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容》思维教学案例

上传人:1810****630 文档编号:210609554 上传时间:2021-11-1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9.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宽容》思维教学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宽容》思维教学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宽容》思维教学案例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宽容》思维教学案例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宽容》思维教学案例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宽容》思维教学案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宽容》思维教学案例(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宽容思维教学案例 一、课堂实录(讲读课) 教师:我们上一节课了解了课文的相关知识,通读了课文,大家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产生了很多想法。这节课我们就课文的思想内容来共同探讨,欢迎大家提出自己的见解。 学生:老师,这篇序言读起来,怎么跟其它序言不一样呢? 教师:你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上节课我们谈这个问题时,你忙着写笔记,没听到,是吧?(学生笑)刘阳,你来给说说。 学生:序言跟一般序言不同,很像一个寓言故事,而叙述的笔法既像散文诗,又像哲理性散文。文章的写法是多样性的,我觉得这篇序言是采用形象化语言来说理,含蓄,耐人寻味。有渗透着主观情思的意象,有能引人身临其境的

2、意境,有鲜明生动的语言,也有启人睿智的哲理。深刻的思想与尽可能完美的形式结合,使得这篇序言成为人类文化中的瑰宝。 (提问的学生表示同意) 学生:老师,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课文里的先驱者? 教师:你们对这个先驱者有什么看法? 学生:他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因为最后他被守旧老人和山民用乱石砸死了。 学生:那什么是悲剧呢? 学生:就是人死了。(学生笑)反正是结局不好。 教师: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悲剧是人的伟大的痛苦,或者是伟大人物的灭亡。鲁迅认为,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恩格斯认为悲剧冲突的本质是历史必然的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而形成的。悲剧的美学本性,在于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实践主体

3、,暂时被否定,而最终被肯定。序言中的先驱者是一个英雄般的人物,他具有所有英雄人物所具有的坚定不移的信念、坚忍不拔的意志和从容赴死的气概。在那个封闭的山谷社会里,他面对的是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双重惩罚,他靠着百折不挠的毅力,躲过了大自然的劫难活着回来了,但面对守旧老人的律法,他死在了山民的乱石下,他是一个悲剧性的英雄人物。 学生:那么,先驱者为什么注定是悲剧人物? 教师:坚持真理,捍卫真理,为真理而生,为真理而死,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样的思想先驱者的命运不外乎三种:一种思想是与时代潮流同步,因而最功利,也最稳当,尽管名声大噪,转眼之间就有可能化作明日黄花;一种思想是超前半步,属于不乏新鲜,也不

4、乏风险,然而,当旧思想的卫道士们正要抡起大棒剿灭它时,它却已被社会前进的脚步裁判为真理;一种思想是领先百家,超越时代,注定要被视为异端邪说,大逆不道,常常要等上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才为后来者逐渐认识、接纳。你们能举出一些例证吗? 学生:布鲁诺。当时的人不承认他的学说,尤其是教会的人对他深恶痛绝,所以把他烧死了,但事实已经证明他的学说是正确的。 学生:马寅初因为他的新人口论,也受到了批判,他的遭遇也可以作为序言中的一个例证。五十年代初,人们正为人口高速增长而大唱赞歌时,马寅初却以他超前的眼光指出:人口多,就是我们的致命伤。但是新人口论生不逢时,在极左思潮的狂热中,在陈伯达、康生一伙的煽动下,全党

5、全民共批之!注定了马寅初及他的新人口论的悲剧性结局。 教师:非常好。看来你知道许多事情。古今中外的历史上有许多这样的事实,大家课下还可以查找一些这方面的事例。我们还应该再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况? 学生:环境造成的。 教师:为什么? 学生:那是无知山谷,周围有永恒的山脉,溪谷是深邃破败,山脉是昔日的荒山,这样恶劣的环境能有什么好事?(大家笑了) 教师:你能结合课文的描述来分析,我真的很佩服你。哦,语文课代表,你来补充一下吧, 学生:课文描写的无知山谷是有深刻含义的,自然环境的恶劣造成了封闭落后,也造就了山民们的愚昧无知,于是他们妄自尊大,故步自封,不思进取,闭关锁国,夜郎自大。可怕的

6、是他们十分满足于这种落后的生活状态,更可怕的是他们迷信于控制他们思想乃至于一切的守旧老人。越闭塞就越是落后,越落后就越是闭塞,他们已经陷入了这个怪圈。余秋雨在他的一篇散文中说过这样一句话:闭塞是诸恶之源,因为闭塞增添了生命与生命之间的盲目的对抗性和互伤性我觉得正是这种闭塞的环境才造成了这样的悲剧。(学生鼓掌) 学生:老师,那是不是希望今后不管何时何地都不要再发生这样的悲剧? 学生:不对,我在网上查到这篇文章的有关资料,它概括的是:提倡思想自由,提倡宽容,反对迫害先驱者,反对以愚昧无知、顽固凶残的态度扼杀真理。宽容的政策才能使真理得到发展,人类追求真理的力量是不可阻挡的,真理的先驱者是可敬的。我

7、同意这种说法。 学生:老师,你的看法呢? 教师:我也同意。可以简括为:提倡理性,宽容异见。 学生:那对错误的也宽容吗? 教师:你是不是认为宽容要有分寸,对正确的我们应该宽容,对错误的我们不能宽容? 学生:对呀,错误的我们也宽容,那不乱了吗? 教师:先不要给自己设下思维陷阱:一切都可以用正确和错误来划分。如果那样的话,正确的不需要宽容,赞成就行了;错误又不能宽容,宽容岂不是没有了对象?那宽容也没有了存在的意义。我们要注意的是:因为认识事物的局限性,因为判断标准的主观性,你不能够凭自己的标准去判定某一见解是正确的,某一个观点是错误的。如果你认识不到这一点,难免就会陷入到无知山谷中去,成为无知山谷中

8、的一员!大家可以听一听胡适在写给陈独秀的一封信中说的一段话:因为争自由的惟一原理是异乎我者未必即非,而同乎我者未必即是。今日众人之所是未必即是,而众人之所非者未必真非。争自由的惟一理由换句话说,就是期望大家能容忍异己的意见与信仰,我认为胡适的话是正确的。课文中的无知山谷,有一个判断事物的标准,那就是古老的律法。他们凭着这个标准去公审,去杀人,他们不知道自己杀死的是生活的创新者,生命的拯救者,没有良心上的不安,他们还认为自己在做着维护千年律法的伟大事业。这是很可悲的。房龙谈到的宽容没有附加条件,尤其不可以凭正确与否去判断。你认为呢? 学生:宽容异见,尤其是宽容你认为不正确的意见,宽容你不理解的人

9、,我觉得应该是这样吧。 学生:对呀,网上不是有这样一句名言吗?我可能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对异见者是否宽容,这是专制和文明的分水岭、试金石。让异见共存,在争论中辨伪,学会宽容,善待异己,在人生乃至人类进化途中才不至于走向极端与歧途。我们学了近代史知道,民国初年,北大在蔡元培先生的倡导下,实行兼容包并的制校方略,才有了历史上最为生气勃勃的发展;我们中国今天的社会比中国历史上任何时候更具包容性,小如言论与学术自由,大如国与国之间的关系,都提倡求同存异,提倡多元,才形成了今日之生机勃勃、繁荣昌盛的局面。 教师:你说的真好! 学生:老师,在生活中你能宽容别人对你的伤害吗? 教师:你

10、这个问题提的真具体,(大家笑了)我对这个问题是什么态度呢?现在我发给你们一篇文章,选自2003年第5期散文选刊,题目是把伤害留给自己,大家在课下好好读一读,我的回答就在里面。 二、案例自评 在语文教学的活动中,师生围绕着一个话题,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就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所描写的场面那样,这也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境界。本着这一点,在学习序言的时候,我就采取了谈话式教学方式,设计了通读质疑、查找资料、探讨谈话三个学习步骤,把这篇课文由课内自读课转为讲读课。第一课时安排通读质疑,查找相关资料安排在课下,第二课时师生共同探讨阐述课文的思想内容,从课堂情况看,完成了教学目

11、标,达到了预期目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根据课文的特点,安排相应的学习方式。房龙的宽容序言,语言形象,文旨含蓄,所以要仔细阅读、深入思考、先处理一些学生提出的肤浅的或与文旨关系不大的问题,集中有关课文主旨的问题展开谈话讨论。大部分学生参与积极,热情很高;但是也有少部分学生看热闹,如何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仍然是我今后应该抓紧探讨琢磨的问题。 三、问案置疑 1、课堂上的谈话问答式是否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热情?是否需要学习方式的灵活多样性?教师虽然是在和学生平等地交流探讨,但有的地方还是教师自己讲的过多了,代替了学生的思考分析。 2、教师阐述的内容是否理论性太强了?尤其面对的是高一的学生,

12、这样的阐述学生能得到多少?教师在教学中更应该深入探讨如何深入浅出。 3、课堂只是采取一问一答的谈话方式,是否单调了一些?能否采取多媒体技术?使课堂形式多样化,才会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四、同行评议 1、课堂教学思路清晰,教师引导学生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思路去分析课文思想内容,具体体现为:先分析先驱者这个悲剧性的人物,讨论清楚了这个问题,然后分析环境,这是造成悲剧的外部因素,再分析的本意。 2、课文学习重点确定为理解的本意(课文的主旨),难点确定为正确理解房龙提出的宽容的含义。这样的确定与突破比较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效果是比较好的。 3、课堂上的学习形式是否单

13、调了?几个学生似乎游离于课堂氛围之外,要更多的注重学习形式的真正的实际效果。 五、专家评价 朱汉春老师的这一节课教学目标具体,教学思路清晰,学生学的积极主动,参与的热情很高,学生的提问与分析有一定的深度,可以看出学生的实际能力确实得到了提高,应该说教师在这一节课的策划上下了很大的功夫,而且自己对课文的一些问题思考的也是比较深入的。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师都能这样,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查找一些与学习有关的资料,然后自己深入去思考分析,那么,他们的语文水平和能力就会得到切实的提高。 当然,这一堂课是否可以让学生把他们查到的资料事先交给老师,印出来,发给学生?大家看了或许都能得到提高,资源共享嘛;一味谈话,形式是否单调了一些?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学生的积极性是否会更高些? 第 8 页 共 8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