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同分异构视域下的中西方大学文化演进与发展

I***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9.08KB
约8页
文档ID:210658381
同分异构视域下的中西方大学文化演进与发展_第1页
1/8

“同分异构”视域下的中西方大学文化演进与发展 自清朝末年的洋务运动开始,中国大学文化进入到了近现代大学文化发展阶段中国的近现代大学始于对西方大学模式的效仿,西方大学文化与传统也随之走进了古老而封闭的中国清政府出于自身考虑于1895年创建了北洋大学,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所现代大学其后,又于戊戌变法期间创建了京师大学堂,积极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办学理念然而,制度移植的合理性并不意味着大学文化可以照搬[32]因此,“中国近代社会经历了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在社会转型和文化断裂的历史巨变时期,中国大学在移植、融合西方大学模式的发展历程中面临着多种文化困境”[33]于是,众多有识之士在思考与实践中不断探寻中国大学文化发展之路中国民主革命的导师孙中山先生在创建中山大学之际,将源自《中庸》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作为其校训,并勉励当时的大学生“要立志做大事,不要做大官”,打破了“学而优则仕”的传统高等教育文化禁锢中国现代大学之父蔡元培先生在主持北京大学期间,坚持“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提倡学术自由、教授治学、沟通文理正是蔡元培先生对北京大学文化的革新,才使得北大能够成为“五四”运动的策源地和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清华大学终身校长梅贻琦先生执掌学校十七载,使通才教育、教授治校等理念深入人心,也使清华大学一跃成为中国最著名的大学[34]南开大学的创始人张伯苓先生则积极倡导以“允公允能,育才救国”为核心的大学理念,被视为南开人独特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品质[35]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建了多所大学,为中国近现代大学文化发展注入了革命的清流,更成为中国特色大学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宝贵财富百年中国近代史,满是动荡、变革与抗争,但政权的频繁更迭却让中国近现代大学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自由与自治,使中国大学文化摆脱了国家强制演化的单一驱动形式,为中国大学文化的回归创造了历史机遇同时,由于西方文化在近代中国社会中的强势地位,使得中西方大学文化在交流、交锋的过程中,“更加激起了中国近现代大学在文化选择方面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对西方文化的排斥”[36]中国的大学文化“始终在抄袭外国和回归传统之间摇摆,时断时续,杂乱无章,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没有找到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37]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大学文化走进了社会主义大学文化发展新阶段建国初期,由于西方的封锁,新中国全面学习苏联经验,使得这个时期的中国大学文化带有典型的苏联大学的文化印记,政府主导下的强制演化驱动再次成为中国大学文化发展的主动力。

党和政府的“直接领导+指令性计划”极大地缩短了大学文化的抉择、调整和适应的过程,为新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赢得了宝贵时间当然,受苏联大学文化影响,新中国的大学文化也出现了大学文化趋同、缺乏特色的现象[38]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深入,中国社会主义大学文化发展迎来了历史黄金期改革开放初期,在思想大解放浪潮的推动下,刚刚走出“”阴影的中国大学,面对西方大学固有的大学自治、学术自由等文化精髓,在思想和行动上存在着准备不足,中国大学文化的又一次“西方化”实践依旧难言成功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211工程”、“985工程”以及“2011计划”政策推动下,中国跻身于世界高等教育大国行列,为全面推进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创造了坚实的基础当前,在我国建设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和若干“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中国大学急需得到大学文化的润滑与保驾护航,以促进学校在大学精神、办学理念、学科结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管理制度、社会形象等方面树立自己的文化旗帜,为国家、民族以至全人类的发展作出自己的文化贡献[39]时至今日,中国大学经过反复地实践和探索,基本上明确了以“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为代表的中国特色大学文化理念,彰显了东方智慧,体现了中华文化对其他先进文化的尊重与包容。

回顾中国大学文化的发展历程,可见中国大学文化始终与中国主流文化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中国大学文化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也是推动文化改革、创新的实践者由于中国大学文化从来就没有西方大学文化的独立与自治传统,也不具备西方大学文化生长和存在的基本条件,所以,国家主导下的强制演化一直是中国大学文化发展的主驱动力如同在经济领域中常被提起的“政府”和“市场”概念一样,大学文化的自然演化驱动犹如“市场”手段,强制演化驱动犹如“政府”手段,不能简单地评论哪种方式更好,只能说哪种方式更适合引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有关论述:“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未来的中国特色大学文化建设与发展,也要处理好自然演化和强制演化之间的关系,努力做到不偏废、不菲薄总体而言,中西方大学文化是自然演化和强制演化共同作用下的历史文化现象,并与本地区民族文化传统一脉相承通过归纳与分析,可见西方大学文化的历史演化更趋向于以自然演化为驱动主线,而中国大学文化的历史演化则更倾向于以强制演化为驱动主线,造成二者间演化驱动主线各异的原因在于各自所根植的本土文化存在着天然差异,具体表现为西方文化重个人、重竞争、重法制,中国文化重社会、重和谐、重信义。

[40]以大学办学理念为例,西方大学的办学理念着重突出对自由、真理和理想的追求,主张先“小我”后“大我”,充分彰显了对个人价值的推崇;而中国大学的办学理念则多侧重于对伦理道德的推崇,如德行与操守、爱国与奉献、国家与社会等,主张先“大家”再“小家”,更多体现了对社会价值的关注因为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价值观念[41]因此,中西方大学文化更多的时候是作为不同类型文化体现其自身价值的一种显示性“工具”,而诸如大学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大学文化结构子系统及“大学文化官能团”,则是中西方大学文化体现其“特色”的工具化载体四、结论《大学》开宗明义地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与“柏拉图倡导的‘哲人治国’理念和亚里士多德倡导的‘自由教育’思想,共同开创了人类探索大学的本质及其办学规律的历史先河,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珍品”[42]中西方大学文化组成相同、起源相似、使命相通,同为人类社会的智慧结晶与历史文化产物,可被视为一对“同分异构体”中西方大学文化不同的演化路径和历史文化渊源,是造成彼此间出现“同分异构”现象的主要原因,而中西方大学文化间的“同分异构”现象又为科学解释二者间存在的差异、矛盾和冲突问题,以及彼此间可能实现的相互融合与转换提供了理论依据。

未来,在重构和发展中国特色大学文化过程中,通过对“大学文化结构子系统”和“大学文化官能团”进行识别和筛选,再对其进行“中国特色化”的加工和改造,使其更好地适应中国文化传统和现实国情,进而在大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中不断提升中国特色大学文化的建设质量与发展水平当然,将“同分异构”理论运用于对中西方大学文化问题的分析和探讨,还只是一种理论借鉴和初步尝试,尚有许多问题有待于日后深入研究和探讨注释:①所谓大学文化“同质化”,是指将中国大学文化完全融入西方大学文化体系之中②所谓大学文化“异质化”,是指完全恢复和保持中国高等教育文化传统,完全将西方大学文化排斥在外③所谓“碳链异构”,是指化合物分子中的碳原子骨架连接方式不同,构成不同的碳链或碳环;所谓“官能团位置异构”,是指官能团在碳链或碳环上的位置不同而产生的异构现象;所谓“官能团类别异构”,是指由于官能团的种类不同而产生的异构现象④所谓“官能团”,是指决定有机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原子或原子团参考文献:[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求是杂志,2012(22):3~25.[2]张卫良,姜国俊.内涵式发展:高等教育的必然选择[N].人民日报,2013-01-22(7).[3]刘宝存.何谓大学—西方大学概念透视[J].比较教育研究,2003,155(4):7~13.[4]邓磊,杨甜.大学的文化性格与中国大学的文化功能[N].光明日报,2012-11-27(7).[5][42]王冀生.中国大学文化百年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05,92(4):5~9.[6]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与文化争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3~4.[7]王冀生.大学文化的科学内涵[J].高等教育研究,2005,26(10):5~10.[8]张慨,李长真.试论新时期的大学文化建设[N].光明日报,2003-02-26.[9]陈勇江.当代中国大学文化的特殊本质及其内容[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3,5(6):47~51.[10]蔡劲松.大学文化的四个层次[N].中国教育报,2007-11-13(4).[11]大连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文化建设纲要(2012~2020年)[EB/OL]. [12]卢晓中.大学精神文化刍议[J].教育研究2010,366(7):82~87.[13]费孝通.对文化的历史性和社会性的思考[J].思想战线,2004,30(2):1~6.[14]刘晖.论大学文化的特征、嬗变与功能[J].高教探索,2006(3):29~32.[15]Karl E, Weick. Educational Organizations as Loosely Coupled Systems[J]. Administrative Dcience Quarterly, 1976(1):19.[16]Brooks B. The Natural Selection of Organizational and Safety Culture with in a Small to Medium Sized Enterprise(SME)[J].Journal of Safety Research, 2008,(39):73~85.[17]许文.关于大学文化演化问题的研究[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1,327(5):174~175.[18]邢以群,叶王海.企业文化演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探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6(2):5~11.[19]Ashby E. Adapting Universities to a Technological Society[M]. San Francisco: Jossey Bass Publishers, 1974:59.[20]Cowley W H, Williams Don. International and Historical roots of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M]. New York: Garland Publishing Inc., 1991.[21]朱维之.希伯来文化[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1~5.[22]李素菊.国外不同类型大学人才培养观的变革[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16(1):52~57.[23]Orlando Patterson. Freedom in the Making of Western Culture[M]. New York: Basic Books, 1991.[24]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28.[25]Terence Karran. Academic Freedom in Europe: A Preliminary Comparative Analysis[J]. Higher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