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论大学非正式学习空间的创设_1

ji****8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8.99KB
约5页
文档ID:210270887
论大学非正式学习空间的创设_1_第1页
1/5

论大学非正式学习空间的创设 摘要:非正式学习空间是指学校除正式教学空间之外用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组织学习行为的空间环境作为正式学习空间的有力补充,非正式学习空间可以提供个性化学习场域,促进协作交流,并有效利用闲置空间为此,大学应当重视非正式学习空间的开发创设,在遵循成本原则、便利原则和舒适原则的基础上,依据其位置分布、服务人群及使用功能合理构建非正式学习空间关键词:非正式学习空间,正式学习空间,学习环境,空间生产大学校园作为学生学习的空间载体,是学生发生学习行为的主要场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以学生为中心教育范式的变革,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环境已成为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方面虽然每个大学校园空间的构建都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彰显着地理环境和人文底蕴融合接洽的独有气息,但校园空间的构成也非一成不变的,法国社会学家列斐伏尔“空间生产”概念的提出引申出了空间的扩张、伸缩和开拓[1]与非正式学习理念相伴而生的非正式学习空间正是源于空间生产的思想而形成的,它是对校园学习空间的生产和升华,是对正式学习空间的延伸和补充从大学未来发展的角度来看,提升教育质量和效益离不开空间的设计和创设,而非正式学习空间的创设为当下大学教学改革和校园建设提供了一种新的空间视角和分析维度。

一、大学创设非正式学习空间的依据与意义学习空间通常包括学校的整个学习环境,它是教育体系中的物质实体,由校园的整体环境、单个建筑以及其他促进学习的各种场所构成,可划分为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2]其中,校园实体学习空间又可细分为正式学习空间和非正式学习空间正式学习空间是指发生在指定室内,按照特定的时间表,在计划的时间范围内进行教与学的活动的学习环境,主要包括教室、礼堂、实验室等学习区域;非正式学习空间是指学校除正式教学空间之外用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组织学习行为的空间环境;虚拟学习空间则主要涵盖学习管理系统、社交网站或环境等[3]相对于正式学习空间的序列性、制度性和计划性,这里所定义的非正式学习空间是指这样一种学习场所:学生学习以自我设置为前提,可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以及学习伴侣,学习既可遵循计划也可临时起意;是一种侧重于学生自主化需求,凸显人本性、功能复合性、辅助性、可达性和吸引性五种基本特性的学习空间场域无论是从空间社会学的角度出发,还是从建筑一心理学的路径探寻,抑或依托教育学的视角,都可以为大学非正式学习空间的创设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传统观念认为,空间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

但是,现代观念却认为,空间是不固定、非一成不变的,可根据人的意愿和需要自我生产和扩展从这个意义上讲,空间不仅仅是物理上的概念,还具有社会学的意蕴列斐伏尔在其《空间生产》一书中界定了六十多种空间并传递了一种思想:空间不仅能够被扩张还会自我生产,这一论点被广为关注和讨论[4]着眼于大学校园,大学从最初选址,设计、施工,直到各功能建筑群的完成和确立意味着大学校舍的初次设定,校园建造过程初始也交织着相应的教育教学理念、财政投入基准、文化习俗和地理风情等多种要素一旦校园整体规划完工,正式学习空间也随之以物质性、制度性和主观性的特征确定下来,为学生的学习行为提供了固定的场所正式学习空间是对学习空间的原始建设,具有相对稳定性,个人不能随意改变然而,校园空间的配置不可能一次性完结,总是需要再次调整和完善在空间社会学视域下,教育活动或者学习活动本身又直接创造和生成新的空间,即根据学习意愿和需要不断进行空间的自我生产和扩展非正式学习空间就是源于空间的自我生产和延续思想创设的,作为自主构建的辅助学习区域,非正式学习空间从使用者的身体敏感度出发,在拓展学习区域的同时调整和变换正式学习空间的要素,改善正式学习空间刻板化和制度化的管理方式,强化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从使用时间到适用人群再到使用规则上皆可适应使用者的自主化需求,为学习主体提供展示、反思、发展自身的舞台。

就二者的关系而言,非正式学习空间是对传统学习空间的解体和融合,正式与非正式学习空间之间也没有绝对的区分界线,在一定条件下甚至可相互转化、相辅相成这种融合可以拉伸学习范围,生产更多支持性的学习空间需要强调的是,学校建筑与我们所说的学习空间实际上是不同的概念学校建筑是为达成教育目的而设立的教育活动场所,因此,学校建筑常被称为“凝固的音符”学习空间则是被主体感知的,建立在建筑物质性之上的主观环境[5]也就是说,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建筑实体要想真正为学习者服务,就需要关注主体差异和主体的感知与中小学生的学习行为不同,受教于高等教育阶段的大学生,专业目标与学习任务各异,自主和创新意识更强,可支配的个人学习时间较为充足,学习自由度随之提升所以,对于大学生而言,传统的课堂教学不再是学习的全部重心,自由支配学习更能激发其深入学习的兴趣,团队合作和交流被提上日程,学习行为也更加无处不在,学校里的任何角落都可能是学生学习的空间大学生的这些学习特征需要相应的学习空间作为支撑,学习行为习惯的变革也会触发学习空间的生产和变革,即对校园学习空间的设计提出新的要求非正式学习空间的提出适应了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它能够创建学习者所需要的学习环境,尊重学习者的学习意愿,弥补正式学习空间的有限性,营造学习氛围,引发更多的学习行为。

建构主义理论的传播转变了现代教学范式,教育者逐渐认识到了主动学习、发现学习和协作学习的重要性新型教育理念的变革也带来了教学建筑类型和功能模式的转变,知识不仅依靠教师在特定的场合传授,自由学习和发现学习也成为了获得知识的有效方法非正式学习空间的构建是对当前新型教学范式和学习模式的对焦调试,它为学习者提供感官刺激,有利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意图,鼓励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流,促进知识的迁移和应用,既是学习者学习的物质基础,又成为了生成学习经验的源泉再者,非正式学习理论和泛在学习理论的盛行是非正式学习空间创设的重要支撑学者们通常引用帕累托的二八原则来描述非正式学习的价值,即人一生仅有20%的知识来源于课堂教学或工作中,约占80%的知识来源于自学和与其他人的交流因此,大学建筑不应仅作为传统教学的单一空间载体,也应为师生提供课下交流和学习的平台,通过创设开放性的非正式学习空间以最大限度地支持学生的学习和创新诚如泛在学习所倡导的理念,非正式学习空间既是学习场所的保障,还是学习时间的延伸,可以容纳短时学习,易于学习者将零碎的时间拼凑起来,与模块化学习形成无缝对接,从而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非正式学习空间是正式学习空间的延伸,但绝非可有可无的存在,除了补充学习空间、拓展学习范围外,还发挥着许多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非正式学习空间可以提供个性化学习场域无论是正式学习空间还是非正式学习空间,学校空间本身只是一种手段,一种生产方式,其最终的目的是通过不断的调整和重组来适应教育的变革和教育者的需求过分强调校园空间的功能区分与相互隔离会限制使用主体的个性化选择和多元需求,过于强调学习空间使用规则与整齐划一则会使得学习主体寻求兼具舒适和包容的自主学习环境,由此与正式学习空间相对应的非正式学习空间就应运而生了无论人们察觉与否,任何空间的变革都会对身处其中的人们造成重要的影响,不同的环境空间会从心理到生理给人以不同的感受,也会对学习活动产生不同的作用非正式学习空间受企业文化中消费者服务思想的启发,注意观察和了解学习使用者的需求,可以满足学习主体的空间倾向性和生活偏好,给予他们抉择、判断和身体安置的自由甚至非正式学习空间的创设还会改变以往的学习空间轨迹,改变固有空间的形态和使用方法,形成一种如威利斯所言的“反文化现象”[6],鼓舞和激励人们的学习行为,从学习场所的转变中引发学习状态的更新,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这就是非正式学习空间给学生带来的空间参与性、选择性和成就感,它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差异化关照,使学习边界趋于模糊化。

[7]2.非正式学习空间可以促进协作交流教育活动的本质就是一种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碰撞,这种交互活动的有效开展,需要在一定的场域中通过激发彼此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动态生成大学生是即将进入社会的准社会成员,沟通和交流能力是他们必备的素养之一,这就要求有特定的场域来支撑个体与个体、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对话、合作与分享然而,现实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形,当师生在课堂上正在对某个问题讨论得热火朝天、意犹未尽时,下课铃声响了,需要上课的其他师生会陆续进入教室,正在进行的讨论因找不到合适的地方继续而被迫中断,刚刚被激起的学习热情和思想火花瞬间被浇灭又或者,学生需要进行小组学习或团队合作,却找不到设备齐全的适合交流的场所,这样互助学习就无法进行,团队合作能力也得不到提升在以关系和交流为着眼点的现代教学理念的冲击下,非正式学习空间的创设就是要为学习群体提供交互活动的工具和场所,营造民主的师生关系和宽松的伙伴关系,它让听讲、发现、探究与协作并存,让身体所在之地即刻能够成为学习之地,并成为思想交流碰撞的聚集地3.非正式学习空间可以有效利用闲置校园空间校园空间的生产是渐进的过程,甚至是反复的过程,非正式学习空间作为学习主体个性化需求的产物,体现着身体的叛逆与人际关系的角逐和较量,是学校空间的二次生产或再生产。

[8]随着时间的迁移、现代技术的更新以及教学情景的转换,物品和空间也要随之发生多次变动,在满足主体需求的前提下填补空缺,有效利用闲置空间,提高空间使用率毋庸置疑,在许多闲置场所摆放一些桌椅就可以吸引学生就坐学习,达到桃李不言的功效;调试可移换空间或者添置必要的学习用品就可以创设出多种功能的非正式学习空间,在有限的学校空间中减少交通面积,丰富空间层次,为学生提供多样的空间尺度和自由开放的学习场所当然,非正式学习空间是具有复合功能的学习场所,涵盖了渗透文化气息、延长学习时间等诸多功用,是学校物质生产变革中较为活跃的区域 -全文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