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信息载体影响文本阅读的实证研究-基于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的比较_1

I***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2KB
约8页
文档ID:209793755
信息载体影响文本阅读的实证研究-基于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的比较_1_第1页
1/8

信息载体影响文本阅读的实证研究基于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的比较 摘要:本研究采用行为实验和眼动追踪记录的方法,考察了不同信息载体对文本阅读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数字化阅读与传统纸质阅读的文本理解效果无显著差异;不同信息载体间加工的差异会受到文本类型的影响:与电子阅读器和纸质媒介相比,在平板电脑上阅读说明文的注视时间显著长;与笔记本电脑和纸质媒介相比,在电子阅读器上阅读小说的注视时间显著长总的来说,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会受到设备类型和文本类型的共同影响,但两者在阅读效果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数字阅读可以在教育领域进行推广关键词:信息载体,文本阅读,眼动,文本类型前言阅读,指的是人类借助一定载体接受并加工载体所提供的文字和图像等信息的过程[1]信息载体包括阅读符号以及呈现或传输符号的物质材料和设备[2]阅读符号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变迁,阅读物质材料和设备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笔记本电脑、电子阅读器、平板电脑等新一代信息载体相继登场,动摇了传统纸质载体“一统天下”的地位根据呈现、传输符号的物质材料和设备的特征,可以将阅读分为数字阅读和传统阅读数字阅读是指读者通过计算机、及电子阅读器等媒介对数字化的图书、期刊、报纸及互联网上的知识和信息进行的阅读[3],具有阅读文本多样性、阅读过程互动性和阅读环境开放性等特点。

传统阅读是对绘画、书写、印刷等方式呈现的静态文本的阅读,其载体是各种印刷材料[4]具有物化的形态,读者可以通过触觉感知书本的厚薄轻重,从而产生一种主控感[5][6]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阅读逐渐兴起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3年,中国成年国民的纸质图书阅读率为57.8%[7],比2012年增长了2.9%,但纸质图书阅读时长略有减少,成年国民人均每天读书时长为13.43分钟,比2012年减少了14.52%;数字化阅读的接触率呈逐年递增趋势,在2013年达到50.1%,较2012年上升近10%同时,成年国民人均每天阅读时长为21.70分钟,比2012年增长了23.87%[7]可见,数字阅读已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阅读者.跻身为重要的阅读方式数字阅读在国外教育领域随处可见2010年kindle电子阅读器在美国棕櫚港公共图书馆开始投入使用[8];以数字格式递交作业成为学生的习惯做法;数字考试已普及[9]……有人预言在不久的将来,学生将通过计算机软件学习阅读,计算机会收集学习过程的相关数据,推送详细解释和概念的网站链接[10]虽然数字阅读在我国教育领域并未广泛普及,但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在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就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强调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11]信息技术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促使课堂教学变革.越来越多的学校为学生配备电子书包等数字化产品,学生人手一机的时代已为期不远相关研究现状纸质阅读与数字阅读的并存与碰撞带来了新的问题:究竟哪种形式的阅读更有利于阅读活动的进行并能取得更好的阅读效果?尤其对于学生群体,数字化信息载体能否促进其高效阅读,数字化信息载体与传统纸质文本对读者认知加工的影响有何异同,这已成为出版界过去10年关注的热点之一一种观点认为数字阅读会导致“浅阅读”,数字阅读的跳跃性、复杂性不利于大脑就专业问题深入思考,从而导致阅读流于肤浅[12]传统阅读的拥护者也指出,数字阅读有减缓阅读速度、降低对文本内容把握的准确性、无法达到与纸质相同的阅读体验等问题[13][14]这些疑问引发了人们对数字阅读的深入探究对儿童早期读写能力的研究发现,电子阅读能有效改善儿童的词义理解能力、语音意识和书面文字概念的发展[15][16][17]比较研究也发现,尽管使用数字媒介花费了更多的阅读时间.但数字阅读的儿童在词汇阅读和书面文字概念上取得了更大的进步[18]。

在新闻阅读上,数字阅读的中学生(平均年龄16.5岁)表现出更加出色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大学生(平均年龄26.4岁)则在印刷媒介环境下表现出更好的批判性思维[19]由此可见,阅读媒介对不同年龄个体的影响并不相同此外,研究还发现,老年人在平板电脑上表现出更短的注视时长以及更低的θ波电压密度,表明老年人更适宜使用平板电脑[20]对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的研究也发现,屏幕大且具备高对比度的数字设备能为该类患者提供更高清晰度的视觉效果,帮助他们提高阅读速度[21]国内研究者采用眼动追踪技术考察被试的注视次数和阅读时长等指标,同样发现数字阅读不会导致浅阅读[22]综合来看,以往研究得出了一些一致的结论,但多数研究只集中考察一种设备对阅读的影响,以此来代表数字阅读不够全面[23]再者,以往研究大多关注载体类型、读者年龄对阅读的影响,而忽略了其他可能会与载体类型共同作用从而影响阅读的因素,这也将影响到研究结论的有效性基于前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将综合考察信息载体类型和文本类型对阅读过程及阅读效果的影响眼动能够反应阅读活动中即时认知加工的过程,通过对眼动的实时测量,可以获得读者在自然阅读条件下的信息加工状况,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揭示阅读过程的内部认知机制[24]。

本研究将综合采用眼动追踪技术和行为实验对传统纸质阅读和数字化阅读进行对比分析,为高效阅读以及数字出版产业在教育等领域的发展提供实证依据实验1.实验方法(1)实验目的探讨使用不同设备阅读不同类型文本对阅读过程及效果的影响2)被试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三十四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我国共有网民6.32亿人其中,20-29岁年龄段网民的比例为30.7%[25],在网民中占比最大而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我国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者中,18-29岁人群占45.1%[26]由此可知,青年群体是数字阅读的主要人群因此,本实验选取20名在校大学生,其中女性12名,男性8名,平均年龄为20.850.81岁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母语均为汉语被试的大学语文成绩均处于中等水平3)实验材料实验材料共12篇文章,说明文(平均字数为1197.759.57个)、小说(平均字数为1252.7533.13个)和新闻(平均字数为1220.506.76个)各4篇文章均来源于互联网每篇文章对应4道判断题,题目以陈述句形式呈现,可能是对文章某部分内容的正确叙述,也可能替换文章中的某个信息在正式实验前,30名不参加正式实验的被试(其大学语文成绩均处于中等水平)对文章难度和题目难度进行了“5点评定”,“5”表示被试认为文章或题目非常难,“4”表示较难,“3”表示中等,“2”表示较容易,“1”表示非常容易。

评定结果为同种文本的文章难度和题目难度差异均不显著,ps>.05;不同种文本的文章难度和题目难度差异均显著,ps<.05文章和题目的难度等级顺序均为:新闻>说明文>小说笔记本电脑上的阅读材料运用PowerPoint软件以JPG格式的图片显示;平板电脑上的阅读材料用TXT阅读器软件呈现;电子阅读器上的阅读材料以其默认的文件格式呈现;纸质阅读材料打印在A4白纸上四种设备上文本的字体、字号完全相同实验中被试在笔记本电脑上通过点击鼠标进入下一页阅读.在平板电脑和电子阅读器上通过点击屏幕进入下一页,而纸质文本则手动翻页4)实验仪器四种数字阅读设备分别为一台笔记本电脑(laptop,Dell Inspiron 5520)、一台平板电脑(tablet,iPad 2)、一个电子阅读器(e-reader,Kindle Whitepaper 2)和A4白纸采用SMliViewHED型眼动追踪仪记录被试阅读时的眼动状况,采样率为200Hz,精度为0.5-1,追踪分辨率(瞳孔/CR)为0.1被试阅读时双目并用,但只有左眼被记录5)实验设计该实验采用43两因素完全随机实验设计:①载体因素4个水平: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笔记本电脑和纸质;②文本因素3个水平:说明文、小说和新闻。

因变量为被试对文章的记忆成绩及眼动数据,包括注视时长和注视次数6)实验程序被试端坐在眼动校准纸前方约60cm处,尽量保持头部固定,校准被试左眼在阅读屏幕上的位置被试休息后重复校准程序正式实验前,被试阅读指导语,并在纸质页面和电子阅读器上阅读同一篇散文,以帮助他们熟悉实验程序,之后开始正式实验,要求被试按平时习惯浏览实验材料,每名被试在每种设备上阅读3篇不同类型(说明文、新闻和小说)的文章,共有四种设备,每名被试共阅读12篇文章使用阅读设备的顺序以及文本类型的顺序通过拉丁方技术实现伪随机,即设备类型以及文本类型的先后顺序均得到平衡被试阅读完每篇文章后,完成4道与文章内容有关的判断题,口述答案,主试记录被试的回答当被试完成一种设备上的三篇文本后进行短暂休息,此时更换阅读设备每名被试完成实验需要60分钟2.结果与分析(1)行为实验结果对四种信息载体与三种类型文本判断正确率的描述统计结果见表1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载体类型主效应不显著,F(3,57)=0.47,p>.05,不同载体的答题正确率没有显著差异;文本类型主效应显著,F(2,38)=3.40,p<.05,LSD多重比较表明,说明文正确率显著高于新闻,MD说明文-新闻=6.25,p <.05,其余文本阅读正确率差异不显著,ps>.05。

载体类型与文本类型交互作用不显著.F(6,114)=1.16,p>.052)眼动实验结果对不同载体和文本类型注视时长的描述统计结果见表2方差分析表明:载体类型主效应不显著,F(3,57)=2.22,p>.05,不同载体的注视时长没有显著差异;文本类型主效应显著,F(2,38)=5.49,p<.01,LSD多重比较表明,小说的注视时长明显短于说明文和新闻,MD说明文-小说=11.20,p<.05;MD新闻-小说=12.99,p<.01载体类型和文本类型交互作用显著,F (6,114)=3.27,p<.01简单效应分析表明,在平板电脑上阅读说明文的注视时长显著长于在电子阅读器(MD平板-电子阅读器=26.72,p<.05)和纸质(MD平板-纸质=20.46,p<.05)文本上的阅读时长,即在平板电脑上阅读说明文的速度显著慢;在电子阅读器上阅读小说的注视时长显著长于在笔记本电脑(MD电子阅读器-笔记本=18.70,p<.01)和纸质文本(MD电子阅读器-纸质=12.92,p<.05)上的阅读时长,即在电子阅读器上阅读小说的速度显著慢在阅读新闻时,四种电子设备的阅读速度并不存在显著差异,ps > .05。

对注视次数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载体类型主效应不显著,F(3,57)=0.83,p>.05,不同载体的注视次数没有显著差异;文本类型主效应显著,F (2,38)=3.55,p<.05, LSD多重比较表明,新闻的注视次数显著多于说明文,MD新闻-说明文=30.08,p <.05;载体类型和文本类型的交互作用显著.F(6,114)=3.15,p<.01简单效应分析表明,在电子阅读器上阅读小说的注视次数显著多于在平板电脑(MD电子阅读器-平板=67.15,p<.01)和纸质文本(MD电子阅读器-纸质=44.10,p<.01)上的注视次数讨论1.数字阅读与传统阅读在阅读效果上无显著差异答题的正确率反映被试对文章的理解及记忆效果对不同载体类型答题正确率的统计结果表明,纸质阅读与数字阅读的正确率差异不显著,说明使用不同的载体进行阅读并不影响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因此,不能根据阅读载体来衡量是浅阅读还是深阅读,而应根据阅读内容和阅读。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