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OCs热潮中的冷思考_1

上传人:I*** 文档编号:209782435 上传时间:2021-11-1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MOOCs热潮中的冷思考_1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MOOCs热潮中的冷思考_1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MOOCs热潮中的冷思考_1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MOOCs热潮中的冷思考_1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MOOCs热潮中的冷思考_1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MOOCs热潮中的冷思考_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MOOCs热潮中的冷思考_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MOOCs热潮中的冷思考 大学内部创新发展的力量包括校长、教授、学生。他们对现行大学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的种种弊端有着深切的感受和强烈的变革需求,同时对信息技术带来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有着特殊的敏感和预见。如200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院长查里斯韦斯特宣布启动与微软研究院合作的“网络课件开放工程”(Open Courseware,简称OCW),计划把从本科到研究生各层次的课程资源(教学大纲、课程讲义、阅读书目、作业、教学法等)分批放在国际互联网上,以统一风格的界面呈现,提供搜索和反馈的功能,供全球各地的学习者免费使用,揭开了世界一流大学开放知识-课程行动的序幕。这一具有远见

2、的战略举措立即得到哈佛、斯坦福、耶鲁等著名校长的响应,由此催生了“哈佛耶鲁公开课”、“TED”短视频高质量演讲等互联网上精彩纷呈的免费优秀网络课程新景观。2012年,MOOCs海啸般席卷全球,同样得益于哈佛、MIT、斯坦福等名校长的战略引领。2014年4月,耶鲁大学原校长莱文,在退休之后竟然出任诞生仅两年、却发展极其迅速的网络课程平台Coursera的首席执行官,引发了各界人士高度关注。莱文担任了20年耶鲁大学校长,早在2000年就与斯坦福、牛津大学合作,启动了在线教育试验,2007年又推出了耶鲁公开课,使来自200多个国家的数百万学员免费享受到耶鲁45门优质课程,莱文还鼎力支持将耶鲁丰富的博

3、物馆与图书馆馆藏通过数字化手段免费向全世界开放的宏伟工程,但他深感到在现行大学体制内做这些事的艰难。如今莱文加盟Coursera,从大学体制内的探索转向体制外的尝试,对MOOCs追求的方向、发展的定位,对开放课程潮流的性质和文化精神,都将产生战略性影响,尤其对大学校园内外的协同创新、资源整合起到实质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这可能是新一代的全球化大学必须具备的创造性文化基因!但是,在大学内部反对MOOCs的声音也为数不少,有的还非常激烈。如美国圣何塞州立大学的校方计划通过网络在线课程招收更多的学生,以降低办学成本,然而这一计划却遭到了该校哲学系教师的强烈反对,他们集体抵制使用哈佛大学桑德尔教授的网络

4、课程正义论,在致桑德尔教授的公开信中他们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认为精英大学的网络课程被广泛采用,会损害教育的质量、不利于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发展、给公立高等教育体系带来极大的破坏,还将会拉大精英大学与普通院校之间的差距6。这给倡导正义的桑德尔教授出了一道难题,全世界都关注着他是如何面对这一尖锐、公开的时代挑战。对此公开信,桑德尔教授的回答体现了哈佛哲学家的睿智和包容:“信中所阐述的关于在线课程的种种担忧值得edX乃至整个高等教育界深入探讨。我希望看到的是教育资源的自由共享,各高校的老师和学生能根据他们自己的需要,有选择地学习在线课程。”这种平静且含蓄的回应,既表达了自己的价值诉求,又没有卷入具体的矛盾

5、冲突,成为他在公开课程中“正义论”观点的一个现实脚注。这可以成为MOOCs潮流中一个典型的“公案”,展现了网络公开课的另一种挑战和魅力:在世界公开课的舞台上,人文学科的教师要比科学技术的教师面对更严峻、复杂的人格审视与灵魂拷问。这种强烈、公开抵制的声音虽然为数甚少,但采取消极观望态度的教师却极其普遍。教师反对或不支持的原因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不愿意(甚至害怕)在教学上多花时间和精力(原因是多方面的);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不熟悉,或不认同信息技术对教学变革的积极作用,强调负面作用或自身学科特点而加以拒斥;安于现状,在教学上不思进取,惧怕优质网络课程会冲击自己的既得利益。这些问题不仅与大学现体制

6、、政策导向尤其是教学-课程-教师评价体系密切相关,而且与整个社会风气、价值导向密切相关。不过,随着社会信息化和教育信息化不断向纵深发展,这些问题会逐步得到解决。当前在我国高校,激烈反对MOOCs的教师、领导并不多,大多数是采取观望态度,情绪消极者还比较普遍,这显然与不同高校的政策导向尤其是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大学的各种评价体系有直接关系。也与MOOCs在我国发展的阶段、水平是基本一致的。推动MOOCs潮流深入发展的动力,显然离不开技术创新的力量。网络课程是在互联网新时空中发展出来的教学新形式,其生命力显然要受到互联网技术的影响和制约。近十年来互联网的结构、功能、服务水平等都有了极大的提高,运

7、行成本则不断降低,特别是云计算、无线网、智能化等新技术在互联网中的应用,使网络的人性化、可视化、移动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这对网络课程质量的提升,带来了强劲的推动力。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不仅导致教学手段、方法的变革,而且引发教育环境、教育资源、教育评价、师生关系、教学方式、课程模式乃至教育思想观念等的全方位变革。MOOCs的涌现,正是这种全方位教育变革的显著标志。对此,Coursera的创始人之一 Andrew Ng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去年一年Coursera收集到的数据,比前五千年教育史上采集到的总和还要多!”这是一位正在开创着世界范围网络课程新时空的教育大数据专家、人工智能专家所独

8、有的感受,因为只有他才有可能接收到、强烈地感受到这样的信息。对这一观点,传统教育学或教育史的教授可能不赞成、甚至反对。因此,我们需要从教育技术学研究者的学术背景做些解释和补充。不可否认,在人类教育思想史上存在和保留下来的信息和资源是巨大的,甚至是无法估量的。问题在于,这些信息显然难以被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完全采集和利用。因为这些信息存在的形式只有三种:一是个体的经验(借助语言文字才能表达出来的信息),二是各种书籍和文字材料(包括近百年来发展出非数字化录音、录像资料),三是用各种物质实体表现、保存下来的信息、文物等。这三种载体所承载、保留的信息,都会随着时间的流失而不断损耗,甚至丧失。如今在Co

9、ursera课程网络平台上产生和保存的信息,不仅是海量的,而且全部是数字化,甚至是数据化的,不仅可以方便地获取、永久地保留,而且可以不断选择和创造各种自动化、智能化的挖掘、加工、处理方法。其中最大量的信息,是无数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信息。包括师生互动交流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在过去几乎是被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所忽视、不予关注和采集的信息。对这些信息的挖掘和智能化加工处理,是“因材施教”教育古老理想得以实现的前提。也是信息时代个性化、推送式课程服务、教学服务的基础。我们在“二维时空”中生活的传统教育工作者、教育研究者,显然难以理解和感受到这些信息技术开创的“三维时空”中未来教育的新舞台、新景观。由

10、此引发了Andrew Ng这位人工智能专家的职业敏感、职业兴奋和职业使命,他由此看到了教育人工智能发展的广阔新天地、新舞台。并预言“由此将带来的教育变革是难以想象的”。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技术的发展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作用从来都是“双刃剑”,这一规律在信息时代同样不会改变。MOOCs是信息技术的产物,开创了信息时代学习的新时空、课程的新天地,由此推动了大学优质课程资源的普及,但同时也加剧了“数字鸿沟”,制造了各种“信息孤岛”,加剧了名牌大学和一般大学的两极分化,在培养和造就新一代网络学习者的同时,也伴生出大量可怕的网络沉迷者对这些教育信息化的负面影响,当然不能简单归罪于信息化本身,而必须

11、客观公正地揭示其背后的深层根源,并寻找破解之道。MOOCs诞生以来,之所以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形成席卷全球的“海啸”之气势这背后一个重要的推手是资本的力量。对此笔者是外行,似乎没有资格说三道四。但资本进入教育领域。就不仅要遵循投资的规律,而且要遵循教育的规律,成为一种学科的交叉和经验的交集。对此。笔者作为一名负责任的教育工作者,在虚心学习的同时,不能不理直气壮且谨慎小心地从教育的视角,发表一些未必成熟的见解。资本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双刃剑”的作用,要比技术更突出。难怪有人将其称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在资本市场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地区,有一整套非常完备的风险投资体系,专门支持各领域的创业者和

12、各种创新项目,被誉为“天使投资”。这种投资具有很强的抗风险能力,包括投资前的风险评估、投资过程中的资金监管和对资金使用方多层面的支持、指导和近乎全方位的服务,以及后续资金的再投入。由于高等教育领域的创新相对比较复杂,周期比较长,而且具有很大比重的公益性,因此投资的回报率很难把握,投资风险较大,这显然只有实力雄厚并具有战略眼光和社会责任的投资决策者才可能大胆出手。美国三大MOOCs平台,都获得过此类风险投资支持而快速发展起来的。美国硅谷地区之所以被称为创业者的天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正在于有一批这种高水平的天使投资人。然而在不成熟的资本市场,情况就大相径庭了。当今国内外资本市场极其巨大,又极其复

13、杂。资本一旦投入,对资金使用者的影响甚至控制也就开始了,并立即显现出“天使”与“魔鬼”的巨大反差。开发高水平的网络课程显然不能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但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近两年国内MOOCs不断升温,有利可图是原因之一。对于不成熟资本市场中投资者的贪婪,网络课程主持人和所在高校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切不可书生气十足。更不可鬼使神差地掉人“陷阱”、跌入“深渊”。不过目前这样的担心可能还为时过早,只是需提前防范。在网络课程的资金投入上,国内外存在着极大的体制差异。美国的名牌大学多数是私立大学,他们对网络课程的投入。一方面比较谨慎,另一方面主要依靠学校强大的基金会和社会上的风险投资。而我国基本都是公立大

14、学,我国近十年来对网络课程的投入,尤其是网络精品课程和资源共享课程的投入,大部分来自国家和地方政府所设立的项目。从实际效果来看,这种投资体制、管理评估体系和游戏规则都亟待完善,否则不仅难出真正的精品。而且更难以共建共享。甚至会助长教育腐败、学术腐败、体制腐败。这实际上是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资本的贪婪和人性的弱点。对此,我们在建设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MOOCs过程中,必须有清醒的反思和充分的认识。体制的瓶颈和价值导向的混乱,是当今我国高校创新发展中的难题,MOOCs作为大学课程教学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生长点,也自然难逃此劫,由此势必造成我国高校网络课程(包括MOOCs)发展中的各种误导、误区和偏颇,

15、这也是当前反对MOOCs声音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我们也切不可因噎废食,正确的态度应该是积极借鉴、吸取世界成熟资本市场的“天使”经验,为中国特色MOOCs的健康发展创造不断优化的资本支撑环境。MOOC源自西方大学与西方社会的文化土壤,当它被广泛接受和采纳,发展成为世界范围的一种大学课程改革潮流MOOCs时,就吸纳了世界各国大学的文化元素,在多种利益的驱动和多元文化的博弈中。不断发生着内容和形式的变化。面对MOOCs这一时代挑战,中国大学既不应盲目跟风,也不可无动于衷,应采取理智而清醒的主动应对态度,不仅要探索中国特色之路,而且要有反过来影响世界大学课程建设发展潮流的志气、自信、底气。近15年来

16、,中国在大学课程教学改革和高等教育信息化方面,已经进行了大量实践和理论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有极其深刻的教训。对此,我们既不应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也不可盲目乐观。MOOCs作为一种世界范围大学课程改革潮流的涌现,应该看作是高等教育信息化在大学课程教学这一细胞层面的质变,其影响将是全方位的。中国大学的决策、领导者,学科带头人和各门精品课程的主讲教师团队,必须静下心来,认真学习、研究、反思、借鉴,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获得发言权,才有资格对MOOCs说三道四。中国大学也才能真正获得对世界大学现实变革的深刻理解、未来走向的科学预测,由此获得全球化、信息化内在结合的战略眼光和立足于大学人才培养细胞层面变革发展的创新思维,中国才有可能影响包括MOOCs在内的各种大学改革时代潮流。这对于中国的大学走向21世纪世界舞台,不仅是极其重要的,而且是不可缺失的。参考文献:1Auletta K(2012). GET RICH U.EB/OL. .ht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