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交往实践的高等教育哲学

上传人:I*** 文档编号:209740048 上传时间:2021-11-1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走向交往实践的高等教育哲学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走向交往实践的高等教育哲学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走向交往实践的高等教育哲学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走向交往实践的高等教育哲学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走向交往实践的高等教育哲学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走向交往实践的高等教育哲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走向交往实践的高等教育哲学(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走向交往实践的高等教育哲学 摘要:在现时语境下,“交往实践观”成为高等教育哲学走向新的“最一般”的“历史必然”,交往实践观以洞察和融合当代多元高等教育哲学的新视野,形成了新的高等教育哲学研究范式。交往实践观下的高等教育具有主体的多极异质性、诸主体间的社会交往性和诸主体的在场统一性等质性。关键词: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哲学,交往实践高等教育哲学在不同历史时期合法地位的确立依据是不同的。中世纪大学的存在,因以满足社会的专业需求、对理性的追求和对知识的传播、对人才的培养和对人性的尊重,而使高等教育哲学兼具政治论和人本论的一些基本特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运动对当时的大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本论”高

2、等教育哲学占据了主导局面,主张从教育内部去考察教育的特点与规律,强调教育必须“以人为本”。科学教育阶段,高等教育哲学由认识论逐渐取代人本论并占据了主导地位。认识论高等教育哲学秉承古希腊“知识即目的”的理性追求,把研究“高深学问”作为主要任务,崇尚“学术自由”、“学术自治”、“学术中立”的“学者人格”。技术教育阶段,是政治论的高等教育哲学占统治地位的时期,其中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是政治论高等教育哲学的具体体现。然而,高等教育哲学的发展阶段并不是很容易被清晰划分的,不同时期占主导地位的高等教育哲学一直没有,也无法排除其它非主导地位的高等教育哲学的共同“在场”。事实上,无论有没有明确的高等教育哲学文本

3、出现,高等教育哲学都历史地、具体地、事实地存在,自始至终对高等教育研究与实践发挥着基础性与指导性作用。第一部高等教育哲学著作应当是卡尔雅斯贝尔斯的大学之理念(1923)1,但在高等教育哲学研究领域,影响最为广泛的当属布鲁贝克1978年出版的高等教育哲学,它是西方第一部以高等教育哲学为书名的专著2。在广为传播的布鲁贝克的“认识论”哲学与“政治论”哲学之后,国内学者张楚廷(2004)3提出的“生命论”哲学,在国内高等教育哲学研究领域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至此,我国高等教育哲学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一、高等教育哲学研究的当代语境与范式创新(一)高等教育哲学研究的当代语境首先,当今时代是以网络信息技

4、术和便携式智能终端为主要特征的信息化时代,信息化使全球化呈现出扁平的微型化特征。人们的交往方式和交往时空范围原本在现实的物理世界中受交往工具和通讯手段等诸多因素的制约,现在因网络信息技术和智能终端的“横空出世”和快速发展与应用而不复存在。网络信息技术和智能终端直接打破了现实生活世界中的交往障碍,其具有的自由性、智能性、便捷性和全球性正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交往模式,使人们能够在扁平的、微型化的网络信息世界中更加自由、快捷和高效地进行交往活动。其次,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改革和全面发展在为人们提供丰裕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深层次的价值观念的变化。伴随着我国深刻的社会转型和秩序变革,在价值观

5、念主体意识的支配下,平等交往已然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价值共识之一。第三,知识经济社会的来临和快速发展,使高等教育与整个社会系统之间的交往联系变得愈加密切。高等教育已经从最初的象牙塔融入并处于整个社会发展的中心位置。与高等教育相关的主体也呈现出多极化的发展态势,呈现出异质性,其利益诉求则呈现出多样性。总之,如今是越来越多的有着平等交往意愿的交往主体,凭借着便捷、高效的交往方式与方法,怀着对高等教育寄予的不同期许,对高等教育提出了不同的利益诉求。满足不断增多的诸多主体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同期许与诉求是当代高等教育哲学必须面对和回答的现实问题。在回答这一现实问题的高等教育研究与实践中,有必要了解并掌握反

6、应不同主体期许与诉求的高等教育哲学。无论持哪种高等教育哲学观的主体都会与持其它高等教育哲学观的主体通过高等教育产生关联。高等教育哲学的现时语境呼唤高等教育哲学研究的范式创新。(二)高等教育哲学研究的范式创新高等教育哲学研究要不断克服思维方式的惯性,敢于反思、批判与创新。批判不是非此即彼的,而是既非此也非彼的辩证批判。能否将多元高等教育哲学观融合,恰当表征高等教育哲学体系及其特征呢?任平(1999)在走向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一文中给出了一个颇有价值的哲学研究视域:“展望21世纪的哲学走向,学界无可回避地面临这样一个重大问题:什么将成为中国与世界多元哲学交汇的中心视界或主要趋向?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将

7、可能成为21世纪的哲学主导范式。”4“所谓交往实践,是指多极主体间通过改造或变革相互联系的客体(的)中介而结成网络关系的物质活动。而交往实践观,即运用交往实践来反思和把握人类社会的观念”5。“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是21世纪的哲学主导范式,更是高等教育哲学的主导范式。这里尝试给出在交往实践观下对高等教育的认识:交往实践观下的高等教育是指诸主体通过反思把握高等教育领域里发生的事实和思想,改造或变革与高等教育活动密切关联的客体中介,实现多重整合与多向建构并结成多维网络关系的实践活动。具有客体中介属性的高等教育在交往实践中是作为一种对象化的中介或中介化的对象而存在的,与高等教育活动相关的客体中介是指高

8、等教育主体改造或变革的高等教育的实践对象,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等。作为对象化客体中介的高等教育是诸主体认识、改造和作用的对象,而作为中介化对象的高等教育又是交往主体与另一极交往主体价值关系存在的纽带。高等教育诸主体是指与高等教育实践活动相关的个体或群体,如:政府、高校、社会、学生等。高等教育诸主体之间存在着纷繁复杂的交往实践关系,诸主体内部诸要素之间也不断地解构和重构着复杂的交往实践关系。“交往实践是一个主体客体主体的三式结构,其中每一个主体都直接面对客体中介,因而多元主体可以对峙而立,使之在逻辑上成为可能。”6这种交往实践观有利于克服传统实践观的“主体客体”两级模式,

9、“主体客体主体”的三式结构是高等教育对象化活动和交往实践的有机统一,用这种结构模式可以更真实、更科学地反映和概括高等教育诸主体间在物质和精神等方面存在的交往实践和双向及多向的互动过程。高等教育任一相关主体都可以与作为高等教育对象化的客体中介构成主客体关系,诸多主体可以同时通过高等教育对象化的客体中介联系起来,形成“主体高等教育”、“主体主体”的双重关系的统一。走向交往实践的高等教育哲学可以统领多元的高等教育哲学体系,使之趋向新的“最一般”的高等教育哲学。二、交往实践观下高等教育的质性分析(一)多极异质性:交往主体的质性规定高等教育的多极异质性是指在高等教育这一交往实践活动中共同作用于高等教育的

10、操作者和交往者是不同的。高等教育多极主体是与高等教育相关的利益个体或群体,他们彼此之间存在差异,并通过高等教育实践不断达成自身的自我重构,形成独具个性的多极主体形态,这种多极主体形态不仅有类别上的差异,还有层次上的差别。目前,我国与高等教育这一实践活动客体中介密切关联的主体主要有:政府、社会、高校和学生等。政府主要代表公共利益诉求,以政治论为主要哲学基础。高等教育具有培养解决国家和社会复杂问题能力的人才和服务社会的功能,政府也将高等教育作为政治的一个重要分支来看待,认为高等教育是维护和巩固其领导地位的知识之冀。社会主要代表公平效益诉求,以道德论为主要哲学基础。高等教育不仅仅是政府自我服务和自我

11、维护的需要,它也是一种从公众利益出发,获得新知识以改进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条件的方式方法。高校以追求真理为主要诉求,以认识论为主要哲学基础。高等教育与初等、中等教育最大的区别在于其研究高深的学问,因为“高深学问忠实于真理,不仅要求绝对忠实于客观事实,而且要尽力做到理论简洁、解释有力、概念文雅、逻辑严密。”7学者在要求确保他们享有追求复杂深奥的高深学问的自由,及学术研究活动只服从于真理标准的同时,他们也坚持认为高等教育理应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辩证统一。学生主要代表人本诉求,以人本论为主要哲学基础。我国高等教育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存在着强调意识形态建设的工具价值而遮蔽其人本价值的倾向,片面追求意识形态

12、建设需要,刻意强调集体意识与思想统一,忽视高等教育学生主体的个体意识与利益诉求,对高等教育学生主体的日常认知图式和精神世界缺乏了解和沟通,片面强调“应是”的单向理论灌输,缺乏“实是”的思想引导和对日常生活世界的现实关照,漠视高等教育学生主体真实的生活需求和精神发展需要。这种工具化的意识形态灌输教育将内涵人文和生活底蕴的高等教育要求和目标抽象为远离日常生活世界的空洞教条和政治口号,遮蔽了高等教育本有的人文关怀和主体观照,而代表人本诉求的学生主体对作为客体中介的高等教育的理解和认同“是与其自身作为我是什么和某某之于我有什么意义这个自我肯定和现实需要的前提性基础密切关联。”8(二)社会交往性:诸主体

13、间的共同交往高等教育本质上就是一种交往实践活动,高等教育交往实践的基本结构是“主体客体主体”的三式结构。在高等教育实践活动中,高等教育诸主体在与具有客体中介属性的高等教育发生“主体客体”互动关系的同时,还受到其他高等教育主体间在交往实践中形成的“主体主体”关系的影响和制约,诸主体对高等教育客体中介的认识和改造活动都是处于以高等教育为客体中介的诸主体的交往实践关系中。因此,当诸主体在认识、改造和变革共同的高等教育客体中介时,也在直接或间接地发生和实现着“主体高等教育主体”的双边和多边的交往实践关系。在此意义上,可以将高等教育交往实践系统理解为“高等教育主体作为客体中介的高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主体

14、高等教育主体”双重关系结构的有机统一。交往实践观下的高等教育诸主体通过以高等教育为客体中介的实践活动相互结成交往实践的网络关系系统。从内在结构来看,与高等教育实践活动相关的主体,都以高等教育为对象化的客体中介,形成一种对象性的“主体高等教育”的主客体关系,“主体高等教育”关系成为“主体高等教育主体”结构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高等教育诸主体通过共同的客体中介而相互影响和发生作用。诸主体在高等教育实践活动中通过改造或变革高等教育这一共同的客体中介而实现着诸主体间的多重整合和多向建构,构成一个交往共同体。同时,与生成高等教育多极主体系列相对应,高等教育诸主体在交往实践整合中生成高等教育交往关系系列

15、,即诸主体和作为客体中介的高等教育相互之间通过进行交往实践而形成交往规范和交往格局。我国“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2011计划”是在国家战略层面上,让更多的主体与高等教育产生紧密联系。高等教育成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实践活动,高等教育诸主体通过作为客体中介的高等教育而实现共同交往,充分体现出高等教育的社会交往性特质。(三)在场统一性:多极主体的和谐互动高等教育诸主体通过对客体中介化的高等教育的不断解构与重构,同时也通过高等教育交往实践活动的返身性不断地进行自我解构与重构。在高等教育诸主体交往实践以及诸主体与作为客体中介的高等教育的交往实践过程中,高等教育的边界越发模糊,交

16、往的规模和时空范围也在不断扩大,诸主体不断地多极化和异质化。任一主体在交往实践过程中必然会切实地与另一极主体相遇,高等教育诸主体的不断“出场”构成了不断更新的诸主体的共同“在场”,形成了一种依赖于高等教育交往情境和实践语境的“场依存性”,从而让高等教育诸主体与作为客体中介的高等教育的交往实践创造了一个历史的、现实存在的交往共同体。走向交往实践的高等教育哲学可以使具有多极化和异质化的交往主体在交往共同体中相互对话和彼此交流,并逐渐理解、认同和达成共识,通过高等教育诸主体的多重整合与双向建构以形成一种具有合理性和合法化的交往实践规则。这种交往实践规则既要尊重高等教育客观事实,即预设规范须尊重事物的客观必然性;同时,交往实践规则必须对高等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