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实践理性的大学理念

上传人:I*** 文档编号:209739961 上传时间:2021-11-1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走向实践理性的大学理念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走向实践理性的大学理念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走向实践理性的大学理念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走向实践理性的大学理念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走向实践理性的大学理念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走向实践理性的大学理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走向实践理性的大学理念(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走向实践理性的大学理念 摘要:大学理念是一个上位性、综合性的教育哲学概念,它包含了人们对于大学的理性认识和理想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我国传统大学理念的灵魂。近代中国大学教育出现理念继承上的断裂,西方大学“学校自治、学术自由”的思想一度成为占主流地位的大学理念。当前,大众化的教育质量观引发了教育界对走向实践理性的大学理念的探索。关键词:大学理念;实践理性教育与哲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正如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所讲的那样,“哲学是教育的普遍原理,教育是哲学的实验室。”大学理念是一个上位性、综合性的教育哲学概念,它包含了人们对于大学的理性认识和理想追求,它的核心是“试图回答大学是做什

2、么的、什么是大学、怎样办大学和办一个什么样的大学这样一些基本问题”。审视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大学理念一直是思想家们阐发的主题。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我国古代的大学与欧洲中世纪作为行会组织的大学在性质上显然是不同的。但是,对于治学理念的追寻却是共同的。在1862年创建我国近代意义上的第一所大学京师同文馆以前的漫长岁月里,我们拥有两种形式的大学,一种是与科举制度相应的教育机构:翰林院、国子监、太学;另一种是由学术大师主持的书院。前者以“学而优则仕”为目标;后者在一定程度上享有脆弱的学术自由,形成了不求功名、循循善诱、自由研究、居敬穷理的治学风气。朱熹将儒家的办学思想进一步总结与

3、发展,作为书院的教育理念。他订立的“白鹿洞书院揭示”有这样的信条:“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揭示”所体现的知、行合一,学、问相济,思、辨结合思想,以及教育的非功利思想,对于今天的大学教育仍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尽管这两种形式的大学都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大学理念”,但却有明确的教育目的。孟子提出“大学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大学则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是指教育的作用在于发扬人性中本来的善,培养健全的人格;“亲民”是指通过教与学,达到修己立人,推己及人,化民成俗,更新民众,改良社会风气;“止于至善”则是指教育的最终目标,即通过教育,使

4、整个社会达到“至善”的理想境界。大学一文中对于大学教育目的所作的进一步阐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我国传统大学理念的灵魂,即“大学者,大人之学也”,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懂得如何做人,最终成为统治集团所需要的合格人才。二、学术自由,学校自治,教育通才我国近代高等学校的创设,肇始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从世界范围内看,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大致上可以分为两种:渐变与突变。在总体上,欧美国家(除法国以外)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基本上是渐进的,几乎不存在明显的“飞跃”。而从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看,这种突变的情形是异常清晰的。中国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形成了高等教育机构。经过几千年的演进,到

5、鸦片战争前,中国传统的高等教育已经完全发育成熟了。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却基本上与传统的高等教育没有直接的联系。无论是洋务学堂,还是大学堂,都未与原有的太学、国子监、书院等高等教育机构发生实质性的关系。中国近代的高等教育机构主要是学习西方、借鉴西方高等教育的产物。一批具有时代特征和创新精神的著名大学校长的大学理念也在这种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大学精神的碰撞、交汇中,应运而生。其中,蔡元培、梅贻琦、竺可桢等大学校长的办学理念是具有代表性的。1917年至1927年,蔡元培先生担任北京大学校长。积极改进北京大学的教风与学风,传播欧美以“学术自由,学校自治”为核心的大学理念,迅速改变了北京大学的面貌

6、。在改革中,他强调大学自治、教授治校、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统一。提出“大学的事务,都由大学教授所组织的教育委员会主持。大学校长,也由委员会举出。”为此,北大设立了评议会,评议员从各科学长和教授中选举产生,是全校最高立法机关和权力机构,校行政会议负责贯彻、实施评议会的决议,其成员也由教授组成。教授治校,大学自治,带来了北大组织结构上的重大变化,奠定了北京大学兼容并蓄、学术自由的氛围,确立了大学之为大学的基本准则和文化精神。蔡元培先生要求北京大学的学生养成求实的学风。他说,大学不是贩卖文凭的机关,也不是灌输固定知识的场所,而是研究学理的机构。所以大学生不是在熬资格,也不是死记硬背教员的讲义,而是

7、把学校作为在教员指导下,自动地研究学问的地方。蔡元培在指出大学教育的非功利性的同时,也十分强调大学学生应有强烈的国家与社会使命感。蔡元培的治学思想和大学理念,实际上体现了“知识传播、知识发展和服务国家”的现代大学理念,也因此形成了北京大学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1931年至1948年,梅贻琦先生担任清华大学校长,他在清华大学任职期间积极倡导以“通才教育,教授治校”为核心的大学理念。有学者指出,梅贻琦的大学理念“有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三个来源是:中国古代儒家大学教育思想和西方古典教育哲学;欧美现代资产阶级民主与法治思想;以蔡元培先生为代表的兼容并包和学术自由思想。三个组成部分是

8、:通才教育(或自由教育)思想;教授治校(或曰民主管理)思想;学术自由(或曰自由探讨的风气)。他十分强调清华大学应造就专门人才,以供社会建设之用。但在培养方式上,他提出了通才教育理念,认为“通识为本,专识为末。”他认为,现代大学理念仍不外大学所说的“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而要达此目的,大学阶段就要给学生以“通识”训练,使学生“知类通达”。真正工业的组织人才,对于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以至于一切的人文科学、文化背景,都应该有充分的了解。梅贻琦在担任清华大学校长期间,非常重视师资建设,多方礼聘国内外著名学者来清华任教,而致清华名师云集、睿才荟萃。他深刻地指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

9、也,有大师之谓也”。他在清华大力推行教授治校、民主管理,把教授视为学校的办学主体和依靠力量。他常说:“吾从众。”这个“众”,便是教授。他相继设立了一些由教授组成的专门性的委员会,以充分发挥教授在行政管理及学术管理中的主体和主导作用。清华学校组织大纲是梅贻琦先生主持起草的,这个大纲详细地规定了校长、评议会、教授会、教务长、学系及学系主任、行政部门的职责,充分地反映出他的“教授治校”的大学理念。1936年至1949年,竺可桢先生担任浙江大学校长,他积极倡导以“求是和牺牲精神,学业与道德并重”作为核心的大学理念。他指出,浙江大学的最早前身是求是书院,求是的路径,中庸说得最好,就是“博学之,审问之,慎

10、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求是”正是今天浙江大学的校训。竺可桢也是十分注重通才教育。他认为,大学教育的目标,不仅在于造成多少专家、学者,还在于养成一批公忠坚毅,能担当大任,主持风化,转移国运的人才。竺可桢还为学校确定了求是和牺牲的精神,认为“大学犹海上之灯塔”,“大学是社会之光,不应随波逐流”。从西方大学史上的纽曼、洪堡、弗莱克斯纳到克尔,从大学到近代中国教育家,尽管大学的功能和定位的认识有过多次变化,但在培养人的理念、模式与方法上,古今中外都有非常相似的思想。都十分强调对学生作为一个“人”进行培养,而不是作为一个“工具”进行纯粹技能型培养。三、多元教育质量观大众化、全球化背景下的大学理念19

11、86年,尤根哈贝马斯在海德堡大学建校600周年的演讲中,以“大学的理念”为题,提出了“现代的大学处于生活世界和系统两方面之中”。作为“系统”中的大学,应该有怎样的大学理念?应该怎样为社会服务?不能仅仅诉诸古典形式的大学理念,而必须对大学的理念作新的理解。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体制转换的变革中,中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新一轮的高速发展。高等教育的新时期面对的是知识经济、高技术时代的严峻挑战,社会对人才,尤其是创新型人才的呼唤寄希望于高等学校。大学只有不断地根据时代、社会及自身发展的要求,对其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及时予以调整或变更,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现实。中国新一代大学校长开始了关于新时期大学理念的探索

12、。在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高等教育的核心问题是确立新的大众化的教育质量观。黑龙江大学衣俊卿校长倡导和实践的“以个性培养为核心的多元教育质量观”,受到了教育界和哲学界的广泛关注。这一教育理念从两个层面上引起了原有的大学理念的革命,推动了高等教育质量观的根本性转变。转变之一在于,从绝对质量观到相对质量观。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等教育服从于一种绝对的、以给定的知识的传授和记忆为内涵的质量观:国家是按计划培养少数精英人才的,主要培养掌握一定数量现成专业知识的“螺丝钉式”的“对口人才”。而信息化时代的高等教育不再是单纯的就业手段,而是社会活动主体素质提高的必要途径,因此,它并不受限于某一固定的或绝对的知识水

13、准,而是着眼于每一个人在原有基础上知识结构、文化价值观、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而这种提高本身就是一种质量。在这种意义上,高等教育不应当设定绝对不变的质量标准。转变之二在于,从一元质量观到多元质量观。每一个个体在先天的潜能、秉性、性格、爱好、志向、才能、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一元质量观是以固定的和绝对的标准来“剪裁”和“扼杀”这些差异,使学生的个性服从于固定的教学体系,甚至以绝对的和一元的固定标准“剥夺”许多人的受教育权;而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多元质量观则要求用一种开放式的、灵活的教育教学体系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差异和个性。在这种意义上,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多元质量观的

14、核心是个性化原则。(一)贯彻自主学习的个性化原则个性化的教育需要学分制的教学管理体系来形成学生的积极的、自主的学习方式。许多大学近年来探索以弹性学制、选课制、学业导师制等为基本框架的学分制,逐步加大选修课的比重,给学生根据特点和个性自主学习的空间;设立“文选理”学分和“理选文”学分、读书学分、艺术学分、自主性设计实验学分,打通学校不同学院不同学科的课程资源等,其宗旨是要在知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中培养学生厚实的综合人文素质。同时辅之以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网络教学等丰富教学资源,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方式的改变,贯彻自主学习的创新原则和个性化原则。另外,学校正在逐步打破专业壁垒

15、,实行自由地选择和转换专业的体制;通过教师挂牌选课制,为学生提供对不同教学资源的更大的选择权;对于不同专业学科门类教育的课程体系给予更大的自主权,以形成各自的特色等。(二)实施创业教育战略1964年,美国加州大学校长克尔出版大学的功用一书,他用复数的“功用”(Uses)来讲大学。克尔认为大学必须严肃地审视新的社会现实,今日大学之功能已不只在“教学”与“研究”,已扩及到“服务”。克尔形象地比喻说,纽曼的古典大学像一个居住僧侣的村落,弗莱克斯纳的现代大学像一座由知识分子垄断的城镇,当代的多元巨型大学则像一座充满无穷变化的城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5年出版了促进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

16、,其中提出建立“前瞻性大学”(Proactive University)的问题。前瞻性大学的理念要求大学不仅不能作与世隔绝的象牙塔,也不能单纯培养人才、发展知识为社会所用,而应成为地区、国家乃至全球问题的自觉参与者和积极组织者。1998年10月巴黎世界高等教育大会通过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宣言进步提出,大学要重视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培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使毕业生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创业教育的提出和探索是中国高等教育在信息化和全球化背景下走向深化的必然趋势和重要标志。毕业分配、就业指导、创业教育这三个范畴可以粗略地把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2002年初,教育部选择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黑龙江大学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