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学科建设中的知识溢出:效应分析与政策建议_1

上传人:I*** 文档编号:209783547 上传时间:2021-11-1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60.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流学科建设中的知识溢出:效应分析与政策建议_1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一流学科建设中的知识溢出:效应分析与政策建议_1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一流学科建设中的知识溢出:效应分析与政策建议_1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一流学科建设中的知识溢出:效应分析与政策建议_1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一流学科建设中的知识溢出:效应分析与政策建议_1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流学科建设中的知识溢出:效应分析与政策建议_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流学科建设中的知识溢出:效应分析与政策建议_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一流学科建设中的知识溢出效应分析与政策建议 摘要:一流学科知识溢出效应即一流学科在与非一流学科及其他组织交往过程中知识自然输出与外露所产生的影响,主要可归纳为带动效应、过滤效应与极化效应。知识溢出不仅会带来正效应,还可能引发一系列负效应。为降低知识溢出负效应、促进正效应的实现,应明确“社会服务”评价指标,关注隐性知识溢出;借助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形成知识溢出助推系统;扩大知识溢出对象范围,重视双向依赖关系。关键词:一流学科,知识溢出效应,资源配置,社会服务一、引言学科是大学开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活动的重要载体,一流学科的发展影响大学的综合竞争力。一流学科建设中,知识扮演着极为重

2、要的角色:海因茨黑克豪森基于经验与事实视角,强调学科是一种系统化的知识体系1;伯顿R克拉克指出学科本质上是对已有知识范畴的管理和组织状态,通过知识领域实现专业化。2大学可被理解为以知识为核心的关系场域3,建设一流学科必须关注知识的生成、溢出等。本文试图探讨一流学科知识溢出的必要性,分析一流学科建设中的知识溢出效应,以降低知识溢出负效应、促进正效应的实现,推动一流学科与非一流学科及其他组织协同发展。传统经济学理论体系中,知识往往被视作经济发展的外生变量。新增长理论受肯尼斯约瑟夫阿罗“干中学”的启发4,强调知识是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源,且部门知识属于公共物品,任何部门均可“免费”获得其他部门溢出

3、的知识(见图1)。5随着知识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凸显,知识溢出受到愈来愈多的关注。20世纪60年代,麦克杜格尔提出知识溢出概念6,此后陆续有学者尝试对其做出界定,如亚当B贾菲等将知识溢出定义为模仿者通过与知识创新者间的信息交换而获得知识收益。7研究者已开展了大量知识溢出研究。本文采用谢富纪等的定义,即一个部门在对外交往过程中,其知识会自然输出与外露。8知识溢出方式主要可归纳为人才流动、研发合作、商品贸易、创业交流等,每种形式的知识溢出主体不同,如研发合作方式的知识溢出主体主要指高校研发机构、企业研发部门等;创业交流方式知识溢出主要针对企业等组织。9知识溢出有不同类型,如“分裂式”溢出(re

4、nt spillovers)与“纯知识”溢出(pure knowledge spillovers)等。10知识溢出被广泛用于经济、教育等领域11,在高等教育领域的运用缘于产学合作研究。尚未有研究将知识溢出与一流学科建设联系起来,多以大学作为知识溢出分析单位,忽视了学科在知识累积与溢出中的自主性。本文认为,一流学科建设的知识溢出即一流学科在与非一流学科及其他组织交往过程中知识的自然输出与外露,具体知识溢出方式有学生就业、合作研究等。以下从一流学科建设的内涵、资源配置、主体需求视角分析一流学科知识溢出的价值。二、知识溢出之于一流学科建设:新的时代命题(一)社会服务影射知识溢出。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

5、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提出“双一流”建设总体目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其重要组成部分。12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学科建设既要明确学术方向,也要回应社会需求,且以一流学科为引领,辐射带动学科整体水平的提升,最终形成重点明确、层次清晰、结构协调、互为支撑的学科体系。13无论是带动学科整体水平提升,还是满足社会需求,实质均与知识溢出密不可分。一流学科知识溢出不仅可能带动非一流学科发展,亦对其他组织产生重要影响。(二)资源日益集聚要求知识溢出。某学科成为一流学科之后,政府、高校等将资源高度聚集于该学科,无论学科发展是内向式或外向式,一流学科均可借助知识溢出平衡各方利益:如

6、果该学科发展模式为内向式,即从学校内部获得资源,那么它与学校内部其他学科间存在竞争关系,一流学科可通过知识溢出等方式平衡校内各学科利益;如果该学科发展模式为外向式,即从学校外部获得资源,如政府部门、企业等,它同样可通过知识溢出方式给予回馈。因此,一流学科建设中的资源集聚要求一流学科的知识溢出到非一流学科及其他组织,知识溢出可被视作一种资源配置策略。一流学科分布高度集中使知识更集聚,知识溢出平衡各方利益显得愈发必要。当前339个一流学科分布于42个城市,北京和上海拥有的一流学科数量最多,分别为153个和57个,东西分布严重不均衡14,这将影响知识的分布。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等发布的201

7、8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Global Innovation Index 2018)依据国际专利申请、科学出版物等衡量全球创新集群的状况,数据显示,北京与上海分别位列全球区域创新集群排行榜的第5位与第12位,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在这方面的表现差异显著(见表1)。15当前我国知识区域分布不均衡问题突出。在知识地图中,中心与边缘的对比是重要的方面16,这要求一流学科通过知识溢出等方式缓解知识分布过于集中的现状。(三)一流学科建设主体迫切需要知识溢出。一流学科建设存在多个主体,包括高校、政府、企业等。知识溢出不仅符合高校自身的需求,也是政府、企业等其他组织需要的。一方面,高校一流学科看似缺乏知识溢出的动力

8、,但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动态调整机制,动态调整与学科评估有紧密的联系,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第四轮学科评估指标体系中,“社会服务与学科声誉”被明确列为一级指标17,一流学科需要通过知识溢出满足社会需求、提升学科声誉,巩固学科排名,降低动态调整中的风险。换言之,动态调整机制与学科评估指标对推动一流学科知识溢出起重要作用。同时,高校的非一流学科在与一流学科交往过程中,接收一流学科输出的知识,在此基础上筛选、修正与重组,为其在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发展创造可能。另一方面,政府、企业等其他组织也可借助知识溢出完善自身知识系统、促进知识的整合与转化,实现组织自我发展。因此,一流学科建设各主体均对知识溢出

9、有着迫切的需求。三、一流学科知识溢出效应知识溢出效应指知识拥有者在与其他行为主体交往过程中知识自然输出与外露而产生的影响。18一流学科知识溢出效应即一流学科在与非一流学科及其他组织交往过程中知识自然输出与外露所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三方面,包括知识本身的溢出效应、知识创造的新市场的溢出效应与知识创造的新利益的溢出效应19,本文主要聚焦于知识本身的溢出效应。一流学科知识溢出过程中产生不同的溢出效应,主要可归纳为带动效应、过滤效应与极化效应三类。其中,带动效应与过滤效应主要针对的是作为整体的溢出对象,极化效应对应的是内部分化的溢出对象,前者的带动效应更强调溢出主体的主动性,其中过滤效应倾向于溢出对

10、象的主动性(见表2)。(一)一流学科知识溢出的带动效应。一流学科与非一流学科及其他组织的交往中,知识通过人员交往等方式自然输出与外露,或影响非一流学科及其他组织的知识生产、应用与改造,或推动组织间的知识共享、转化与整合,或促进组织中的人员发展,这些影响可称为一流学科知识溢出的带动效应。首先,一流学科知识溢出对非一流学科及其他组织的知识生产、应用、改造等环节产生重要影响。通常情况下,一流学科在如何生产知识、如何将知识应用于具体情境、如何改造已有知识以适应不同需要等方面具有成熟的经验。在知识溢出过程中,非一流学科及其他组织需要通过模仿、探究等方式逐渐消化知识、改造知识,使溢出的知识真正内化为组织发

11、展的动力。其次,一流学科知识溢出对推动溢出对象中多个组织间的知识共享、转化与整合起重要作用。一般来说,一流学科在知识的共享、转化与整合等方面具有较为丰富的经验,知识溢出提升了溢出对象中多个组织间知识的耦合度,组织内部短期被制约或长期闲置的知识得以激活或改造,从而推动各组织持续发展。最后,一流学科知识溢出能促进非一流学科及其他组织的人员进步。由于一流学科通常在师资实力方面具有相对优势,在与非一流学科及其他组织的人员交流、培训过程中知识自然输出与外露,由此带动非一流学科及其他组织的人员不断进步。由于接收一流学科溢出的知识,一段时间内非一流学科及其他组织付出较少的成本、获得较多的收益。若这种不平衡现

12、象持续存在,一流学科或将更倾向于不与非一流学科及其他组织交往。一流学科知识溢出产生的收益与学科评估密切相关,当前学科评估虽然将社会服务纳入,但极少关注隐性知识溢出,如面对面人员交流过程中知识的自然输出等,降低了一流学科对外交往的动力、减少了知识溢出的可能性。(二)一流学科知识溢出的过滤效应。一流学科知识溢出的过滤效应即非一流学科及其他组织会依据匹配度等因素,对一流学科溢出的知识进行过滤,或淘汰含有偏见、无法适用的知识,或改造溢出知识。所谓过滤,实质上是将溢出知识应用于具体情境,而非盲目迷信溢出知识并将之教条化。20“学科制度的优点是能建立完整而融贯的理论传统和严格的方法论训练,但同时也使学术体

13、制成为偏见的生产地,以服务自己的利益(self-serving)为尚,建立虚假的权威之虞”。21社会机构等在给予一流学科建设广泛支持的同时,也影响着研究架构的调适。因此,一流学科建设应谨防一流学科过度膨胀,避免社会机构等过度介入,非一流学科及其他组织应对一流学科溢出的知识予以甄别,防止偏见、误读等因素渗入,过滤不适用、不匹配的知识。换言之,非一流学科及其他组织具有自反性,“自反”是不存在任何社会参与者控制的。22由于不同领域知识性质差异较大、溢出对象在知识掌握能力方面有所不同,非一流学科及其他组织在知识获取过程中可能出现人为错误,或是含有偏见、误读等因素的知识被引入,或是不适切、不匹配的知识被

14、引入,对溢出对象来说是不可忽视的潜在风险。这不仅无助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而且可能对组织知识结构等产生影响,甚至可能进一步影响后续知识生产、吸收、改造等环节。(三)一流学科知识溢出的极化效应。随着知识生产周期缩短与更新速度加快,学科间的竞争愈发激烈,一流学科更倾向于跟资源丰富、能满足自身需求的非一流学科及其他组织进行深度交往,或是利用溢出对象中资源劣势方的内部竞争获得相对利益,以更好应对竞争与挑战。这使得知识溢出较为频繁发生于一流学科与资源丰富的溢出对象之间,溢出对象内部资源获取能力的差距被进一步拉大、资源“贫富差距”愈来愈大,从而形成较为封闭的循环。此影响可称为一流学科知识溢出的极化效应(见图2

15、)。在学科竞争、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的背景下,传统公共产品的知识正发生转向,知识的公共物品特性并非绝对23,知识溢出并不必然是无条件的。一方面,一流学科更倾向于选择与资源丰富的溢出对象交往,通过加强与资源优势方的联系,构建以自我为中心的资源集中的生态网络。另一方面,一流学科也可通过对溢出对象的资源劣势方设置严苛的“门槛”、利用其内部竞争获取相对利益,非一流学科及其他组织中的资源劣势方即便通过竞争获得与一流学科合作的机会、接收一定数量的溢出知识,但相较于资源优势方付出更多的成本。注:图中圆圈代表各类组织,圆圈大小表示组织拥有资源的多少,从下到上各圆圈代表知识溢出的不同阶段;“资源优势方”指溢出对象的

16、资源优势方,“资源劣势方”指溢出对象的资源劣势方;实线代表知识溢出频率较高,虚线代表知识溢出频率较低。一流学科知识溢出的极化效应不仅与知识溢出主体的交往选择有关,更与知识溢出对象自身的资源实力直接相关。对于非一流学科及其他组织中的资源优势方而言,它们凭借自身资源优势拥有更多机会与一流学科交往,有可能接收更多的溢出知识,一流学科溢出的知识又能转换为溢出对象中资源优势方的竞争优势。然而,非一流学科及其他组织中的资源劣势方在最初阶段便处于相对落后状态,它们与一流学科接触的机会较少,即便能通过竞争获得与一流学科交往的机会、接收到一定的溢出知识,它们很可能付出相对较大的代价,使得其竞争力被进一步削弱,从而陷入不能自拔的封闭循环。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