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大学建筑文化及其教育意蕴 2.抵御世俗侵扰大学建筑除了通过其独特魅力与城市相融,也通过其庇护和隔离作用将大学与喧嚣纷乱的外界保持距离正如得克萨斯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豪鲍克斯所言,建筑不仅庇护人的身体,还庇护人的灵魂、愉悦人的精神这种防御和保护作用对于追求真理、崇尚自由的大学来说至关重要在14世纪的英国,城市的扩张以及外来学生与当地居民的宗教冲突使得大规模的冲突和斗争频发,剑桥大学利用方形庭院的围墙的防御作用,将学校多个建筑设计成封闭式的“老庭院”,使其能够保护学院安全并“低调地隐藏于城市中”刘易斯芒福德认为,这种内向与封闭的修道院的方院式建筑可以使大学从社会中独立出来,避免外界的干扰[13]19世纪末期,特别是伍罗德威尔逊校长任职期间,普林斯顿大学极力主张大学应“远离世俗而繁冗的现代生活”,以便为学生提供“乌托邦式”的纯学术环境在拉尔夫克拉姆设计的校园建筑中,学院派哥特式校舍构成了多座半封闭式方庭,效仿英国坎特伯雷大教堂而建的高塔以及修道院式的回廊结构,都加深了校园隔绝与排外的氛围克拉姆在校园规划书中写道,“一座拥有学术氛围与文化底蕴的城堡它用四周围墙将其与世隔绝,远离物质享乐主义及其衍生而来的一切。
[14]这也契合了普林斯顿大学提出的“远离庞杂世界中光怪陆离的诱惑,远离愚人和懒汉的平庸舞台”的建校初衷布林茅尔学院的洛克菲勒楼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宿舍楼等,都采用中世纪封闭式庭院和大型单体建筑,象征着享有特权的学术生活与外部世界的隔离[15]迈克尔索尔金(Michael Sorkin)认为,在亨利科布(Herny Cobb)设计的芝加哥大学的“七大方庭”中,置于校园的边界地带的校舍将整个校园包裹起来,从而与校外纷繁庞杂的商业气氛划清界限这种自建校伊始便遵循的建筑风格加深了该校“学术独立、退而自省”的特点[16]3.彰显身份属性大学建筑以其独特的教育属性,在整个城市环境中凸显着其教育的身份和学校的声望特别是代表校园形象的地标性建筑则是大学彰显其独特身份的标志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学竞相通过加强建筑设施提高学校声望,彰显欧洲大学蓬勃发展的势头,以及大学在城市发展中日渐显赫的地位瑞典的乌普萨拉大学,气势恢宏的地标性建筑——埃斯特朗实验楼群则通过其庄重而威严的外观,宣示其前沿科技研究机构的身份由国王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Gustav ⅡAdolph)捐赠的校舍,则用硕大的圆顶格及其上的日冕,象征着该校的非凡气度和当时蒸蒸日上的瑞典大学形象。
此外,代表学校公众形象的地标性建筑也是彰显大学身份的重要建筑通过将建筑置于轴线及突出位置的方式,是大学形成地标性建筑的惯用方法例如费兰克盖里设计的麻省理工学院的史塔特中心等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萨瑟塔,选址于南北轴线与东西次轴的交汇处,象征着学术至上的建校宗旨及对真理之光的孜孜以求,也使其成为校园中最突出最具凝聚力的地标性建筑[17](二)涉内意蕴1.传达大学理念大学建筑的结构、布局和材质等设计,直接决定着大学的校风、理念与原则正如托马斯杰斐逊所言,“校园的建筑应展现出该校的志向报复与建校宗旨”[18]在哥伦比亚大学,为体现继承古圣先贤智慧、传播公民身份意识以及培养深刻思考能力的理念,设计师查尔斯麦金在洛氏中融入了古罗马万神庙式外形、希腊十字式建筑结构及爱奥尼亚柱式石柱等这些院派建筑特点与哥伦比大学傲人名气相称新加坡的淡马锡理工学院通过图书馆新奇古怪的外形和突出的地理位置,传达出该校将书籍作为其育人之本的办校理念在马来西亚国油理工大学,为实现服务地方工业和密切联系区域经济的建校宗旨校园建筑竭尽展现着可持续发展与可扩建性的理念,例如遮阳挡雨的顶棚、减弱光照的毛玻璃和屋顶蓄水池等节能减耗装置,限制机动车的节能减排设计,以及任何一边都可向外延伸扩建的辐射状的五角形主教学楼等。
[19]在柏林自由大学,为体现自由民主、灵活革新的办校理念,校方尤为注重建筑的社交实用性、人员流通形和灵活可塑性特别是乔治康迪利斯(Georges Candilis)与谢德克拉伍兹设计的“银锈双楼”,竭尽所能地通过建筑设计来促进楼内师生进行交流,每个设计无不体现其自由的办学理念以校舍作为提供交流机会的网络与平台的设计理念,也凸显了该校革新、灵活与民主的精神[20]2.革新组织形态大学建筑也在通过其结构、布局及空间设计改变着大学组织形态理查德英格索尔(Richard Ingersoll)曾在《1900-2000年的世界建筑》一书中提到,“在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的建筑中,阿瑟埃里克森(Arthur Erickson)与杰弗里马西(Geoffrey Massey)在校园设计中极力希望在校园中营造一种淡化学科层次繁文缛节的氛围,在建筑中打破了按不同学科系别划分校内区域的传统,采用直线型通道将集服务、休闲和学术于一体的活动区域贯穿起来,以促进各学科和部门间的融会贯通和不同学科间的相互砥砺[21]之后的规划方案又继续完善了四通八达的棚式走廊系统,延伸的建筑群沿线以及被称为“知识集市”的玻璃顶活动中心都继承了埃里克森的跨学科交流理念。
在斯坦福大学的早期建筑中,由建筑师弗雷德里克奥姆斯特德设计的教学楼,拱廊和柱廊结构将相互独立的庭院显得开放而又相互连接,发挥着将学校各个结构与部门联结为一体的作用[22]新加坡的淡马锡理工学院则是通过建立连接学校各个区域的甬道体系,增强院系间的跨学科交流,便利的甬道使学生从任何一个地方达到学校中心都不超过5分钟东安格利亚大学则通过模糊学院和院系间的界限、混合教学与办公区域等措施拉近跨学科、跨部门的组织变革与协同创新[23]3.引导人际模式校园建筑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社区意识有着重要影响通过建筑结构、布局、材质及边界线的设计来促进交流的经典例子来自乌得勒支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和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在荷兰的乌得勒支大学,其由全校各科系共享的教育工场,是该校师生进行社交活动和学术研讨的中心,在对建筑空间与人员流通效果进行多次尝试与试验后,设计者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对建筑和楼梯边缘设计了模糊界限,使人在尚未察觉的情况下便置身于楼内和另一楼层采用透明材质的楼内地板和内墙,在增加建筑本身流通性的同时也增强了视觉穿透性理查德约卡斯(Richard Joncas)在《斯坦福大学》一书中提到,素有“交际磁石”之称的克拉克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中心,旨在将不同学科的教师、学生和研究人员吸引到一起,济济一堂地讨论问题。
庭院上方层叠的露台,意在通过层次感的特殊效应加强人员的流动性[24]在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建筑师沃尔特内奇借助非正式社交场所和高架步道的设计,来促进师生交流并减少学生的疏离感模仿古希腊集会广场而建的大场院,为学术交流与音乐演出提供了绝佳场地,纵横交错的人行“步道”构成了发达的校园交通系统除了通过建筑设计和布局促进人际流动之外,建筑也可通过抑制交通来促进人际流动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规划中,威尔顿贝克特(Welton Becket)设计了一系列散布在校园环路周围的多层式停车场,通过减少和疏散校内交通流量发挥着促进人际互动的作用4.增进人文培育大学建筑具有“以物化人”的重要育人作用,它不仅为教学与教育活动提供物质环境还充当着“隐性课程”的角色,担负着以育人为目的的文化功能特别是通过一以贯之的建筑风格和独特的建筑“性格”,不仅可以打造出校园的“品牌”形象,更能通过唤起人们的建筑记忆而增加学校的归属感例如,乌普萨拉大学的建筑“标志”运动,将样式统一而细节不同的标志加在校舍外墙上,营造出了独特的“品牌”效应耶鲁大学哈克尼斯方庭中的每座院落的名称都源自该校历史,而每条拱道和每座大门上方都题有耶鲁的校训。
斯坦福大学一以贯之的建筑元素——拱廊结构、红瓦屋顶以及淡黄色墙面,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斯坦福风格”这些细微之处流露的校园精神无不增强师生们的归属感19世纪著名建筑师弗雷德里克奥姆斯特德(Frederick Olmsted)坚信环境对人的陶冶作用,他提倡将校址和校园建筑规划列为高等教育人文培育的关键因素在对马萨诸塞州农学院的建议书中他提到,“学设计总体规划时,应努力创造有益于学生心智发展、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校园环境,使他们成为聪慧的学生、高素质的公民他关于校园应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影响了许多大学,此后风光旖旎、自然洒脱的校园层出不穷,包括斯坦福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农学院、史密斯学院及佛蒙特大学等[25]普林斯顿前大学校长哈罗德夏皮罗(Harold Shapiro)曾说:“优美典雅的校园景色是一所大学最具价值的财富之一校园的景色之美能在我们心中激起强烈的共鸣,也可以为我们带来无尽的享受从这层意义上讲,校园简直堪比艺术品[26]也如詹姆斯斯特林所说“在牛津大学、康奈尔大学这样的国际名校中,那一座座教学楼既能为教学活动起到高效的辅助作用,同时又能为学子带来十分惬意的大学时光[27]参考文献:[1]Hilde De Ridder-Symoens. A History of the University in Europe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56.[2]John Prest. The Illustrated History of Oxford University [M]. Oxford an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87-88.[3][8][15]Paul Venable Turner. Campus: An American Planning Tradition [M].Cambridge, Mass; New York: Architectural History Foundation: MIT Press, 1995: 251, 21-37, 241.[4]Ralph Cram. Towards the Great Peace[M]. BostonM: Arshall Jones Company, 1922: 5.[5]Kenneth Frampton. Modern Architecture: A Critical History[M].London: Thames & Hudson, 1997: 248.[6][9]Kamal El-Kafrawi. Education and Arab Identity: University of Qatar[J]. Aechitecture, 1996(26): 85-86.[7]George E. Thomas, David B. Brownlee. Building Americas First University: An Historical and Architectural Guide to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M]. Philade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2000: 160.[10]Frances Halsband. Charles Klauders Brilliant Invisible Hand[J].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2005(29): 24-25.[11]Franz Schulze, Kevin Harrington. Chicagos Famous Buidings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3: 248-250.[12]WPLP. West Philadelphia Landsc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