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焕庸线两侧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不平衡性的实证研究 王晓然摘要:胡焕庸线是一条人口密度线,水热条件的分界线、地形的分界线,更是一条制约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屏障,是一条文化景观线中国推行西部大开发、新兴城镇化以及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以来,一直重视胡焕庸线以西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但是始终没有突破这条线两侧的不平衡性本研究以期从胡焕庸线的内涵、意义、产生机制入手,结合2007-2016十年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数据,对胡焕庸线两侧在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水平的不平衡性展开实证研究,揭示胡焕庸线两侧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显著和差异特征,并通过梳理国家政策和全球变化背景分析胡焕庸线突破的可能性和发展趋势关键词:胡焕庸线 生态环境 社会经济 不平衡 实证胡焕庸线是著名的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于1935年在《地理学报》发表的论文《中国人口之分布》中首次提出的 [1]胡焕庸线不仅是一条人口密度线,还是一条东西部的景观分界线和文明分界线,其西边以戈壁、沙漠、高原坝子为主,游牧狩猎和部族文化占主导,有着多元信仰和生活方式;东边则以平原、丘陵、水网为主,农耕是主要的生产方式,人文信仰和宗法意识浓厚,儒学文化盛行。
因此胡焕庸线本质上是一条社会-生态环境分界线陆大道先生认为,由于自然结构、运输距离、教育文化水平等因素的限制,胡焕庸线两侧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基本公共服务差距的“稳定性”将会长期存在[2]李嘉洺等认为,在快速城镇化阶段,经济发展因素在人口分布中的作用越來越明显,而自然环境的影响程度在减弱 [3]在胡焕庸线形成机制方面,学界内尚存在不同观点[4,5]2014年11月2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总理提出了“胡焕庸线怎么破”的问题尽管国内外学者已经运用人口密度、土地利用、夜间灯光数据等多种方法研究了这一问题[6-8],但是缺少从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协同发展的角度出发去分析胡焕庸线不平衡性的演变趋势本文将基于统计年鉴数据,从地理学自然与社会的耦合性关系出发,对胡焕庸线两侧的异质性进行深入的探讨,以期为加深对胡焕庸线的形成机制和演变趋势的认识一、材料与方法本研究中所用的2007年-2016年间的人口密度数据、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森林蓄积量、森林覆盖率、水资源总量、人均水资源量、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数据均来源于国家统计局本文以省为单位,采取近似方式,本研究中把西藏、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宁夏划入胡焕庸线以西北地区,其余省份(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划入胡焕庸线以东南地区。
数据的分析和作图均在Excel2016中进行二、结果与分析(一)胡焕庸线的形成与固化原因胡焕庸线的形成原因可以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个层面进行解释胡焕庸线的形成离不开气候和地形差异的制约,胡焕庸线与400mm等降水量线基本重合,是我国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的分界线,以西年降水量低于400mm,景观类型以草原、荒漠为主,生产方式以畜牧业为主,而以东则降雨充沛,农耕发达;胡焕庸线北段与二、三阶梯交界线基本一致,南段与一、二阶梯交界线基本一致,以东地貌类型以平原、丘陵为主,地势平坦、河网密布,以西地貌类型以高原山地为主,易发生地质灾害,生态环境脆弱在气候和地形的驱动下,胡焕庸线两侧的植被生产力悬殊巨大,由于水热调节的差异,加之东南部地形以丘陵、平原为主,且大江大河密布,适合植物尤其是阔叶类乔木生长,所以胡焕庸线东南部植物生产力显著高于西北部在农耕时代,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塑造了不同的农业生产方式和人类文明形态相对干冷的气候以及低生产力的植物生长环境使胡焕庸线西北部以游牧民族为主,这种粗放的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使胡焕庸线西北部在历史的洪流中就处在发展劣势多山环境促进了民族分化,闭塞的交通条件和脆弱的生态环境阻碍了西北部地区经济发展。
而胡焕庸线东南部,降水充沛、日照充足,多为江河三角洲、冲击平原,水、土、气、热等先天条件优越,形成了适宜人类生产的环境,人类在此以农耕文明立足,生息繁衍,积累财富,形成了完善的城市体系和先进的文明生活方式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使东南部地区自然的成为整个国家发展的重心,医疗、教育基础设施完善,二、三产业发展水平高,发展潜力巨大如果说自然因素是导致胡焕庸线产生的先天机制,那么后期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则是其进一步固化的重要因素二)胡焕庸线两侧地区自然条件与资源的不平衡胡焕庸线两侧森林蓄积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不明显,2009年后,胡焕庸线东南部和西北部的森林蓄积量基本稳定在115亿立方米左右和38亿立方米左右胡焕庸线东南部森林蓄积量显著高于西北部,2009年以后两侧的不平衡性加剧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规律一致,呈现极显著正相关性胡焕庸线西北部水资源总量在近10年间保持相对稳定,而东南部则随时间呈上升趋势,这与近几年南方降雨增多密切相关胡焕庸线东南部水资源量显著高于西北部,且水资源量的差距在逐渐增大胡焕庸线西北部人均水资源量随时间呈下降趋势,而东南部人均水资源量相对稳定,且东南部人均水资源量显著小于西北部,胡焕庸线两侧人均水资源量的差距在逐年缩小,这种变化趋势是我国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和西北部地区的人才引进措施的直观体现。
三)胡焕庸线两侧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胡焕庸线东南部和西北部地区人口密度在10年间基本呈线性增长的趋势(如图1),东南部城市人口密度显著高于西北部胡焕庸线两侧城市人口密度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线基本保持平行,说明人口密度的不平衡将在一段时间内长期存在胡焕庸线两侧地区的人均生产总值逐年呈对数型增加,即在2010年前迅速增加,2010年以后逐渐趋于稳定胡焕庸线东南部人均生产总值在10年内均显著高于西北部,且两侧区域人均生产总值的差异在不断扩大,说明经济发展水平方面,胡焕庸线两侧的不平衡性将长期存在,且差距会日益扩大,直至趋于稳定如图2所示,胡焕庸线两侧第一产业增加值逐年呈对数型增加,东南部的第一产业增加值历年来均显著高于西北部,且差距在逐渐增大第二产业的变化趋势与第一产业一致,胡焕庸线两侧产业增加值在逐渐增大的过程中差距也将一直存在而胡焕庸线两侧地区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则随时间呈指数型上升趋势,相对于西北部,东南部地区第三产业的优势将会越来越明显综合分析胡焕庸线两侧区域三次产业的累积增加值,两侧区域的产业累积增加值均逐年递增,胡焕庸线东南部地区产业经济发展水平显著高于西北部,且两侧的差距将不断扩大,第三产业在东南部地区的优势越来越明显,而在西北部地区,第二产业在一段时间还会保持优势地位。
三、讨论与结论胡焕庸线两侧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都是不平衡的,在一段时间内这种不平衡性将长期存在,且难以突破从自然环境角度来讲,胡焕庸线东南部地区整体优于胡焕庸线西北部从经济社会发展来讲,胡焕庸线东南侧整体发展水平以及速度是远高于胡焕庸线西北侧的,且两侧的发展水平的差距都在不断扩大从人均水资源量来看,尽管胡焕庸线西北部地區水资源总量低于东南部,但是由于人口密度小,其水资源承载力要高于东南部,因此,在国家政策层面上应该鼓励东部地区的人才向西部流动,一方面可以带动西部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缓解东部地区的环境资源压力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9],不仅为亚-欧-非大陆互联互通、文明互鉴,提供了契机和保障,也为中国西北部地区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有利于胡焕庸线西北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丝绸之路经济带全部涵盖了胡焕庸线西北部的省份和自治区一带一路的实施可以加大国家对胡焕庸线西北部地区基础设施的投入,促进二、三产业的有力发展,提高城市化水平,吸引更多的人才,进而为胡焕庸线两侧的不平衡性的突破带来契机胡焕庸线西北部地区具有独特的高原景观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凭借其环境优势和生态优势吸引了无数游客 [10]。
此外,由于胡焕庸线西北部少数民族众多,独特的民俗旅游资源可以为西北部地区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突破胡焕庸线两侧地区的不平衡性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从自然生态条件的变化趋势来看,这项任务似乎是不可能的,但是从社会经济角度来看,只要有足够的资金和人才力量投入,通过借“一带一路”之风,优化配置各类社会资源,胡焕庸线两侧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稳固参考文献:[1]胡焕庸.中国人口之分布:附统计表与密度图[J].地理学报,1935,(02):33-74.[2]陆大道,王铮,冯志明,等,关于“胡焕庸线能否突破”的学术争鸣[J].地理研究,2016,35(05):805-824.[3]李嘉洺,陆大道,徐成东,等.胡焕庸线两侧人口的空间分异性及其变化[J].地理学报,2017,72(01):148-160.[4]黄元淅,杨波.从胡焕庸人口线看地理环境决定论[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1).[5]王铮,突破“胡焕庸线”的两个关键[J].文汇报,2014-12-02.[6]刘睿文,封志明,杨艳昭,等.基于人口集聚度的中国人口集疏格局[J].地理科学进展, 2010,29(10):1171-1177.[7]田永中,陈述彭,岳天祥,等.基于土地利用的中国人口密度模拟[J].地理学报,2004, 59(02):283-292.[8]卓莉,陈晋,史培军,等.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中国人口密度模拟[J].地理学报,2005, 60(02):266-276.[9]程皓宇.“一带一路”与中国地缘政治经济战略的重构[J].商情,2017,(40).[10]刘萌萌,叶欣梁,孙瑞红,等.中国露营地空间分布的胡焕庸线特征研究[J].旅游管理研究,2016,(06):38-30.(作者单位:广州大学附属中学)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