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德育到立德树人:高校思政工作发展逻辑

上传人:I*** 文档编号:210642533 上传时间:2021-11-1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7.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德育到立德树人:高校思政工作发展逻辑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从德育到立德树人:高校思政工作发展逻辑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从德育到立德树人:高校思政工作发展逻辑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从德育到立德树人:高校思政工作发展逻辑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从德育到立德树人:高校思政工作发展逻辑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德育到立德树人:高校思政工作发展逻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德育到立德树人:高校思政工作发展逻辑(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从德育到立德树人高校思政工作发展逻辑 摘要:从德育到立德树人,高校思政工作的发展体现出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的有机统一。从德育到立德树人,受教育者在德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更加凸显,从“灌输”走向“互动”、从“经验”走向“科学”、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发展趋势更加明显,以人为本的思想更加突出。关键词:德育,立德树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发展逻辑“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随着我国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党和国家更加重视教育事业发展以及思想政治工作。2001年,教育部关于学习贯彻的通知提出,坚持把学校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2010年,国家中长

2、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明确教育应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018年,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从德育到立德树人,我国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愈发明确,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符合人才培养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历史逻辑:从知性德育向发展性德育演变德育范式演进的原点是知性德育

3、,“知识即美德”最初源于古希腊人在当时的社会生产条件下对知识的理性崇拜。它强调道德知识来源的书本化、课堂化,缺少现实生活的因素,最终造成的结果是道德仅进入了人的大脑,但缺乏对人更深层次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人的现代性的觉醒,人们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提出的“生活世界”理论要求人们在尊重“主体间性”的前提下回归生活世界,这为德育回归生活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在我国,陶行知、刘惊铎等学者在此基础上探索体验式德育,强调重视主体对生活的体验,在进行道德教育时,应当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注重主体的情感、认知和信念等主观因素,并将其统一到教育过程当中。体验式德育以其生活化、人本化的特

4、征代替了知性德育,从而实现了德育实践范式的第一次革命性演进。然而,体验式德育过分关注个体的体验而忽视了对理论知识的建构。因而,“知识”与“体验”两者的新建构成为德育实践范式的第二次革命性演进,演进的结果是发展性德育,这为我国德育改革开辟了新的道路。第一阶段为说教式德育(1949-1977年)。这一时期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继承和发扬了党在革命战争年代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强调政治学习、批评与自我批评等,主要通过上党课、听讲座、成立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等形式进行。该阶段高校思政工作方法较为单一,主要通过理论灌输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第二阶段为体验式德育(1978-2000年)。这

5、一时期,党的中心任务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高校思政工作方式和内容也随之发生变化。为积极应对形势发展需要,教育者开始改进德育方法,重视人的主体性地位,拓展教育方式,如团日活动、公益活动、社会调查、角色体验等,在增强教育吸引力的同时,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活动中受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道德情操等方面的教育。第三阶段为发展性德育(2001年至今)。进入21世纪以后,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显现出复杂多变的特点,迫切需要进行教育模式和方法的变革。这一时期的德育教学坚持以受教育者为主体,以促进主体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努力把德育教学过程建设成为主体个性形成、精神培养、德性塑造和人格提升的

6、发展过程。因此,该阶段的教育更加注重主体觉醒与主体发展,多了一些疏导、交流的色彩,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交流互动,引导学生主动表达内心想法,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进行自我教育。同时在理论的教学方式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创新,如生活化教学、发展性教学、研究型教学、网络化教学等。有部分高校还大胆借鉴其他学科领域及国外的先进教育方法,如角色换位法、道德评价法、心理咨询法等,极大地提高了德育效果。进路逻辑: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与个体性差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教育活动一样,有其自身的规律,思政工作方法的选择与应用要以对教育对象的认识、把握为依据,符合时代发展规律和教育内在规律。1.高校思政工作的发展动因宏观动因:时代

7、发展与社会进步。首先,高校思政工作必须服从于经济发展需要,符合社会主义建设对人才思想道德素质的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由注重国家和社会利益转向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内在一致,教育手段也从灌输式转向互动式。其次,高校思政工作必须符合时代发展需要。当下,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人类优秀文化相互交融,意识形态不断碰撞。这些客观因素促使高校思政工作在内容和方法上进行变革。最后,高校思政工作的发展必须符合社会进步需要。网络和信息革命的出现,拓宽了思政工作阵地,但网络本身所带来的信息混乱、缺乏理性、话语霸权等问题,也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更加艰巨。高校必须积极探索理

8、想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和形式,使之更富有趣味性、知识性和实践性。微观动因:教育对象个体性差异。在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呈现复杂多样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一是趋于务实,具有较强的功利性;二是注重自我,评价事物、判断利害、决定取舍都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三是取向迷茫,理想价值与现实矛盾的落差让不少大学生徘徊不定。此外,高校学生大多来自不同的地区,区域间经济、文化、观念差异较大。教育对象区域构成的复杂性和个体观念的差异性要求高校思政工作者不断改革创新,努力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和方法。2.高校思政工作的发展趋势立德树人鲜明地指出了受教育者在德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克服了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中忽视

9、道德情感机制的不足,真正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深刻彰显了当代高校德育功能转换、目标转换、思维范式转换的发展趋势。从“灌输”走向“互动”。在传统的高校德育中,灌输型的教育方式占据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容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德育的效果。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学生的主体意识、平等意识、民主意识得到增强,他们希望自己的主体性地位得到应有的尊重。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和学生自身发展需要,高校开始进行思政教育改革,在教育过程中更加注重师生交流与互动,从尊重学生、热爱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出发,向学生提出道德要求,使道

10、德要求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从“经验”走向“科学”。传统的高校德育方法体系大多建立在教师直接的感性认知和经验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对学生思想行为规律和教育规律的科学认知和把握基础上,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随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注重研究大学生思想行为发展规律、道德意识养成规律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创造出新的更加科学的教育方法。从“封闭”走向“开放”。传统高校德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排斥与外部信息的横向交流,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科借鉴性不强。借鉴其他学科研究成果本应是高校德育改革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由于教育者思维的局限性和观念的保守性

11、,加之与德育相关的学科发展滞后,使得高校德育发展处于“无力借鉴”和“无处借鉴”的局面。二是没有及时吸收国外有效的德育方法。信息网络化和经济全球化使得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更加紧密的有机整体,传统的封闭式教育格局被打破,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育过程、教育资源及教育内容等变得开放,促使高校德育吸收世界先进文化精髓,走国际化、社会化发展道路。当前,高校正努力实现德育从封闭向开放的转变,既借鉴相关学科成果,又吸收国外成功经验,开展交流与合作,不断创新高校德育体制和思政工作方法。现实逻辑:新时代思政工作的根本是立德树人立德树人在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体现了高校育人的本质要求。立德树人不仅要把握规律

12、性,还要寻求有效的操作路径,全面促进学生成长发展,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基本理念。思想政治教育是塑造人的教育,要以人为对象,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把学生的成长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从最基本的人生问题出发,着眼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和道德境界。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发挥引导人、栽培人的有效功能,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一方面,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作为思政工作的根本原则,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教育者要放下“身段”,以平等的姿态对待学生,以民主协商

13、、讨论交流的方式解决问题,引导大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另一方面,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目标,始终把尊重人的个性、发展人的利益、实现人的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目标,以学生为出发点,探索创新教育方法和教育机制,把人文关怀贯穿思政工作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回归生活立德树人的逻辑起点。系统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富含时代精神的生活德育机制,是高校立德树人的现实责任。其一,要让德育理论回归生活世界,摈弃传统的二元论思维方式,把生活看成德育理论的生成素材,夯实价值理论的根本基础。形而上的理论世界只有贯通形而下的生活世界,才能充满现实的生命活力。其二,要探索实施生活化德育,高度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在生

14、活中寻找和发展德育资源,以现实生活为基础,从心理发展、生活方式、价值选择等方面,对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给予具体的指导。强化实践立德树人的实施路径。生活的本质是实践,高校思政工作必须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把实践教学作为立德树人的有效路径。为了充分发挥好实践教学的功能,要从理念确立、效果追求、内容结构、方案设计和考核机制等方面,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的层次性、整体性和有效性。首先,在课程定位上,要根据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发展的要求,努力把教学过程建设成大学生主体个性形成、主体精神培养、主体德性塑造、主体人格提升的发展过程。其次,在原则设定上,要遵循个性化原则和可操作原则,一方面要

15、兼顾每个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个性特点,指导、鼓励他们制定富有个性化的生活修养和成才发展方案;另一方面要通过实践教学巩固和深化课堂教学效果,赋予实践教学应有的延伸性和可持续性,发挥其连接课堂教学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桥梁作用。最后,在内容结构方面,应当重点关注课内实践、课外实践和实践考核三个环节,并设计相应的内容。网络阵地立德树人的空间拓展。如何利用网络优势提高高校立德树人的实效性,是当前做好高校思政工作必须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积极介入网络空间,深入研究网络时代的德育特点,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努力建设高校立德树人的全新环境,引导大学生在自身与网络的良性互动中健康发展,使网络

16、真正成为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有效平台。具体来说,其一,要分析网络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所具有的新特点、带来的新问题,探索利用网络优势开展教育的有效对策,促进单一的课堂教学向多维的网络互动发展,实现“课堂教学生活指导网络互动”的有效对接。其二,要建设网络德育工程,充分利用网络新技术,通过开设微博、课程网站和红色网站以及公众号等形式,搭建网络德育平台,拓展德育空间。参考文献:1陈怡,秦霞.“知性”与“体验”:两种历时性德育范式的共时性界说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6).2韩震.劳动教育在构建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性全局性地位J.中国高等教育,2018(24).3方晓珍.高校“立德树人”的理论指导与实践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6).4陈勇,陈蕾,陈旻.立德树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