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排螺旋CT与MR在粥样硬化斑块和颈动脉狭窄中的诊断意义分析

上传人:I*** 文档编号:210669338 上传时间:2021-11-14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3.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多排螺旋CT与MR在粥样硬化斑块和颈动脉狭窄中的诊断意义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多排螺旋CT与MR在粥样硬化斑块和颈动脉狭窄中的诊断意义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多排螺旋CT与MR在粥样硬化斑块和颈动脉狭窄中的诊断意义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多排螺旋CT与MR在粥样硬化斑块和颈动脉狭窄中的诊断意义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多排螺旋CT与MR在粥样硬化斑块和颈动脉狭窄中的诊断意义分析(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多排螺旋CT与MR在粥样硬化斑块和颈动脉狭窄中的诊断意义分析 马钊【摘要】目的:分析粥样硬化斑块和颈动脉狭窄采用多排螺旋CT与MR的临床诊断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所收治的粥样硬化斑块和颈动脉狭窄患者70例,采用抽签法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各35例,参照组患者给予核磁共振检测,研究组患者给予多排螺旋CT检测,对比2组患者粥样硬化斑块与颈动脉狭窄的诊断结果。结果:对比2组患者粥样硬化斑块与颈动脉狭窄的检出率,研究组患者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9428%高于参照组患者7713%,组间对比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研究组患者颈动脉狭窄检出率8571%高于参照组患者628

2、5,%,组间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12方法参照组患者给予核磁共振检测,对患者病变位置的颈动脉进行检测,扫描范围从患者颈动脉分叉的中心进行诊断,上下不超过2CM左右,检测器械的矩阵参数需控制在256384,翻转角设定为25,焦距参数设置为14cm、TE36ms、TR21ms,将患者扫描的数据进行重建,以此为根据,对患者进行全面检测。研究组患者给予多排螺旋CT检测,对患者颈部进行横断扫描,对患者主动脉以及个体颅低等水平位置进行全面检测,采用血管成像专业措施,将阈值控制在50HU,给予患者采用高压注射器进行注入生理盐水(生产厂家: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国药准字H2005662

3、6),将造影剂阈值浓度足够给予患者进行全面扫描,选取患者颈动脉CT的检测图形进行血管重建。13效果评价标准对比2组患者粥样硬化斑块与颈动脉狭窄的诊断结果。粥样硬化斑块包括混合斑块、钙化斑块、纤维斑块、脂质斑块。颈动脉狭窄分为1级、2级、3级、4级。14统计学分析将2组患者临床各项数据均输入SPSS 210软件中,2组患者粥样硬化斑块与颈动脉狭窄的检出率均以率(%)的形式表示,行X2检验,组间对比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2结果对比2组患者粥样硬化斑块与颈动脉狭窄的检出率,研究组患者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9428%高于参照组患者7713%,组间对比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見表1。研究组患者颈动

4、脉狭窄检出率8571%高于参照组患者6285%,组间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3讨论导致患者脑血管发生缺血性损伤的主要因素就是患者颈动脉狭窄症状,该种疾病极易导致患者脑部组织的血压微循环受到阻碍,从而导致患者发生缺氧、缺血等情况,主要临床症状表现头晕、跌倒等症状3。在临床当中患者粥样硬化斑块发生动脉狭窄,是导致患者发生缺血性疾病的主要因素4。临床采用核磁共振诊断主要是观察患者斑块当中的纤维信号,如果患者表现的强度不同,能够通过该种情况有效检测出患者血管壁的主要变化情况。该种检测方式能够全面反应患者动脉当中的血管壁,并且对患者纤维稳定性的敏感度较高。但多排螺旋CT检测,主要是能够根

5、据患者血管走向,对患者心跳、呼吸等因素对患者颈动脉狭窄情况进行全面检测,根据宗素英、李楠、张铭贵等人研究当中表明5,多排螺旋CT 检测结果明显高于核磁共振检测结果,由此可见,多排螺旋CT对患者斑块检出率以及狭窄检出率均具有重要作用,不仅扫描的范围比较广泛,对患者实际病情的分辨诊断率也相对较高。综上所述,以上2种诊断方式相比,多排螺旋CT诊断率加高,能够为患者临床疾病诊断与后期治疗提供有效的依据。参考文献1李辉.多排螺旋CT与MR在粥样硬化斑块和颈动脉狭窄中的诊断价值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7,33(5):92-932唐浩强.多排螺旋CT与MR诊断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的对比分析J.医学信息,2016,29(32):247-2473刘广义.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的多排螺旋CT与MR诊断J.健康之路,2018(1).4王庭萸.CT与MR技术在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诊断中应用的价值对比J.母婴世界,2017(2).5宗素英,李楠,张铭贵,等.冠状动脉CT和MR血管成像在粥样硬化斑块和狭窄诊断中应用的效果J.当代医学,2017,23(11):53-55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