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国外教科书国家形象建构的理论基础3

I***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8.04KB
约6页
文档ID:210659899
国外教科书国家形象建构的理论基础3_第1页
1/6

国外教科书国家形象建构的理论基础 摘要:国外教科书国家形象建构历经理论初创、系统构建、理论与实践融合三个发展阶段,教科书国家形象从被动生成走向主动建构社会学、传播学与教育学为教科书国家形象系统建构提供理论基础基于多重理论的教科书国家形象建构呈现多元价值取向,彰示国家意志与文化传承相统一,坚持民族性与全球性相统一,力求话语与传递路径相统一我国教科书国家形象建构,应重视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国际共同体意识相统合,注重话语体系创新与传递路径相统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知识教育相统合关键词:国家形象,国家核心价值,教科书,国外教科书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2016年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大中小学教材的一体化建设和管理研究”(项目编号:16JZD042)的研究成果国家形象,作为国家对自身的认知及其他国际行为体对其认知的总和,是国家权力的象征,也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教科书是国家意志的载体,也是建构国家形象的积极媒介教科书国家形象建构,即通过教科书这种制度化媒介将国家形象形构,使学生形成对国家正确的认知与认同其是现代国家形象建设的重要部分,也是国家现代化发展的基石本文通过对国外教科书国家形象建构的理论梳理,寻求对我国教科书国家形象建构理论与实践的启示。

一、文献综述国外学术界关于教科书国家形象的研究多聚焦于考察教科书国家形象与意识形态再生产及国家治理之间的关系当今世界,无论是美国,还是欧洲各国,抑或是马来西亚、秘鲁、肯尼亚等亚洲、拉丁美洲与非洲的国家,或经历战争扩张,或经历战后重建,或经历帝国殖民,都面临着多种严峻的意识形态问题在这些国家中,教科书国家形象研究多关注文学、语言、历史、地理及公民教育等学科教科书中国家形象建设的背景、类型及核心要点等方面首先,从国家治理视角,考察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与教科书国家形象间的关系主流意识形态,即某一国家在特定时期用以安身立命的全部价值体系的总和,是国家合法性之重要依托教科书国家形象,即一国借助教科书所呈现的国家,涵盖关于国家的法定知识体系与价值体系,是利用教科书将国家核心价值合理化之所在依照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葛兰西(Gramsci,A.)提出的文化领导权理论,国家通过学校这类组织,以教育为媒介实现对大众社会的精神引导,形成意识形态的领导权,从而使人民群众接受和认同统治阶层的思想文化与价值观念[1]在此意义上,教科书国家形象正是一种意识形态领导权在教科书领域的实践化操作,是促使国家意识形态再生产的重要路径。

然而,越来越多的国家经历着信仰危机,核心价值观念遭遇挑战意识形态上的多种威胁促使教科书成为国家治理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政治与社会脉络中形塑国家形象对此,学者们进行了系列研究第一,考察当国家正统性遭受威胁时,教科书如何用来支撑或强化国家正统性例如,分析后苏联国家亚美尼亚共和国、拉脱维亚共和国与乌克兰三国在脱离苏联政权后出版的初级语文教科书,探究建国时期的教科书如何描绘与建构国家空间(国家景观、国家边界与国土)以形塑国家形象,西洛瓦(Silova,I.)等人发现,三个国家对国家空间的描绘强化本国民族与苏联间差异,形成民族对本国空间的国家认同[2]第二,审视战争对国家的挑战,分析教科书所阐释的国家战争及战后国家重构例如,分析柬埔寨战后1979—2009年社会研究教科书中红色高棉政权历史,探究柬埔寨建国后教科书中大屠杀教育与人权相关论述的变化,努(Ngo,F.J.)发现,柬埔寨教科书随着不同政治议程经历三次改革,反映不同时期的建国目标、政府意识形态与政治局势的稳定或紧张[3]第三,关注国家独立或新政治秩序产生后,教科书中国家形象的重塑例如,讨论立陶宛在苏联解体后在国内与国际重新建立国家身份的举措,分析立陶宛历史教科书中如何呈现立陶宛民族形象,贝雷斯尼奥(Beresniova,C.)发现,立陶宛历史教科书凸显苏联政权的残暴与苏联统治时期立陶宛的苦难经历,教科书基于民族概念建立国家身份。

[4]学者们探究了国家面临不同困境与挑战时,教科书协助国家应对这些挑战与困境所做的战略调整,体现了对教科书与国家建立关系的理性思考,揭示教科书在形塑国家形象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强调国家政权对教科书中内容变迁的调试作用其次,从不同学科属性与国家形象间的关系入手,探究教科书形塑国家形象的类型与核心要点在学校教育中,各学科教科书在国家形象建设上采取了不同策略,促成教科书形塑国家形象的不同类型及核心要素的差异性学者们剖析文学、语言、历史、地理及通识教育等学科教科书是如何形塑国家的一是考察语文教科书中国家话语生成以1989年后波兰政权体系变革后语文教科书中“波兰”国家概念论述的变化为起点,探究语文教科书中国家形象的类型及其核心要点,波波夫(Popow,M.)发现,波兰语文教科书以民族与公民两类国家话语为基础进行国家建构,前者核心要点包括共同的价值共同体、血脉与传统,后者核心要点是理解作为欧洲公民与全球公民的责任[5]二是考察历史教科书中国家自我的合理化对美国北卡罗纳州历史教科书中21世纪后半叶移民内涵的变化及其在美国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受的影响,希尔本(Hilburn,J.)与菲谢特(Fitchett,P.G.)指出,历史教科书中半个世纪以来的移民定义并未发生实质性变化,且其忽略奴隶制与美国土著间的矛盾以及移民在美国社会发展中的贡献,以隐藏事实来合理化美国建国历程;以美国主流文化话语形塑国家,其核心要点在于弱化少数群体的历史地位。

[6]三是关注地理教科书中国家身份的定位对捷克与德国两国地理教科书中有关边界区域近百年变化进行纵向时间与横向空间对比,马图舍克(Matuškov,A.)与桓柯(Rousov,M.)指出,捷克与德国两国边界区域描述从含混不清到界定一致,反映出两国关系从对立到缓和再到友好共处的走向,以地缘关系形塑国家身份,其核心要点是边界空间的界定[7]四是关注通识教育教科书中国家的形塑考察新加坡通识教育教科书中国家形象建构历程,拉姆达斯(Ramdas,K.)等人指出,新加坡通识教育教科书以塑造国民基于本国区域的认同感、凝聚力与自豪感,以核心价值形塑国家,其要点是调和多元价值融为一体[8]国内学界注重考察教科书形塑国家形象的核心要点第一,对中国社会科教科书中国家形象进行分析有学者以《品德与社会》为例,比较人民教育出版社3~6年级与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5年级两版教科书,从历史文化、民族和民族关系、精神和价值观、自然环境、经济、政治等方面考察教科书中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特点[9]第二,分析中国语文教科书中的国家形象探究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与2001年两个版本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中国想象”塑造的变化,有学者认为,教科书中呈现了日益生动的共同体想象、走向现代与和谐的政治理念及本土化和生活化的政治领域人物等特点。

[10]也有学者指出,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国家形象由地理、政治、文化、精神与价值观等核心要素构成[11]总之,已有的研究集中于探究现有教科书国家形象的实然样态,为本文探究教科书国家形象建构的理论基础提供借鉴二、国外教科书国家形象建构理论的发展脉络国外教科书国家形象建构研究,从20世纪50年代末发展至今,经历萌芽、发展与成熟三个关键期,教科书国家形象从被动生成走向主动建构,在社会转型、政治格局变迁、经济形势变化、文化思潮导向等诸多要素的推动下,形成致力于教科书国家形象完型、传播与实践的理论网络一)教科书国家形象建构理论初创(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末)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美苏争霸以及新兴民族国家开始主动融入全球化,世界秩序与国际力量格局发生了结构性变迁战后的美国经济、军事、科技迅速发展,并开始寻求文化、价值观等软性实力提高国际影响力与国内凝聚力在此背景下,教科书国家形象建构进入研究视野1959年,经济学家布丁(Boulding,K.E.)提出国家形象概念、构建国家形象生成模型,指出塑造人的制度化权力推动国家形象形成,并通过学校教育、教科书实现代际传递[12]20世纪60年代,克曼(Kelman,H.C.)、拜林(Bailyn,L.)等人讨论了学校教育中学生如何建构国家形象,以及教科书国家形象的代际传递机制。

[13]20世纪70年代,伴随西方发达国家由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过渡,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发展促进基于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两大思潮结合的后现代主义哲学的诞生,催生了人们对事物基于“主体际”视角的省察在此阶段,教科书国家形象建构开始吸收多学科理论思想,如福柯(Foucault,M.)关于权力与知识的论述、鲍德里亚(Baudrillard,J.)对类象社会(simulated Soliety)的批判以及詹姆逊(Jameson,F.)对后工业社会中资本与文化生产的探讨等凭借对多重理论的反思与吸收,教科书国家形象建构从经验转向理论二)教科书国家形象建构理论系统构建(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国际力量格局从两极对立转向一超多强在此之后,全球化浪潮加速推进,后现代主义哲学从发达国家逐渐延伸到发展中国家,并成为一种世界性思潮受此影响,世界各国在争取民族解放、建设主权国家的过程中重视精神与文化重塑,以教科书国家形象建构为手段,建构国家身份、塑造国家认同在此时期,加西亚(Garcia,J.)、科曼(Coman,P.)等学者进行系统研究,[14]教科书国家形象建构的哲学观逐步形成首先,在认识论上,教科书国家形象建构与权力、利益相结合,没有普遍的“形象”,只有生成普遍“形象”的规则。

其次,在方法论上,教科书国家形象建构重视解构中心、排斥绝对,倡导以多元、平等的相对主义审视种族间、民族间、地区间的关系再者,在历史观上,教科书国家形象建构源于人们对理性、主体性矫正的诉求,展现了对历史衍生出的道德价值、意识形态等作出的自觉性防范最后,在价值观上,教科书国家形象建构以渗透人文理念为主,对人类之于自然、社会的改造加以反思20世纪末,后现代主义广泛渗透政治学、语言学、教育学等诸多领域,基于多元理论对国家形象内涵及教科书本质的审视,教科书国家形象走向系统的主动建构奥利戈(Ohliger,R.)以政治学理论中“民族国家”、“权力与权利”等观念为核心,结合民族学理论中“民族共同体”形成的路径,揭示德国历史、地理与文化教科书国家形象建构实然样态[15]齐兹瑞克(Kizilyrek,N.)以社会学理论中“集体记忆”概念为切入点,重建教科书的社会文化本质,挖掘教科书国家符号的社会文化意义,揭示北塞浦路斯土耳其教科书国家形象建构历程[16](三)教科书国家形象建构理论与实践融合(21世纪初至今)21世纪以来,伴随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第三世界国家成为一股联合的独立力量,他们为巩固自身统一与独立,争取国际话语权而积极抗争,促进了世界新秩序与国际新力量格局的生成。

其间,教科书国家形象建构的理论与实践不断融合据全球最大同行评议文献数据库斯高帕斯(Scopus)统计,1959—2019年,以“教科书和国家形象”为主题的论文共139篇,其中,2000年后共128篇;研究主体从发达国家拓展到发展中国家,研究内容包括本国教科书与对外语言教科书国家形象表征现状、国家形象建构逻辑、国家形象对师生形成国家概念的影响等方面在理论层面上,这些研究对教科书国家形象建构的本质、发展趋势等初步作答在实践层面上,为教科书国家形象建构过程中的要点提供详细指导理论深度与广度的拓展及实践研究的增加标志着教科书国家形象建构的理论走向成熟三、国外教科书国家形象建构理论的核心蕴涵在教科书国家形象建构理论发展中,社会学、传播学与教育学等学科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这些理论指引下,教科书国家形象从被动生成到主动建构成为可能,教科书国家形象建构的向度、逻辑与旨归得以充分解构,为教科书国家形象系统建构提供理论基础一)社会学基础:国家形象建。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