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及规避中外合作办学中的文化冲突问题研究 摘要:中外合作办学在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国际化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合作过程中难免出现文化认同、价值观以及伦理道德上的差异和风险文章对中外合作办学中存在的文化冲突进行研究,分析其致因,并提出规避风险的具体措施:促进文化交流民主协商;提高师资文化认同;建立文化冲突应急机制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伦理,冲突,跨文化一、中外合作办学中的文化冲突中外合作办学的最初定位是与欧美等西方科学技术较发达国家及少数如日韩等亚太主流国家进行合作培养人才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方式也发生了改变,从“引进来”逐渐发展为“走出去”,但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以及文化交流传播中的复杂性等,使得中外合作办学中的文化冲突风险日益突出1.文化认同的纠结教育实质上是一种文化现象,中外合作办学需要兼顾和尊重中外文化间的差异中西方文化的最大不同反映在如何处理“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上群体本位是中国伦理型文化的最主要特征中国伦理思想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最为强调人伦,强调家庭和国家作为伦理实体的意义,强调整体性思维伦理型文化中,个体的人在“伦”的坐标中有属于自己的特定位置,“这个特定的位置,是个人存在的根据,组合成个体与社会的一体化结构。
个人对社会,义务重于权利,整体利益重于个体利益,个人的价值只能在整体社会中得以实现”[1]现代西方的主导文化是自由主义公民文化自由主义是基于西方个人主义的文化传统,其立足点是个人,强调对个人权利的维护在个体权利面前,政府的角色也仅仅是维护个人权利的“守夜人”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规约了不同的教育价值观我国的教育实践活动从群体本位的教育价值观出发,强调国家、社会、学校、他人的优先性,强调群体的利益,强调个体对群体、对他人的义务和责任,倡导无私奉献;西方自由主义文化则以个人本位为基础,强调公民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学会捍卫个人的权利,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整体而言,我国教育实践重视的是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人才,而西方教育则着眼于个体的发展和价值的培养、提升在中西方文化不断交流的过程中,相互间的了解日益加深,但中西方文化在思维模式、道德观念、价值取向、人际关系、宗教信仰等方面仍然存在明显差异如何化中西方文化的分歧为互补,如何在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实现文化认同,是必须面临的实践要题之一2.价值排序的困惑文化认同直接决定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价值排序是价值哲学领域的主要理论,是在伦理学研究中面对价值冲突和价值选择的现实问题提出的道德哲学反思。
在中外合作办学中,因文化认同的差异,价值排序也面临着相应的困惑一方面,价值取向的差异,影响了价值排序的调和价值排序的主要作用是针对道德主体,“彰显着不同价值原则的序列和作用;在价值发生冲突的时候,显示着不同价值原则的优先性序列,并最终体现在不同的道德决定和实践行动之中”[2]中外合作办学中,因为大学生对中西方文化认同的差异,在对中国文化中“责任、义务、奉献、和谐”等观念与西方的“自由、个体权利、平等、博爱”等价值取向进行比较判断时,难以形成彼此认同的价值排序另一方面,价值排序的矛盾,也影响了中外合作办学的顺利发展有研究指出,当前价值排序面临的三种冲突分别是“经济与道德”“价值共同体和价值个体”“道德教育和道德行为”这三个方面“困扰着价值主体的选择与行为,也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发展”[3]在中国,几千年来传统文化的基因已经深入国人骨髓,不仅是思维和行为方式都深受其影响,而且也已经形成了相对强大而稳定的伦理习俗和道德准则随着西方文化大规模进入我国,逐渐成为我国文化多元化态势中的重要文化类型,个人主义、实用主义、新自由主义、后现代主义思潮等对我国文化发展冲击巨大正如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文明经受着考验》中所指出的,“文化辐射中的游离的成分,就像一个流动的电子或一种流行的传染病。
当它从迄今为止一直在其中发生作用的那个系统中解脱出来,并被释放到另一个社会环境中独自漫游时,它就可能被证明是致命的”[4]西方个人主义等在我国社会“独自漫游”时,其结果和影响巨大在中外合作办学规模的扩大与教学质量的提升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中西方价值认同差异与价值排序矛盾的影响3.“道德异乡人”的困境如果文化认同和价值排序仅仅作为知识而在学生头脑中可以保持适度平衡,那么,一旦学生产生价值排序与选择的实际行动,这种平衡必然会因为这一行动而被打破行动必须排序与选择,而选择的唯一结果就是产生一大批的“道德异乡人”中外合作办学中的中国学生,对中国文化具有天然的认同倾向和归属感,而在走出国门的一年或两年时间内,他们需要在异国文化环境中学习、生活,在这段价值观念和社会取向形成的重要时期,学生易被西方文化所左右而迷失自我,或是陷入过度崇拜西方文化而轻视自己传统文化的道德困境中,即所谓的“道德异乡人”的困境中道德异乡人”最易使学生陷入价值相对论和道德虚无主义他们或对中西方的价值失去判断,或否认价值共识,否认中西方文化可交流和互通之处二、中外合作办学文化冲突的致因1.外语学习面临的文化冲突语言不仅是人们信息交流的工具,每一种语言都是每一个民族、每一种文化的象征符号,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思维方式、人文自然知识。
中外合作办学对中国学生的外语水平要求非常高由于课程设计和适应性需要,高校从大学一年级即设置专门的外语课程,且专业课程也多采用外语授课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阅读大量的外文文献,而且要学习外语表达和思维模式同时还需要熟悉相关文化背景,并能结合语言使用的特定语境进行相应的判断在这种情况下,思想和价值认知能力还不成熟的大学生很容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并对中外合作办学中的大学生价值判断、价值观形成带来一定的风险2.跨文化教学的文化冲突有学者研究指出,“近二十年的中外合作办学彰显了不同教学文化之间的矛盾及冲突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是一种跨文化教学,在与教学相关的各个方面都可能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5]跨文化教学导致的伦理风险具体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课程文化教育部对中外合作办学课程设置明确要求引进的外方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应当占合作办学项目全部课程和核心课程的1/3以上[6]所以中外合作办学中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科书选用、学生学习和在校管理,甚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观念、科研评价等多是基于西方文化和课程文化设计的不少合作高校为体现合作的国际化特色,多采用原汁原味的国际教材和课程但由于我们国内社会文化环境不同于西方,学生发现课堂所学与现实生活不符,容易产生怀疑和排斥情绪。
二是师资力量中外合作办学引进外籍教师带来了新鲜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对克服中国传统教育的问题颇有裨益,但同时也带来了固有的一些问题第一,外籍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虽有其优越性,但是与中国的传统教育和学生特点还存在着许多不相适应的情况第二,中外合作办学中的外籍教师非常注重互动教学和学生能力的培养,却往往忽视了知识的教授,而知识与能力在学生受教育环节中同等重要,仅仅注重能力培养而缺少知识教育,发展学生能力将成为无水之源第三,外籍教师的价值观会通过课堂教学和生活交往传递给大学生,容易带来价值观的认同混乱另外,很多外籍教师属于临时工,缺少中国生活的经验,对中国文化习惯及学生状况缺乏了解,无法及时感知学生的变化和需要,外籍教师工作的不稳定性和不适应性也为跨文化教学带来一定的风险三是管理文化中外合作办学良性、可持续性的发展必须依靠完善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文化进行全程监控然而,中外合作办学毕竟属于新兴事物,现有的政策法规还不够完善,在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常产生管理上的误区、盲区和风险例如,中外合作办学的初衷之一是引进和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和先进教学方法,缓解我国优质教育资源不足和招生规模扩张之间的矛盾,应属于公益项目。
可是,有的合作办学项目,为降低教育投入成本,没有实质性地引进外方核心课程和教材,外籍教师多临时招聘,教学质量难以保证还有的合作项目,外聘教师由于有关条件限制,只在中方合作机构和项目工作很短时间,对中国的教学环境和社会文化不了解,无法很好地发挥作用[7]三、规避中外合作办学文化冲突的途径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文化冲突出现的情况是复杂的,有中西方经济基础、意识形态、文化价值差异等方面的原因,也受合作双方文化交流、教育机制、学生管理或服务等层面的影响基于此,中外合作办学中文化冲突的规避或消解,需要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展开,科学有效地推进文化交流、加强学生管理的同时,强化对学生的服务意识,从而促进中外合作办学健康、可持续发展1.促进文化交流民主协商,推动合作办学道德商谈为了使学生在中国和外国学习期间都能够进行文化的无障碍交流,必须建立一种具有稳定性的、促进文化交流的机制,这个机制需通过协商民主的途径,进行道德商谈,最后达成道德共识这种道德商谈和协商民主,降低了文化交往中的不确定性,以期建立一种中西方文化相互融合的文化生态任何文化都有自己的伦理道德行为和自己的观念价值中国是伦理型文化,强调义务本位、责任本位,造成大学生对自身的权利缺乏强烈的保护意识,对保护自身权利的法律的途径知之甚少。
中外合作办学不仅需要传递中华文化,展示中国形象,阐释中国理念,同时也应积极汲取西方文化的合理因素,实现不同民族优秀文化的共生共存,在积极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宏观视野下努力推进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2.提高师资文化认同,增强师资人文引领一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文化认同中外合作办学的指导思想要求在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保证中方教育机构的实际掌控力,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少数学校和地方政府为了更多地引进外资,高度依赖国外高校的品牌和高学费收入等,甚至放弃多方面的控制权,且对教师队伍的思想建设没有足够的措施,对西方文化的生搬照套没有应对的办法这就要求合作办学模式下的教师既熟悉本国教学文化,又熟悉国外教学文化,在引进外方师资方面,应对外籍教师的文化身份和背景提出合理要求,加强师资队伍的文化认同二是进行人文引领,促进教师职后培训机制的完善中外合作办学的多数是理工科院校,以理工科为主,涉及机械电子、通讯仪器、管理科学等多学科理工科老师受制于繁重的授课任务和专业领域的科学研究,人文知识较为欠缺,应对伦理问题的相关知识和能力不足因而,可以通过定期开展各类文化交流、人文社会实践、课程观摩互鉴等活动提高这些教师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包容度。
3.建立文化冲突应急机构,完善师生交互沟通机制面对文化冲突风险,有必要在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中设立专门的应急处理机构及办公场所此类机构应由中、外双方抽调合适的师资组建,预设各类常见问题的应急处理流程及相应办法,帮助解决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日常化的文化冲突及适应性困难同时,为便于工作的有效开展,应注重线上线下的紧密结合一方面通过开设具有交互性高、专业性和针对性强的服务网站开展“”指导与引导;另一方面利用、微博等新媒体工具构建师生广泛参与的交互沟通平台,实时对师生群体中产生的文化交流障碍和矛盾给予解析答疑俞吾金论及当代中国文化的出路时指出:“既要接受外来文化中蕴含的普世性价值,用以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又要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富有智慧和价值的因素,从而对现代化的理念做出必要的修正[8]合作双方代表东西方两种文化,不仅要清醒认识到存在冲突的一面,也要虚心.接受存在融合、互补的一面而解决文化冲突的关键在于如何跨越文化差异的障碍,在合作双方文化的结合点上,寻求和创造出一种双方都能认同和接纳的共同文化参考文献:[1]王岩.整合超越:市场经济视域中的集体主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3]张彦.当代“价值排序”研究的四个维度[J].哲学动态,2014(10):16-22.[4]汤因比.文明经受着考验[M].沈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