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普通高校与高中人才培养模式衔接问题实证研究_1

I***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3.77KB
约9页
文档ID:210133065
普通高校与高中人才培养模式衔接问题实证研究_1_第1页
1/9

普通高校与高中人才培养模式衔接问题实证研究 表4 大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单位:%)大学生一本二本三本自主学习能力差79.967.381.093.2学习主动性不强81.372.177.495.5没养成良好学习习惯61.244.258.383.0学习时间管理能力不强56.143.353.673.9少质疑、自主探究精神55.455.853.655.7其他2.91.04.83.4(3)考核方式存在不同程度的断裂据调研得知,高校平时成绩在期末考核中占30%及以上的达58.6%,而高中不占比例却达50.0%,形成明显反差,说明高校与高中考核方式存在明显差异而且,大学平时留的作业都有一定难度,需要手脑并用,自己搜集资料,并形成观点,要具备基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即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高中期末考试主要是书面考试,需要的是应试技能和应试的惯性思维差异背后的实质是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巨大变化,即由线性思维转向非线性思维、被动学习转向自主学习,且这种转向过程也是学生自主发展能力提升的过程4.学生管理方式有些断裂当前,高中实施的是集中封闭式管理,学生在校由班主任全权负责,在家基本由父母包管,衣食无忧,这样的环境使渴望自主、追求个性的高中生失去了培养自我约束力和独立生活能力的最佳时机,表5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层次差异。

表5 高中生在生活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单位:%)高中生一类二类三类独立生活能力差56.262.554.052.1实际办事能力差40.731.344.046.8自我约束能力弱60.358.357.066.0合作意识差47.950.042.052.1抗挫折能力弱59.762.550.078.7其他3.11.062.1据调研得知,民主与集中管理相结合是当前高校基本的管理方式,其中以民主管理为主、集中管理为辅的方式占主流这种方式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自我约束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但从表6可知,这两种能力及相关能力普遍较低,给民主管理带来极大挑战同时,存在明显的层次差异,尤其在二本和三本学校更为明显且据访谈得知,层次差异是相对的,一本生源素质较高,实施民主管理难度不大;三本针对学生约束力较弱的情况实施集中与民主管理并用的方式,衔接难度也不大;衔接问题在二本学校较明显,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实施民主管理效果不佳,在某种程度上存在“放羊”的现象,在管理方式上存在明显的断裂,而二本学校是构成高校的主体,故此问题不容忽视表6 大学生在生活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单位:%)高校一本二本三本独立生活能力差64.756.763.175.0实际办事能力差54.055.854.851.1自我约束能力弱81.778.875.090.9合作意识差56.853.753.662.5抗挫折能力弱61.557.864.362.5其他7.64.87.111.4三、对策由于高校与高中人才培养衔接不良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学生自主发展能力较弱所致,故培养学生自主发展能力是解决人才培养衔接问题的根本性举措。

1.加强课程衔接,夯实学生自主发展所需的知识基础高中:着重强化新课程的有效落实,尤其是选修课程课程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能力养成的重要载体,尤其是在高考制度改革不断为新课程松绑的背景下,高中应抓住契机有效落实新课程1)有效落实“三维目标”应深刻认识到,“三维目标”的落实过程实质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目标实施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主要方法是合作式、探究式等教学法2)全面落实选修课程①实施校长责任制,是选修课程得以全面落实的内在动力内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所以抓选修课程的落实应从校长抓起,激起学校内部的选课动力是根本②加大督导和问责力度,是选修课程得以全面落实的重要保障内因虽起决定作用,但也需要外力的推动,所以,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加大督导力度,建立严格的问责制度,这是保证落实的根本③调整选修课程的宽度与长度基于高三面临升学的紧张状态,应对选修课程做相应调整在保证原有选修课程开设的前提下,适当增加1~2门校本选修课程,从高一下学期开设,到高二下学期结束这段时间相对轻松,学生能静下心来选修一些自己喜欢的课程,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选择能力的养成创造条件高三应少开课程,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留出更多的空间。

高校:加强课程管理,完善课程结构1)细化课程目标,加强规范管理当前应着重解决课程的基本目标问题高中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不仅适合高中,也应适合高校,因其价值取向都是相通的,但需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扩展、提升,尤其在高中没有全面落实“三维目标”的前提下显得更加重要这不仅是课程衔接的重要基础,也是人才培养目标衔接的重要体现2)开设系统的方法论课程,完善课程结构方法论课程是形成自主学习、创新能力所必备的知识基础,正如西方近代哲学创始人笛卡尔所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5]为此,方法论课程应成为课程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信息时代为学生提供系统的方法论知识显得更为重要可分两个层次,一是总的方法论课程,如《唯物辩证法》、《思维科学》等;二是具体的学科方法论,如数学、物理、哲学等有自己的研究、教学方法如果掌握了科学的方法,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智慧,还可以指导其去寻求所需要的知识,甚至创造新的知识[6],从而找到提升自主发展能力的金钥匙2.加强教学方式衔接,提高学生以自主学的自主发展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生成需要教与学方式的革新,摒弃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代之以关注学习主体的启发式教学;同时摒弃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代之以探究式、讨论式、合作式的学习方式。

这样,在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激发其好奇心,培养其学习兴趣,逐步形成独立思考、自主选择、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习惯,进而形成以自主学的自主发展能力高中:转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基本的自主学习能力这里包括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教的方式的转变最终通过学的方式体现出来 (1)有效实施新的教学方法一是明确讨论式、参与式及探究式等教学方法的基本内涵及彼此间的内在联系;二是知晓据不同教学内容、情境应采取的教学方法及其基本理据;三是深入挖掘教材与教学方法的内在关联性,使教学方法的使用能够得心应手同时,要革新讲授法,使之与新的教法有效整合2)注重学法指导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与策略,同时引导其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并形成相应的能力,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7]3)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最有效的路径除了与教师教学方式密切相关外,学校的学风、校风、课程设置、公共学习资源、家庭环境等对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高校:革新教学方法,培养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1)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注重学法指导为了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应对现行的教学方式进行革新摒弃单一的灌输式教学,代之以启发式教学,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

同时,将课内外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处理信息、做出判断等自主学习能力的各种活动统一于整体的教学活动中,使学生掌握学习策略与方法,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2)成立课外兴趣小组,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小组活动要以研讨、探究等方式展开,要有计划性、系统性、针对性和趣味性同时,要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做保障3.加强管理方式衔接,提高学生以管理为基础的自主发展能力高中:弱化集中式管理,为学生提供一些自主管理的空间心理学表明,高中生正处于心理上的“断乳期”,随着自我意识的日益成熟及独立思考和处理事务能力的发展,在观念和行动上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同时,又处于理性的混沌期,易冲动,有时做事不计后果为此,高中应实施以集中管理为主、民主管理为辅的方式,且随着年级的升高,民主管理的程度应随之增强,实行动态化管理着重解决两个问题:(1)学习管理可采取高一牵着走、高二陪着走、高三试着放手走的策略与其相适应,高一实施集中管理,全权负责,规范学习行为,同时有意渗透自主管理思想,使学生适应高中学习生活;高二实施以集中为主、民主为辅的管理方式,适当放权,给学生留出一些自主支配的时间,引导其掌握自主管理的方法;高三,实施集中、民主相结合的管理方式,进一步放权,给学生至少1/4的自主支配时间,培养其基本的自主学习与管理能力。

2)班级活动管理班级活动是培养学生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径,所以,应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其参与班级活动管理,并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步培养其自主设计和开展班级活动的能力同时,活动以小组轮流负责的方式进行,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高校:实施分段式动态化管理,逐步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1)第一阶段(大一),实施集中为主、民主为辅的管理方式大一是学生从高中到大学角色转换的关键期,也是大学新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定型的关键期,为此,要以制度化管理为主,对其行为习惯进行约束和规范,为完成大学繁重的学习任务打好基础同时,鼓励学生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提高自主管理意识2)第二阶段(大二—大四),随着大学生适应性的增强,适度调整管理方式,实施民主管理为主、集中管理为辅的方式,且随着年级的升高做相应调整,到大四基本上实施学生自主管理,实现“管是为了不管”的目的应注意两点:一是在管理过程中,注意人性化、个性化、制度化和学生自主管理的有机结合,并逐步向自主管理过渡同时,以学生社团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自我约束力二是根据学校层次不同,所采取的管理方式和调整程度应有所不同一本到大二后,可实施文化导引式的民主管理;二本应实施民主与集中管理并重的方式,根据不同群体可各有侧重;三本应实施民主式的集中管理,制度化程度相对较高,但要向自主管理过渡,使学生逐步养成自主管理的习惯。

4.创新人才培养合作方式,提升学生以创新为基础的自主发展能力大学是社会的道德高地和思想高峰因此,高等教育对基础教育的影响和引领作用应该是全面的,具有广泛的辐射效应”[8]所以,应充分发挥大学在合作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近几年,我国高中与高校联合培养人才的探索不断涌现,营造了高校与高中积极合作的氛围基于J省现状,可着力解决以下三个问题1)开设衔接课程明确定位是前提基于高中现实,着重培养高中没有培养或挖掘到位、大学阶段又特别需要的能力,重在系统了解高校教育教学基本特点和要求,重在掌握学习方法,使高中生具备大学教育所必备的基础学力基于此,可开设两种类型的课程:①过渡型选修课这是面向高中所有学生开设的一种选修课程,可在高二开设这是一种兼具大学与高中特点的新型课程,需大学与高中教师合作研发教材,可由大学与高中教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这既有助于拓展学生视野,又有助于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这比较符合中国现有国情和校情②大学先修课程这是面向学有余力的学生开设大学一年级相关课程,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探索精神近些年,我国不少高中与高校合作尝试开设大学先修课程,J省个别高中与高校也做了这方面的尝试,目前都在探索中,尚无成型经验。

针对当前先修课开设现状,应着重解决以下问题:一是需政府的积极推动、政策引导与支持二是根据学校教学设备、师资、学生发展水平和需求适度开设,求精不求多同时要运用研讨式、探究式等方法开展教学活动,侧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