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跨学科研究学科文化的阻力分析 摘要:跨学科研究是当代社会问题日益复杂化催生的产物,对于解决疑难问题、创新科学知识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以单一学科建制为主的学科文化,由于学科语言的独特性、学科价值观的差异以及学科研究方法的差异,削弱了高校教师参与跨学科研究的积极性究其原因,高校教师对跨学科研究的必要性缺乏认识、传统的院系制、过于明晰的学科边界以及单一的评价方式等方面,通过厘清不同学科文化之间的关系、创设交流平台、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科文化融合观以及促进评价方式多样化来减少跨学科文化中的学科文化阻力关键词:高校教师,跨学科研究,学科文化,阻力[基金项目]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教育学重点研究基地课题“我国研究型大学交叉学科机构成员的组织认同研究”(项目编号:JXYSSS026)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科文化对于高校教师的影响更为深远学科文化的概念中包括学科语言、学科价值观、学科研究方式、学科评价方式等基本要素高校教师在获得这一身份之前,已接受了很多年有关某一学科的语言、思维方式、研究范式等内容的训练,对于特定的学科文化有较深的认同感目前在高校流行的以单一学科建制为主的学科文化的形成,使高校教师对其他学科文化产生不同程度的排斥感,从而导致学科文化限制了高校教师跨学科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可行性。
一、学科文化对高校教师参与跨学科研究的阻力表现跨学科意味着“两门或者两门以上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从思想的简单交流到较大领域内教育与研究的概念、方法、程序、认识论、术语、数据以及组织之间的相互联系”[1]因而,跨学科研究是一种集合多种学科的研究,目前以单一学科建制为基本单位的院系制对高校教师参与跨学科研究存在着重重阻碍一)学科语言的独特性使不同学科教师沟通交流困难语言是人与人进行沟通的基础学科语言主要包括两层含义:学科术语与学科措辞[2]学科语言是形成学科边界的重要一步,同一领域的学科或同一学科的语言对于本学科领域内的教师认同有着重要影响通常情况下,不同学科的专业用语是不同的,例如物理学领域内的“道尔顿定律、范德华方程”、化学领域内的“同离子效应”“价键理论”、哲学领域内的“易谬主义”“第二世界”、心理学领域内的“解离认同失常”“纹理递变度”等,对不属于这一学科领域的高校教师来说,很难理解其他学科的专业术语,异质程度越大的学科,教师越难理解对方领域内的学科语言这种语言隔离可以归因于学科规训制度学科规训制度是为了维护其学科文化和学科地位,并通过传播学科价值观使得一部分人追随和继承这种规训。
高校学科教师是受过了一系列专门的正规的学科训练,才成为某一领域内的教学者正如莱乔恩夫伍德描述的那样:“年轻的经济学家,或‘毕业生’,直到他制造出一个‘模型’,展示了一定程度的‘技艺’,为他当学徒所在学科的长辈们认可,他才被承认进入该学科[3]高校专业教师能够成为这一门学科的教授者是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专业训练的,因此对本学科的认同感会较高,而对于其他学科则就容易产生排斥感,进而也排斥其他的学科进入本学科内或与本学科融合因而,面对难以理解的学科话语,高校教师对跨学科的研究往往是望而却步二)学科价值观的差异易导致不同学科教师的冲突价值观作为一种观念,其实质是一种价值评判和价值选择的标准[4]学科的价值取向则决定了有关学科主体的行为目标和活动范围,即决定了高校教师在学术领域内的行为目标和活动的领域,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教师对于学科应持有的价值倾向有时有着较大的差异正如斯诺在其著作《两种文化》中提出,西方社会的智力生活分裂了人文学者和科学家两种文化之间缺乏理解性,甚至存在着一定的敌对意识人文知识分子认为科学家过于乐观,没有真正意识到人处境的艰难性;而科学家则批评人文学者仅仅满足于自我欣赏,漠视存在的现实问题[5]。
不同学科的教师受到不同学科价值观的指引,相互之间的不理解增加,甚至出现敌对的状态,与跨学科所研究希望的不同学科的相互融合、教师之间的交往与沟通完全背道而驰,必然会引发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冲突,对高校教师参与跨学科研究带来了阻力三)学科研究方法的差异性使高校教师难以进行跨学科研究学科研究是指基于有关学科的观点或视角来解决学科所涉及到的问题的研究过程,不同学科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式有很大差异目前学科主要划分为5大领域:自然科学域、工程技术域、医学科学域、农业科学域和人文与社会科学域在不同学科域内交叉的就是异域交叉,如生物医学;在同一领域内交叉的学科则为同域跨学科,如物理化学[6]即使在同一领域或相近领域的跨学科研究方式也有可能存在巨大的差距如心理学与哲学,心理学惯常进行实验室试验,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得出相关的结论,而哲学则更倾向于思辨型的研究方式,思辨者对于定量类研究方式无法掌握,而习惯于采取实证研究的教师对于理论层面的东西难以把握正如伯顿克拉克曾说:“数学的基本风格是优雅与精确相结合,数学家不同于大多数其它学科的科学家,尤其不同于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中定性学科的思维和交流方式,其书面交流的方式是简短的,多半只是几页以数学符号表达的高度浓缩的知识……但是,对于历史学家而言,历史家的文章开头不会少于三页纸。
其他人可能需要一张桌子,一个房间和一个堆满书籍的图书馆[7]学科研究方式也成为阻碍教师参与跨学研究的另一道障碍二、学科文化对高校教师参与跨学科研究产生阻力的原因分析当一门学科正式建立、获得认可时,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学科边界的形成学科边界对于区分自身学科与其他学科,促进教师对本学科的认同,从而致力于本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但跨学科研究是由多门学科融合在一起的研究,过于清晰的学科边界影响了教师对其他学科的认识与理解,不利于教师参与跨学科研究,其更不利于学科的创新与突破一)单一学科文化过于浓厚,使高校教师对跨学科研究的必要性缺乏认识学科信念如同一种学科文化的粘合剂,把同类学科成员联接在一起并形成对学科的认同感、归属感与忠诚感等,正是高校教师对自身学科的信念使得其更追求本身学科的精细化但随着各种问题的日益复杂化,问题所涉及的学科知识日益多样化与整合化,单一的学科研究已经满足不了问题的解决,特定学科文化反而一种枷锁,阻碍各学科教师的交往与合作同时,高校教师对于自身所属学科研究的高度投入也造成了他们的个人主义倾向[8]在个人主义情绪的影响下,高校教师往往倾向于认同自己的学科与自身所做出的成就,特别是科研成果往往需要同行评议,而跨学科的科研成果往往受不到认可或者归属并不明确,影响教师自身的发展。
因而,从美国的终身教职制度到中国职称评定中重学科科研成果,都限制教师参与跨学科的研究,更甚者从理念上潜移默化地引导着高校教师寻求学科归属,狭隘了教师研究的视野学科是连接不同学科专家的专门化的组织方式,并由此推动名领域内知识专门化学科信念则是一名“扳道工”,其作用在于确定由利益所推动的活动的路线[9]高校教师对单一学科的信念与忠诚,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对其他学科的忽视与不理解,从而导致不愿意合作、不参与合作,从根本上说就是缺乏对学科融合必要性的认知,缺少对跨学科的一种信念二)学科范式阻碍了高校教师对其他学科的认识与理解库恩的范式理论认为科学研究的基础是科学共同体,这个科学共同体是由共同主题、受过相似的教育与专业训练、能够充分交流以及专业判断一致的一组工作者所组成科学的革命是一种变革的方式,转变发生在共同体内部而不是来自外部,不同团体之间的专业交流存在着一定困难,甚至可能导致误解与重大分歧[10]目前在高校中仍广泛采取以学科为中心的建制,学科是整个高校的中心,高校的运作以学科为基础,整个学科共同体是封闭的,但是跨学科中的共同体追求的是学科边界的开放性,通过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来解决相应的问题。
传统以学科为中心的院系制其实质就是对学科范式的重视与强调,阻碍了学科边界的开放,不同学科教师之间在学术上缺乏必要的沟通与交流,对其他学科缺乏认识与理解,抑制了高校教师参与跨学科研究的积极性三)过于明晰的学科边界影响了高校教师之间的关系学科边界明确了本学科与其他学科之分,对于学科范式、学科规训以及的强调,都加深了不同学科之间边界的明确性不同学科教师的使命与工作是不同的,克拉克将学者分为三种类型,分别表现为:“把自己关进实验室的入迷的科学家;鄙弃专业化而致力于教书的教学先生;花大量时间在校外从事咨询工作、只是由于按新规则不得不花一定时间回校的商业教授、教育教授和工科教授[11]学科文化对学者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其本身对问题的研究和批判也是“内敛式”的,即主要指向科学内容本身的自我超越与评述,一旦质疑超出某一学科体系的范畴,恐慌和不适应就会接踵而至,质疑其他学科领域似乎少了一份合法性的支撑[12]因而这种恐慌使高校教师在参与跨学科研究中必然有一方处于相对辅助的位置,多门学科之间并非有完全平等的地位,由此造成的跨学科研究中一部分教师话语权的缺失,这对跨学科研究实现创新、获得新发现等非常不利四)单一的学科评价方式阻碍了高校教师参与的积极性目前的跨学科研究大多仍采用同行评议的方式,但由于不同学科文化之间的差异性,使得评价结果往往失真,跨学科成果往往不能得到公正认可。
正如阿兰L波特等人的研究表明:“跨学科研究申请常常在评审中被低估了水平从个人水平上分析,评审者往往会赞成一个来自他所熟悉的研究领域的申请,因为他更易于理解研究计划,知道最前沿的研究水平与学术权威,对于做出推荐也更有把握与安全感[13]教师参与跨学科研究对自身的晋升没有很大的效用,从而不利于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从总体情况来看,同行评议对教师学者们的评审具有导向性和规整性的作用,使他们不敢越学科边界半步,生怕成果难以得到承认而被边缘化三、减少高校教师参与跨学科研究的学科文化阻力的路径选择(一)厘清跨学科研究中主学科文化与附属学科文化之间的关系,形成不同学科文化合力从而促进跨学科研究的发展在跨学科研究中,对于任意参与跨学科研究的教师来说,都存在主学科和附属学科之分主学科通常是指在教师参与到跨学科研究中前的所在专业,附属学科是指在跨学科研究中所涉及的其他学科建构主义提出,对学生的教育要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原有的认识结构更好地促进新知识的获取在跨学科研究中也是如此,主学科文化是高校教师认知结构的基础,凭借这一基础可以更好地促进教师对跨学科研究中其他学科更好的认知通过厘清主学科文化与附属学科文化之间的关联性,更好地理解附属学科文化的意义,从而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丰富教师认知结构,推动跨学科研究的开展。
二)完善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平台,促使高校教师更好地理解彼此学科文化跨学科研究的意义表明知识存在着内在一致性,不同的知识之间存在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只有当研究者充分理解研究中所涉及的不同学科文化,才能真正实现跨学科研究为了更好地让高校教师参与跨学科的研究,首要的就是创建一个沟通平台,方便不同学科之间教师的交流皮特加里森将跨学科研究中学科文化的交流比作“贸易区”,在这个“贸易区内”存在着共同的目标,即将不同学科文化的学者集合在一起,首先通过各自的学科语言进行暂时的交流,在一定范围内形成协调机制随着交流程度的不断加深,最终将会形成新的语言体系,研究也因此获得新的身份[14]这一过程实质就是通过不同学科文化的熏陶,使教师在潜移默化中增加对不同学科的认同,而跨学科研究交流平台正是为这种认同的实现提供了现实基础三)引导高校教师正确认识跨学科研究对不同学科文化的需求,打破严格的学科边界促进不同学科文化之间的融合跨学科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实现创新,从而解决复杂问题或形成新的发展动力因为跨学科本身就要求集多种学科文化于一体,在其研究过程中需要不同学科文化之间的融合皮彻曾指出,学科及其知识生产的边界并不是固定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