知晓“追悼”是表示“沉痛地怀念”之意,也町以体会这一层意思,可是 “致敬、痛苦”等文中词语不但准确、形象而充分地表达出这一层意思,而且让学生知道了 追悼的具体形式。可见,这样的咬文嚼字远比查阅工具书有效得多。二、在“咬文嚼字”中体现语文味2. 咬文嚼字要与“遣词造句”有机结合。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 重培养学牛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从中我们可以体 会出,要想让学生真止有效地咬文嚼字,就必须将其与语文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到一起,在听、 说、读、写、演、议、练中学习语文

7、,发展语文能力。于永止老师在我的伯父魯迅先生 中处理“饱经风霜” 一词时平地奇峰起一一“请大家想一想,那位拉车人饱经风霜的脸是- 张什么样的脸。想好了,写下来。” 一位学生是这样写的:“那位拉车人不过30多岁,可看上去 却有50多岁。脸黑瘦黑瘦的,布满了一-道乂一道的皱纹,眼圈深深地凹了下去,眼里充满了血 丝。那乱糟糟的头发上,蒙着一层灰。看上去,这张枯瘦的脸,像一个霜打的茄子。”从学主的 文字中不难看出,他对词语不仅真止理解了,而且丰富、形彖、准确的想彖又进一步充实了“饱 经风霜”的内涵,词语在学生的脑海里活了起來。只有追求有效的“咬文嚼字”,才能让学生 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同时让学生

8、真正获得基本的语言素养,为其奠定终身发展的基 础。3. 咬文嚼字要与“评价反馈”有机结合。在学生的“说”不准确、不严密时,教师要佇敏 锐的语感,要及时捕捉,现场诊断,对学生恰如其分地引导。窦桂梅老师执教圆明园的毁灭, 让学生推算山先秦到明清历时多少年,学生有的说3000年,有的说2000年,还有的说是1300 年。而对学生的冋答,窦老师告诉大家:同学们,当你对所估计的时间拿不准的时候,就用上“左 右”、“多一点”等一类词,这样可以使你的语言更准确。第二:历史学家:“一个人的智慧不能代表国家的智慧,一次外交胜利并不能获得国家永久 的尊严。晏子使楚国家真正的尊严无关。”你赞成吗?发表观点,做到有理

9、有据。第三:引用故事狼和小羊。狼代表楚王,小羊代表晏子。小羊像晏子那样,他和狼对话 吋做到了有理有据,有理有节。他多有智慧,多么不卑不亢,也做到了规I员I矩方怎么就不管用呢? 这吋的智慧真的是微不足道,引导冋到文中“齐国却是大国”,国家获得尊重,还有一个原因是 国家有实力。这三次预设,突出了 “尊重”这个教学中心话题,完全跳出了常规文木阅读中狭窄的解读 范畴,把语文课放到了更为深广的社会大课堂中解读。第一次预设、第二次预设实现了文本 到文学的过渡,第三次预设实现了文学到文化的深度挖掘。三个预设,如同三级台阶,引领着语 文走向了 “三度”,进而创造出了语文课堂新的高度。语文学科的“语文味”自然离

10、不开人文性,所以不能因为强调语文味而淡化情感味。赞 科夫说:“教学法一日-触及到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会 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教师要努力拨动学生情感的心弦,帅生一起披文入情,达到与作者同再 同忧。如薛法根老师执教爱如茉莉,引导学生通过对“探”与“照”、“射”的比较,体会 “探”在这甲的感情魅力。通过这样比较,7生感受到“探”的独特:阳光充满了温情,很轻很 柔,生怕打扰了这样一幅宁静和谐温馨的画而,同时也感受到作者逍词造句的独具匠心。用情 感支配语言,这就是语言有温度的原因。这样的学习,学牛就在揣摩词语、品味词语中流無了 真情,会逐渐领悟语言的运用规律,那就是

11、言为心声,景中含情。教师情、学生情、文本情通过 这个“探”字融合在一起,完成了阅读教学上的对话,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地统一在一 起,体现了语文味。到底什么是真正的语文味儿呢?特级教师王松舟是这样说的: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木体 的一亩三分地。语文的木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 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语文味所指的就 是这个味。综上所述,“语文味“应表现在动情讪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 “写味”,品词析句、咬文嚼字的“品味”。这些人师们都建构了自己的教学思想,课堂散发出独特的语文魅力,这些对我们当下

12、的小学阅读教学改革仍然有很大的学习、借鉴作用。三、在“情意冷暖”中体现语文味语言有温度,字词识冷暖。我国箸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曾经要求小学阅读教学要重视 三个“度”,即课堂要有温度、深度、广度。这三个“度”,充分体现了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 意冷暖”,是对“语文味”的一种更深层次的阐释。例如,窦老师教学晏子使楚,她没抓 “智慧”,而主题定为“尊重。”分三个步骤实施:其一,对晏子的尊重,走向对人的尊重的思考; 其二,对人的尊重,导向对国家的尊重的思考;其三,对国家的尊重,引向首要是自我尊重的思 考。为了体现这三个“度”,窦桂梅老师进行了几次精心的预设:第一:外交官的评价:“晏子的语言虽给人们的感觉是有理有据,但感觉述是做语言游戏, 逞口舌之能进行外交对话,说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智慧,也获得不了真正的尊重。”对外交官的 评价,你赞成吗?自己静静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