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分类体系构建的依据、框架与应用

上传人:I*** 文档编号:209742690 上传时间:2021-11-1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8.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分类体系构建的依据、框架与应用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校分类体系构建的依据、框架与应用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校分类体系构建的依据、框架与应用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校分类体系构建的依据、框架与应用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校分类体系构建的依据、框架与应用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校分类体系构建的依据、框架与应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分类体系构建的依据、框架与应用(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高校分类体系构建的依据、框架与应用 2.维度二:以学科集中度情况为分类标准从学科专业布局的维度来看,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及研究生专业现分13个学科门类;高职高专教育分为16个专业大类。为引导高校聚焦发展重点,避免过度分散资源、过多设置缺乏相互联系和支撑的学科专业。按照主干学科门类(本科与研究生)或主干专业大类(专科)建设情况,将学校的学科结构类型区分为“综合性”“多科性”“特色性”三个类别。本科院校的主干学科规定为:同时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门类);本科或硕士在校生数占1/N以上的学科(门类),N为学校专业分布的学科门类总数。高职高专院校的主干专业大类规定为:在校生数占15%

2、以上的专业大类。3.普通高校二维分类体系建构综合以上两个方面的分类维度,结合未来分类管理目标,按照“高校办学类型相对固定,政府动态分类管理”的思路,形成高等教育二维分类体系,即横向分为“综合性”“多科性”“特色性”三种类型,纵向分为“学术研究型”“应用研究型”“应用技术型”和“应用技能型”四类,明确每一所高校在二维体系中的办学定位。“学术研究型”高校的学科专业布局以“综合性”“多科性”为主;“应用研究型”高校以“多科性”“特色性”为主;“应用技术型”高校以“特色性”或“多科性”为主;“应用技能型”高校以“特色性”为主。二维分类框架的作用在于引导高校更鲜明地展示自身特色,在多领域而非一方面进行超

3、越。借助于二维分类体系,院校将在指标维度构成的二维体系中,通过辨认彼此的相似性与差异性来确定归属,并在既定的单元框架内进行比较。以二维度的分类标准,从不同方面反映高校的特质,也便于选择从某一侧面对不同的学校进行比较,从而最大程度地避免同质化发展。二维分类系统的应用及实施分类管理的路径选择分类的目的绝不是分类本身,而是为了更好促进每一所高校的特色发展。高校分类发展不仅需要制定明确的分类标准,而且需要务实的制度安排、实施路径和行动实践。1.明确不同类别高校的发展定位目标,引导高校立足确定的类型,凝练特色,争创一流根据二维分类体系,明确每一类别高校的发展定位目标,包括办学类型、层次和中长期事业规模,

4、并据此指导每一所普通高校制定实施学校发展规划。通过分类管理和分类发展,鼓励高校基于自身基础能力、立足一定的服务面向培养特色人才,约束高校过度追求“大而全”。对学术研究、应用研究、应用技术和应用技能型高校给予明确的发展定位目标。如学术研究型院校以培养创新型学术研究人才为引领,承担知识、理论创新职能,以基础性研究、科学发现和科学原创为主;学科专业布局以“综合性”“多科性”为主;师资队伍建设体现理论与知识创新的基本要求,拥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教研人员;控制在校生规模发展,稳定培养规模,着力调整人才培养内部结构,推进留学生规模增长,不再承担专科层次人才培养。应用研究型院校以培养应用研究与开发、

5、知识集成和理论应用创新人才为重点,以专业理论应用、技术原创等方面的研究为主;学科专业布局以“多科性”“特色性”为主,师资队伍建设体现专业化理论与实践应用的结合,拥有一批具有海外学习研究经历的教研人员;稳步发展人才培养总规模,加快探索在线学习新途径,推进学科专业的国际认证,以增加应用型专业学位研究生为主逐步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适度增加本科生在学人数,扩大留学生规模。应用技术型院校以培养专业知识和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以技术应用、生产工艺开发等方面的研究为主;学科专业布局按人才培养目标和服务面向对应的行业特性,以“特色性”或“多科性”为主,师资队伍建设体现产教融合,拥有一批具有行业、产业实践经历的“

6、双师双能型”教师;进一步扩大在校生规模,通过产学合作协同创新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能力,逐步形成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特色;提高本科人才培养比例,以应用型专业学位研究生为主合理增加研究生培养规模。应用技能型院校以培养操作性技能应用型人才为主,适当开展或参与技术服务及技能应用型改革与创新。专业布局面向行业、岗位以“多科型”为主;师资队伍以符合“双师双能型”要求的教师为主体,适度控制人才培养的总体规模增长,立足适应不同行业及工作岗位的新需求,按照市场人才的需求变化,动态调控人才培养的技能要求和培养方案,努力提供产业发展急需的高素质操作技能型人才。2.确立不同类型高校的分类评价指标导

7、向,以分类评价促进分类发展依据高校发展定位和建设的不同目标,对学术研究型高校、应用研究型高校、应用技术型高校和应用技能型高校给予不同侧重的评价导向,明确每一类别高校的发展要求和评价指标,并以此建立和逐步完善高校科学办学评价体系,引导和激励各类高校立足不同的办学定位办出特色、办出水平。3.建立高校分类办学绩效评价机制,实施分类管理的资源配置机制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组织由高校、专业机构、行业企业共同参与高校分类评价。依托专业机构,实施专业化评价。针对特色化办学专门要求和分类评价指标对不同类型高校进行综合绩效评价,适度向社会公开发布分类评价结果,并将评价结果作为政府分类考查高校履行职责、公共财政分类

8、拨款、公共资源配置等的重要依据。以办学绩效为导向、适应高校分类发展的人、财、物等办学资源配置机制。根据每所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在办学规模核定、人员编制、财政教育经费投入、基本建设等方面予以配套支持。更加关注高校办学绩效的拨款导向,体现保障与激励相结合,推动高校财政拨款逐步从“投入型”向“绩效型”转变,根据对学校办学水平的绩效评价结果,动态调整资源投入。体现支持高校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的政策导向,促进不同高校聚焦一定的服务面向争创一流,推动高等教育的多样化、高水平的发展。4.政府由管理转向治理,以机制和标准建设引导高校自主发展定位分类办学不仅是一种办学模式,更是一种基本的治理模式,

9、需要多方共治,需要把管理的思维转向治理,推动以管办评分离为核心的治理改革,释放制度活力。分类管理要体现在制度上,有效的管理应是政府宏观管理和高校自主办学的结合,即政府对每一类高校提出目标和要求,提供财政及政策支持,进行绩效评估,高校在宏观框架内实行自主管理和发展。政府要运用规划手段、分类评价、立法途径、标准和机制建设等途径破解办学风格趋同问题,进行分类培育、治理和评价,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的结构和布局,以标准和机制建设推动与分类发展相匹配的资源配置策略和治理体系现代化。“高校分类发展和合理定位,核心是学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分类是主观判断,结构是客观实在。”要坚持政府政策引导、高校自主选择、社会参与

10、评估的原则,通过制度安排调动学校自主参与选择的分类,选择教学、科研、服务职能在自己学校的搭配,从而形成自己的使命、办学目标和管理模式,实现特色发展。引导各类高校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更加准确地找到自己的定位,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通过“分化、重组”找准自己在未来的位置。使各高校能对照自己现有的发展状态及位置,找出与高校分类体系中的位置之间的空间,制定出合理的发展或转型方向,进而引导高校为将来要承担的确定性任务的目标而不断改进和提高,实现各高校之间形成类型分明、层次清晰、目标明确的有序竞争;进而也促使高校内部为达到这种目标进行必要的变革。参考文献:1潘黎,崔慧丽.用户导向性:欧洲高校分类的核心理念J.比

11、较教育研究,2015(8).2陈厚丰.英美高等教育分类政策比较以英国高等教育“双重制”和美国加州“高等教育总体规划”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09(12).3联合国教育、科学和文化组织,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ISCED,2011),http:/4德乌尔里希泰希勒著,肖念,等译.迈向教育高度发达的社会:国际比较视野下的高等教育体系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5谢亚兰,刘莉,刘念才.多样性:欧洲高校分类的灵魂J.比较教育研究,2010(4).6潘懋元,董立平.关于高等学校分类、定位、特色发展的探讨J.教育研究,2009(2).7天野郁夫著,陈武元译.高等教育的日本模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8马陆亭.要用制度保证高校综合改革成果N.社会科学报,2015-6-25.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