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博洛尼亚:城市的战略转型与大学的制度选择

I***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0.64KB
约8页
文档ID:210656756
博洛尼亚:城市的战略转型与大学的制度选择_第1页
1/8

博洛尼亚城市的战略转型与大学的制度选择   摘要:成功的大学城是大学和城市的相互建构,也是环境变迁和组织制度选择共生的过程作为大学城的博洛尼亚市,其战略转型和经营是围绕博洛尼亚大学进行的,博洛尼亚大学也在城市发展中不断改变历史演进路向博洛尼亚大学的办学理念、制度体系和教学科研的演变反映了组织在环境中的使能,博洛尼亚市的政治经济环境、文化传统和关键行动者形塑了组织结构  关键词:大学城,博洛尼亚大学,战略转型,制度选择  一、引言  随着20世纪90年代院校调整,我国高等院校城市化、区域化的趋势愈加明显;同时,学习型城市和学习型社会的口号日益响亮,大学城在我国蓬勃发展起来大学城的建设是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区域“空间坐标系”中,综合确定某个大学城的“坐标”和未来发展轨迹,使大学城成为与所在城市相互依托、互动发展的高校集合体,实现教育资源和城市社会资源的整合[1]但我国现有大学城大都侧重以大学便于管理、共享资源、提升效益、发展文化等为基点的片面思考,缺乏大学和城市共谋发展的综合考量在世界范围内,有一些城市依托大学发展实现两者共荣的案例——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市便是这样一座城市与大学共谋发展的典范。

本研究力图展示博洛尼亚大学如何与博洛尼亚市互相构建以成就繁荣的城市和辉煌的大学,城市的制度环境如何形塑身处其间的大学组织制度,大学的制度体系又如何使能于一个独立的经济政治发展实体两者间的互动可以作为借鉴,纠正我国某些片面的大学城发展观  二、博洛尼亚市与博洛尼亚大学的千年契约  博洛尼亚大学(Universit di Bologna)位于意大利艾米利亚罗马涅大区的首府——博洛尼亚市作为大学城的博洛尼亚市与博洛尼亚大学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很难分清两者之间谁是谁的象征,大学的诞生、发展、成熟与城市的兴起、沧桑、转型交织在一起  1.城市的兴起与博洛尼亚大学的诞生  建城于公元前534年的博洛尼亚市坐落在波河平原东南部雷诺河畔公元11世纪,作为南北交通必经之地和前往罗马朝圣者的必由之路,博洛尼亚逐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心随着意大利商业的发展,当地过往商旅络绎不绝,商业纠纷频发,诉讼案件与日俱增;城市之间为争夺地方权力和城市独立,引起了漫长的申诉和斗争,法律在博洛尼亚居民的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11世纪后半叶,一些学者和青年人掀起重新认识罗马法的热潮,许多著名的法律家和学生来到博洛尼亚市组成了教授法律知识的行会。

11世纪70~90年间,学生和教师自发组织成立了一个协会式大学(Lo Studio),因为它主要讲授和研究古代罗马法,亦被称为“法学院”(La Scuola di Diritto)——即博洛尼亚大学的前身1158年,根据罗马皇帝巴巴罗萨(Empeor Frederick Barbarossa)的赦令《完全居住法》(Authentica Habita),这个专攻法律的知识分子行会得到市政当局的认可——博洛尼亚大学宣告诞生此后的两三个世纪里,大学的法学专家们拥护皇权,得到皇帝的大力支持和报酬到13世纪初,学生达5000多名①,他们中的很多人来自意大利以外的欧洲国家  2.城市的沧桑与博洛尼亚大学的发展  进入13世纪,博洛尼亚大学的教师和学生自由独立地进行教学活动,法律专业的学生组成“社团”,选举自己的学生校长作为领导人同时城市居民成立“公社”,试图通过在博洛尼亚建立“永恒的大学”,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公社”要求大学教师们不得到博洛尼亚之外进行教学,也不允许他们帮助学生到意大利其它地方求学,此举遭到师生的拒绝由于各政治派别都想利用大学的影响扩充势力,博洛尼亚城市政权最终向师生让步1230年,博洛尼亚政权承认外地学生享有博洛尼亚居民同等的权利;1250年颁布法规充分认可学生享有社会和政治地位,确认学生校长的司法权力。

到18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在意大利引起极大反响,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博洛尼亚大学趁此摆脱教皇国控制,许多外流的教授返校,大学重新充满活力和吸引力1870年意大利军队进入教皇辖地,意大利获得统一为满足国家的工业发展,大学开办一些学制为一年的实用工程学校,后又在博洛尼亚省、博洛尼亚市的企业、公司的资助下成立实用工程学院,完善工程教育作为法学院的补充,学校成立专门的学院讲授行政管理学、财政金融学、贸易条约史等课程;成立文学师范学校和科学示范学校;在医学和外科学学院之外,成立兽医学校  3.历史文化名城与今日的博洛尼亚大学  20世纪后,随着博洛尼亚市的声名鹊起,这座城市与大学的名字愈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2010年在上海举办的题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世博会上,作为意大利城市缩影的博洛尼亚市,代表一座大学城向人们展示了它与博洛尼亚大学的千年之约大学现有10万多名注册在校生,是意大利学生数最多的大学之一,也是博洛尼亚最大的文化产业来源其中正式注册的外国留学生大约有3600人,通过欧洲大学间的交流计划和海外大学的留学计划而来的学生每年约1500人学校教学设施非常先进,各学院都有自己的实验室和电化教室,天文学部还拥有自己的天文台。

大学图书馆系统庞大,总藏书量达100万册,并订有2500种报刊学校被称为“博物馆大学”,这缘于她著名的历史档案馆和博物馆今天的博洛尼亚依然是全世界留学生的圣地,在这看不到留学生被当地人排挤或驱赶的情形为了保留博洛尼亚大学作为“大学之祖”的优势,博洛尼亚正用行动实践“一切战略转型和日常运行都围绕着这座千年学府进行”的承诺[2],这是千年契约的新时代之续  三、博洛尼亚大学制度选择中的共生逻辑  城市与大学的发展史见证了博洛尼亚大学在城市战略转型中的制度选择,这种选择成就了一所大学从传统到现代的制度变迁下面将从办学理念、制度体系和教学科研三个维度描述博洛尼亚大学与城市遵循的共生逻辑  1.从满足职业期望到成为城市发展的助力  博洛尼亚大学办学理念的形成主要受城市政权“公社”和学生组织“社团”关系变迁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代表大学自身的学生、代表国家政权的皇帝和代表城市利益的教皇三方力量的博弈作为源于11世纪意大利北部的公证人学校,博洛尼亚大学主要培养米兰地区亟需的解决商贸冲突的仲裁律师,依照每个教师与其学生组成“社团”的模式建立起来由于博洛尼亚地处教皇和皇帝冲突中心的拉文纳省,1116~1120年以来,皇帝的权力在城市急遽减弱,城市地方政权“公社”得以发展。

12世纪以前博洛尼亚大学的师生几乎都站在保皇党的立场上,作为学生社团发展的大学,它和公社关系十分疏远12世纪末公社权威得到强化,两者关系开始变得紧密因为学校为城市带来声誉和财富,公社政权将博洛尼亚城训定为“教学之城”(原文Bononia docet,直译“博洛尼亚在教”),并两次强迫教师宣誓不去博洛尼亚之外教学但当时是学生交付给教师酬金,这限制了城市政权对大学的干预,再加上教皇出于控制大学发展的初衷也支持学生,于是学生们带走部分教师到其它地区组建新大学1228年波波洛(Popolo)掌权公社,承认外国学生享有博洛尼亚市民同样的待遇,他们的人身及财产均直接受公社保护;1230年前后,大学校长居中调解,学生同意宣誓不离开博洛尼亚大学和博洛尼亚市——两者间的冲突才渐趋于平缓从某种意义上说,博洛尼亚大学到1230年才算真正成立,享有源自皇帝、教皇、公社等方面的不同特许权[3]为了获得特许权,大学形成的办学理念是满足社会的需要进行教学——这客观上使它成为最早的单科性大学和职业教育的源头——成立之初取得的合法性地位是:满足当时社会的职业期望,使博洛尼亚的居民获得从事医生、律师、牧师等专业性工作[4]  今天,这一办学理念使大学成为城市发展的助力,表现为大学与城市的资源共享。

一方面,大学在经费上与城市共享在大学经费构成中,缘于博洛尼亚大学国立大学的性质,国家拨款占学校总财政收入的最主要部分;学杂费居第二,这是由于学生规模的庞大以及名扬海外的医学等专业本身较高的培养成本所致;而博洛尼亚市的投入占学校收入比重占第三位,主要因为博洛尼亚通过直接拨款和当地企业、市民以及相关政策的扶持而大学通过服务社会和校园内精心经营所获得的收入则表明,它不仅没有成为城市财政的负担,反而因为满足职业发展需求的办学理念,为博洛尼亚经济发展提供了助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学在博洛尼亚的确是一种文化产业,也无外乎博洛尼亚定位为文化城市,将文化作为城市的主要营生另一方面,大学在公共服务、城市居住等方面与博洛尼亚市共享今天大学的主要校部设在繁华的赞鲍尼大街,下属各学院分散在市内各处,使用面积约占博洛尼亚市面积的1/4城市提供很多奖学金给在校大学生;考虑到留学生需求,还设立“大学学习权利市政公司”专门负责学生宿舍和食堂而大学与城市建筑的共享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文化浸染:市区主要街道两旁长达35公里的拱形柱廊,源于中世纪博洛尼亚政府为便于在拱廊上加建住房以解决大批学子涌来造成的房荒;城内象征物——“双塔”的东北方分布着大学的主校区,除设有学校的教室、教研室之外,还是大学图书馆、历史档案馆及8个博物馆所在地;大学更早的校舍——大广场东南市博物馆旁边的大学堂,现已成为博洛尼亚的市立图书馆。

大学图书馆直属意大利政府文化资产和环境部,行政上与博洛尼亚大学没有直接联系;但在学术上,它不仅主要为博洛尼亚大学的师生提供服务,还义务为博洛尼亚省收藏各类书籍及期刊大学和城市已经完全融为一体,在清一色红砖房的古城中心地带,聚集着40万本地居民和10多万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学生,他们共享这座城市的城墙、教堂和各类资源,这样的历史已有10个世纪之久,还将继续延续下去  2.从独立自治的办学团体到提供公共服务的机构  独立自治是博洛尼亚大学制度体系的核心,它缘于城市的氛围和大学的组织特性在博洛尼亚,是学生组建了大学,教师被排除在外学生们不仅自己保证大学运行,还有权招聘教师,对教学的价值和合法性进行经常性监控当然,“严密监控并不妨碍尊严”,这既是13世纪城市公社对大学的惯例,也是城市行政官员的行事风格[5]从那时起,许多法学专家交替担任大学教师和城市最高行政长官,成为双重身份的受益者和维护者大学同乡会则直接掌管学校具体事务,它使大学本质上成为教师和学生互助互卫的组织13世纪的博洛尼亚大学体现着毋庸置疑的民主特点,君主政权尚无专门官员负责大学事务,只有教皇能够行使颁布章程和授予特权的重要作用;大学与市政当局没有任何联系,完全处于一种自主经营、自主管理的状况。

[6]但大学的这一制度体系随着外界环境发生变化而遭遇挑战,主要表现在特许权、管理权以及授课地点的变化上  博洛尼亚大学的特许权来自皇帝制定的居住宪法,它使大学学者避开城市对市民的某些束缚,使外国学生享有同等的市民待遇,消弭了社团与公社的许多矛盾冲突1230~1240年后,博洛尼亚公社采取与大学共处的政策[7]可以说,大学与城市政权之间最初的冲突既使大学与其诞生的世俗和城市环境隔断开来,将大学与教会和君主分离;又成为大学与城市相互需要的最直接表现,用特许权等方式寻求平衡而管理权的变化直接导致师生关系观念的改变14世纪开始,由于博洛尼亚依附于教皇国,大学被控制在教皇代表——红衣主教手中,大学管理机构被教区的主人司铎把持[8]这使得最初来自学生自愿募捐的教师收入,演变为学生固定缴纳的学费随着城市政权对大学的介入,学生不愿意支付学费给宣誓效忠于当地政权的教师,地方政权开始为学生垫付学费到14世纪中期,教师的薪俸正式由地方政府负责,学校管理体系随后发生变化13世纪的大学并无校舍,几乎也没有自己的收入,大学、微薄的财政由同乡会的财政员管理;课程开设在教师租来的厅堂里,辩论、考试和典礼在教堂和修道院进行。

13世纪最后20几年,在城市政权的默许下,城内逐渐形成不同的学科授课区;15世。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