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的技术融入从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 三、价值复归:技术融入的现实诉求与规约之道审视技术融入教学的历史发现,工具理性的膨胀使人们过度倚重技术的实用性、实效性以及技术应用的效益,而忽视了对“技术应用的是否适当”“技术的应用意味着什么”等问题的追问,使教学中的技术应用陷入了追求程式化、追逐功用性的功利主义泥淖技术不仅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还造成了教学意义的遮蔽,教学关系的异化以及教学主体的“奴役”,扼杀了人们对教学的技术引入的美好期待因此,合理规约对技术的功用性与有效性的追逐是当下技术融入教学亟需面对的主题如何规约?面对此问题,我们应当进一步追问以下几个问题,也就是:教学的技术融入最终目的是什么?融入的主要依据是什么?为了达成融入应怎样?这些问题都不是不证自明的诚然,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能有效促进教育教学变革的观点已经得到普遍认可,然而熟知不等于真知教学作为一种“人为的”“为人的”“人在其中”的意义世界,是促进人意义认知、意义选择与意义实现的实践过程[19],并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的技术之于教学的价值在于促进教学功能、意义及其价值的提升易言之,教学中的技术应用价值在于通过发挥技术作为物质手段、知识体系及活动过程的总和所蕴含的内在价值以及技术对教学的某种需要回应的外在价值促进教学功能更好的发挥而实现的。
技术的应用是为了改善或改变教学的方式、方法或过程,促成教学功能的更好更完美的发挥,促进学习者的成长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中的技术融入应该是合目的的、合规律的以及合理的其中,合乎目的关心和追求的是实现这种目的的手段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合乎规律关心的是教学中的技术引入或应用是否符合技术的规律以及教学的规律,即技术与教学的融合中应当做什么、应当如何做,是对技术应用的适宜、适时、适势、适当与否的追问与回答;合理是指教学中的技术应用或引入是否符合教学目的的合理性,是否有利于人的健康发展,是否符合人性和人道对合理的追求是批判教学的技术应用或引入的非人道现象,努力通过技术应用或引入促成教学实现人的价值生成,达成教学对人的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的终极理想,即教学中的技术引入是否合乎“善”可见,教学的技术融入既需要合目的的有效性,也需要合规律的正当性和合理的向善性其中,合目的的有效性指向教学的技术融入的如何做(工具理性),合规律的正当性和合理的向善性指向教学的技术融入的“应当做什么”“应该如何”“意味着如何”(价值理性)教学的技术融入作为追求如何利用技术改进或改善教学的过程,只有在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对立与统一中找到合适的契合点,才能既彰显技术对教学的效率、效用、效益,又不失教学的“本”“真”;才能在“遵其理”的基础上“达其实”,在“循其真”的基础上“至其善”。
因此,教学的技术融入既需要工具理性的效果、效益、效率,更需要价值理性的合其理、向其善反思当前教学的技术融入实践中的工具理性的过度张扬及其造成的困境,亟需价值理性的规约和范导,即技术融入教学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1.坚持目的理性的引导,澄清目的和手段的关系目的理性是指人们从事某一活动时,其指导原则不取决于情感或传统,而取决于理性[20],即不仅追求手段对目的的有效性,更追求目的的合理性它不回避技术应用对功利目的和有效性的关注,但反对“唯工具主义”和极端片面的“工具理性主义”,拒斥任何仅仅以追求有效性、功用性为目的的技术应用,更反对不考虑目的的技术应用目的理性所诉诸的合目的性,要求要以教学的需要、教学价值的体现、人的发展为目的,而不是技术或技术的功能、效率因此,在具体的技术融入教学的实践中,应追问以下几个问题:当下的教学目标是什么?还需要什么?是否是技术可以解决的问题?若是,需要技术做什么?哪些技术能提供帮助?哪种更适合?如何引入才能有效又合理?总之,坚持以教学问题、教学需要为中心,而非以技术为中心,才能够在教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带动教学的技术化;坚持目的决定技术,而非技术决定目的,才能够在教学目标的达成中实现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
易言之,技术无论是加入、嵌入,还是真正融为教学的一部分,它永远从属于教学,其融入永远是为了更好的发挥教学的功能,彰显教学的价值,凸显教学的意义,永远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人、培养人2.坚持正当原则的规约,彰显融入的规律性与生成性一般来说,“正当”意指某种行为活动能合乎某种更好的价值、某种当然之理、某种“正义”,是好的,是人们普遍赞许和认可的这里的“正当”,除了这层意思之外,特指技术应用是否符合正当的规律,即符合普遍认可的、明证了的规律换言之,在技术融入教学的过程中,既需要站在人文的视角关怀技术应用是否合乎价值、合乎道德,还需要站在科学的视角审视技术应用是否合乎技术自身的规律(如技术应用与扩散规律等),是否符合学习和教学的规律(如双重编码理论所揭示的认知过程中非言语形式的信息加工与言语形式的信息加工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的学习规律、认知负荷理论所揭示的单位时间内人的认知加工量是有限性的规律、教学过程与组织规律等),是否合乎技术之于教学的规律(如多媒体学习理论所揭示的双通道理论、空间接近原则、时间接近原则、一致性原则等技术应用于教学的规律),尤其需要审视是否合乎技术之于教学中人的发展规律只有坚持正当原则指导下的反思、批判,才可能实现技术融入教学既有理由(好的理由或依据),又能遵循合适的方法、规则[21],还能尊重技术融入的规律性,保证融入的合理性,实现技术之于教学的价值。
当然,坚持技术融入的规律性的规约,不是要求教学的技术融入走向程式化的教条主义,而是规律规约下的生成教学过程及其涉及主体的复杂性决定了技术融入教学的过程不可能是简单的预设以及对预设的忠实执行,而应是一个充满着各种确定与不确定、必然与偶然的教学因素相互交织的与教学事件不断涌现的复杂生成过程因此,首先需要自觉地创设多种可能的技术融入教学的生成路径,满足技术融入的复杂性、非线性等特征的诉求同时,还要求融入预设要有弹性、有张力,即为技术融入教学实践留有余地,留有空间其次需要根据技术融入的具体情境、教学事件发展实情动态地调适融入的过程如,在《多媒体平面设计(photoshop)》课程的《“学校40年校庆吉祥物”的设计与制作》学习任务模块中,教师设计了多样的信息技术应用流程其中,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预设利用群进行课程学习通知、讨论和文本共享,利用padlet()进行学生作品展示,利用问卷星进行优秀作品评比,甚至预设并开通了云空间作为作品上传、备份的服务与支持平台然而,随着教学展开,教师发现只有群被利用的最多学生不仅在其中讨论作品的设计、制作与修改等工作,实时地将设计作品贴到群中展示小组任务的实施进度,并予以共享。
于是,教师就及时调整教学过程,顺应这种预设之外的“涌现”,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利用好群,还应自觉地引导学生利用群的投票功能进行优秀作品的评比、文件共享功能分享资料,从而使群更有效地服务于课程学习总之,目的、规律、预设并不直接造成异化,也并不直接有悖于生成,造成这些问题的是工具理性的僭越与对功利主义的过度追逐只有超越简化的、还原的程式化思维的束缚,从复杂的、生成的角度让技术融入与特定的教学目的、教学情境、教学过程相适应,技术的应用才是正当的、合理的,才能真正促进教与学,甚至促成技术对教学的重构3.坚持向善原则的范导,实现技术融入的正当性教学作为人为的而又为人的社会实践活动,需要“求真”的科学精神,更需要“求善”的人文关怀[22]教学的技术融入是为了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为了促进人更好的发展,必然要以“求善”为旨归,“求用”“求真”均是为了“求善”当然,这里的“善”指向正当的技术观、伦理道德观和价值观,坚持技术融入的向“善”原则是指教学中的技术应用应该合乎教学的、人的和谐发展的合理需要,应该合乎伦理道德和价值的规范和控制因此,在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融入教学的过程中,除了考虑技术的有用性、有效性,更需要考虑教学实践对技术的具体需求,考虑当代教学对人才培养的具体需求及其技术的适应性和适度性。
如:信息时代,在学生学习以及“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信息、媒体和技术技能”等的培养中技术能做什么、充当什么角色,又能为培养提供什么,并需要进一步考虑融入教学的技术可能带来的消极后果,并提出警示,呈现真实,揭示真相,消除隐患[23]即以实质的价值(教学实践的正当需求、人的发展诉求等)确证技术融入的正当性(技术按照正确的方式、正当的形式进入或融入教学),确保技术融入实践的合理性加强向善原则的范导主要靠“自律”和“他律”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要加强教师的技术伦理、价值等思想认识和觉悟的提升,使教师在运用技术帮助教学或学生的学习时能时时提醒自己,时时反省技术的教学应用是否适合、是否适当;另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的技术融入教学的规范、监督机制和制度,消除技术的教学融入中可能存在的损害教学的或人类自身的应用如,制定教学的技术融入之教学设计规范,范导技术融入教学的设计方案应考虑哪些因素、遵循哪些原则、注意哪些问题这不仅为教师自我审视、反思技术融入提供引导,还为他人评价技术融入提供依据,更为实现技术融入的适宜、适当提供了实践规约同时,形成教学的技术融入范导与规范的监督机制和相关制度,为规范技术的教学应用提供依据和制度保障。
总之,从价值理性上对教学的技术融入及其实践进行审视和规约,不是对技术及其教学应用本身的否定,而是对教育中各种极端的功利主义和工具主义倾向的技术应用的否定,是对“见物不见人”技术融入教学实践的否定,是对各种教育中的技术应用所造成的对人性的扼杀、对人的奴役以及异化的否定技术融入教学的过程应坚守“人既是出发点又是归宿”的理念,回归到教学、学习以及人的发展本身,坚持教学规律与融入规律的约束,坚持价值、道德、人的成长与发展需要的规约,这样才可能真正实现技术的有效融入,才可能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有学识、有智慧、止于至善的人参考文献:[1]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EB/OL].[2015-11-15].[2]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十一年[EB/OL].[2015-11-15].[3][23]徐继存,车丽娜.教学的技术嵌入及其规约[J].课程.教材.教法,2015(7):12-17.[4]沙景荣,姚勇伟,王艳艳.信息技术支持中小学课堂教学的作用到底是什么[J].中国电化教育,2009(9):89-93.[5][11]李树培,王荣良.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之问题辨析[J].全球教育展望,2011(2):33-37.[6]黎琼锋,何洪.对话,不仅仅是对话——教学中的对话及其价值意蕴[J].全球教育展望,2009(10):21-25.[7][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12.[8][英]戴维伯姆.论对话[M].王松涛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6.[9][巴西]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的教育学[M].顾建新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1.[10][法]斯蒂格勒.技术与时间:爱比米修斯的过失[M].裴程译.江苏:译林出版社,2000:30.[12][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11.[13][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M].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