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通式培养博士生的学位论文质量更高吗-基于、全国抽检数据的分析_2

上传人:I*** 文档编号:209739780 上传时间:2021-11-1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贯通式培养博士生的学位论文质量更高吗-基于、全国抽检数据的分析_2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贯通式培养博士生的学位论文质量更高吗-基于、全国抽检数据的分析_2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贯通式培养博士生的学位论文质量更高吗-基于、全国抽检数据的分析_2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贯通式培养博士生的学位论文质量更高吗-基于、全国抽检数据的分析_2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贯通式培养博士生的学位论文质量更高吗-基于、全国抽检数据的分析_2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贯通式培养博士生的学位论文质量更高吗-基于、全国抽检数据的分析_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贯通式培养博士生的学位论文质量更高吗-基于、全国抽检数据的分析_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贯通式培养博士生的学位论文质量更高吗基于、全国抽检数据的分析 摘要:招生与选拔机制的改革与创新是深入推进博士生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之一。基于2015、2016年全国博士学位论文抽检的大样本权威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无论是整体合格率、一次性通过率、合格意见数,还是各分项评价指标得分,贯通式培养博士生的学位论文质量均显著高于非贯通式培养博士生,而且在创新性及论文价值这一核心指标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这种差异在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其他高校均表现显著;贯通培养程度越高,博士生学位论文的各分项评价也越好。但贯通式培养的效果一定程度受学科特性和学科人才培养规律的影响,在自然科学领域效果非常显著,而在部

2、分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中并不显著。关键词:博士生教育,招生选拔机制,学位论文质量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7JZD057);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7CGL070)一、问题的提出世界一流大学的一个重要表征是拥有卓越的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博士生教育。1居于国民教育体系顶端的博士生教育的强弱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竞争力甚至国际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没有强大的博士生教育,就没有强大的国家创新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政府强力支持和推动下2,我国博士生教育实现了从小到大的快速发展,目前已跻身世界博士生教育大国行列,基本实现了立足国内自主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战略目标3。从

3、发展历程来看,我国博士生教育大致经历了初成规模期(19811992年)、平稳增长期(19931998年)、快速增长期(19992011年)和稳定发展期(2012年以来)四个发展阶段,学术型博士学位授予数量先后实现了五次赶超(1996年超过韩国、2000年超过印度、2002年超过英国和日本、2005年超过德国、2012年超过美国4),目前已是世界上学术型博士学位授予数量规模最大的国家5。但是,与肩负的历史使命和国际顶尖水平研究生教育相比,我国博士生教育质量仍存在一定差距。在培养规模扩张的同时,如何稳步提升博士生教育质量,如何使我国由博士生教育大国转变为博士生教育强国,是一个迫在眉睫的关键性问题。

4、在“双一流”建设重大宏观战略决策背景下,不断提升博士生教育质量已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一个核心议题与前沿课题。博士生教育质量评价通常是一种学科化、个体化的行为,呈现不确定性、主观性和多样化等特征,秉持不同质量观、从不同视角出发,可能得出不同的质量认识。概括而言,博士生教育质量观主要有学术成果导向质量观、学术训练导向质量观、职业导向质量观、效益导向质量观四种。6在四种质量观中,学术成果导向的质量观是最基本且一直占据支配性地位的评价视角。其中,博士学位论文的质量被视为衡量博士生培养质量最重要、最准确也最全面的指标。博士生专业基础知识的广博和扎实程度、提出和解决学科领域专业问题的能力、从事创造

5、性科学研究活动的潜力和后劲,均可一定程度从博士学位论文质量中得到体现。从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视角来测量博士生教育质量,不仅具有重要研究价值,而且具备现实可行性。为了保障学位论文质量,我国建立了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制度,该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质量外部保障措施之一,对于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7提升博士生教育质量必须进一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其核心突破口之一便是招生与选拔机制。该机制改革因能够带动课程机制、资助机制、分流退出机制、跨学科机制、国际化培养机制等领域的综合改革而具有重要研究价值。我国博士生招生选拔机制改革的一个基本逻辑是进一步扩大培养单位招生选拔的自主权。回顾我国博士

6、生招生选拔模式的发展历程可知,最早出现的是分段模式(1981年),然后是提前攻博(1984年),接着出现了硕博连读(1986年)和直接攻博(1991年)8,近年来开始实施“申请审核”方式(2013年)9-10。从培养过程的贯通程度来看,从提前攻博到硕博连读再到本科直博,是由小部分贯通到大部分贯通直至完全贯通的渐进改革过程。11贯通培养不仅可以提高人才培养效率12,增强博士生科研训练和实践的连续性13,促进博士生培养的国际化14,而且可以将博士生培养关键节点的“质量控制”落到实处15。那么这种博士生招生选拔机制改革的实际效果究竟如何,贯通式与非贯通式博士生培养质量有何差异,这是进一步深化招生选拔

7、机制改革必须要弄清楚的问题。本研究试图回答的问题主要有三个:第一,贯通式与非贯通式培养博士生的学位论文质量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第二,不同贯通程度和采用不同选拔方式招录的博士生,其学位论文质量又存在何种差异;第三,在不同层次院校和不同学科文化背景下,以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衡量的贯通培养效果又有何种差异。二、文献综述聚焦上述研究问题,本研究从博士学位论文的评价标准与维度、影响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相关因素,以及博士生招生选拔机制(方式)对培养质量的影响三个方面梳理了已有研究文献。1.博士学位论文的评价模式、维度与标准世界各国的博士学位论文评价模式呈现较大差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美国模式、英国模式和澳大利亚

8、模式。在美国,博士学位论文通常由包括导师在内的评审委员会根据公开答辩情况作出评价,一般不需要外部专家在场。16在英国,博士学位论文评价过程主要包括专家初评并撰写评阅意见书、论文答辩和专家组给出综合评价意见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保密性要求较高。17在澳大利亚,博士学位论文通常需要送交2-3名外审专家评审,且要求超过一半的外审专家来自国外高校18,校评审委员会根据专家意见书作出最终决定。我国的博士学位论文评价模式与上述三种典型模式既有区别又有相似之处,评价过程既包括培养单位内部的匿名送审、预答辩、正式答辩等多重环节,也包括外部的学位论文抽检,可谓一种更严格的“混合模式”。在博士学位论文的评价维度与标

9、准方面,国外学者积累了相对丰富的研究成果。南丁格尔指出,博士学位论文应对知识增进作出实质性和原创性贡献。19古尔布兰德从创新性、研究扎实程度及论文的实用价值等维度进行了研究。20洛维茨从引言与问题、文献综述、理论基础、研究方法、研究结果、结论与讨论等具体维度构建了十个学科的博士论文评价量表21,并指出只有体现了创新性和重要性的博士学位论文才符合优秀标准。马林斯和凯利通过访谈发现,评审专家通常对论文的学术性(包括创新性、连贯性、独立性),论述结构严谨性(包括概念化、研究结论、研究设计、逻辑和谋篇布局),研究工作量和论文是否具有反思性等重点进行评价。22-23伯尔克、霍尔布鲁克和洛瓦特等人从文献综

10、述、理论基础以及某些具体学科领域对博士学位论文的评价标准进行了专门研究。24-27此外,也有学者从选题、理论、方法、数据、结论等维度考察了人文学科不同学科领域的创新评价标准。28我国对博士学位论文的评价一般从选题、综述、创新性、基础及规范性几个维度展开。例如从1999年开始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领导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工作,其指标体系包括选题与综述、创新性及论文价值、基础知识和论文规范性四个一级指标。292007年,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和国家人事部领导下,“中国博士质量分析报告”课题组首次对我国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进行了大规模纵向和横向比较研究。纵向比较发现,近30年来我国博士学位论文

11、质量有了显著提高,主要表现为选题更具前沿性,参考文献更全面,写作更规范,成果更具创新性。横向国际比较主要从选题、文献综述、创新性、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独立从事科学研究能力六个方面进行,结果显示,我国博士学位论文的整体水平在不断接近国际水平,其中优秀者已达到国际一流水平;但综合来看,我国博士学位论文在理论深度和原创性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明显差距。30此外,有学者从知识水平、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和写作水平等维度对单一学科纯学术研究和应用性研究、跨学科纯学术研究和应用性研究的博士学位论文评价标准进行了探讨。31我国博士学位论文抽检时的评议要素包括选题、创新性及论文价值、科研能力与基础知识、论文规范

12、性四个维度,设置了“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四档。但由于样本的限制,很多研究均缺乏大规模数据基础。2.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影响因素国外学者对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伯克等人基于澳大利亚301篇博士学位论文样本,就作者个体特征(性别、前置学位、年龄、是否国际学生、英语熟练程度),就读经历特征(获奖学金情况、攻读时间、学位类型、是否受到处分),学科特征及院校特征等对专家评审结果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32;此后,伯克等人又进一步将导师维度(导师数量、指导经验、是否更换导师等)纳入分析框架,基于更大规模样本进行了实证研究33。他们研究发现,博士学位论文的评价结果与作者年龄

13、、获奖学金情况、导师指导情况等有明显相关关系。也有学者的研究聚焦于学科文化差异,探讨不同学科文化背景下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的差异。34霍尔布鲁克等人从评审视角探讨了同行专家评阅意见的一致性,发现在804篇博士学位论文中只有33篇(约4%)论文存在一至多份不一致评阅意见,在2121份评阅意见书中只有37份(小于2%)与其他显著不一致,这表明同行专家评阅意见存在高度一致性。35-36有挪威学者研究发现,整体而言,自然科学博士学位论文的评价较高,而社会科学博士学位论文的评价较低;博士学位论文质量在传统研究型大学和应用型大学之间并不存在明显差异,但在原创性、深度和广度、理论水平、方法论水平维度,新升格

14、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的评价低于传统大学。37除量化研究方法之外,国外学者也采用质性访谈、文本分析等方法来分析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特征及其差异。38我国学者对博士学位论文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个体特征、导师指导、学术训练等层面。孔令夷通过构建解释结构模型发现,博士生所在院校实力、博士研究生招生以及博士生导师遴选政策等因素与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关系最密切。39李艳等人研究发现,就个体特征而言,性别因素对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影响并不显著,年龄越小、本科毕业于“985工程”高校的博士生的学位论文质量更高;就培养方式而言,录取类别、选拔方式、学习方式、学习年限、论文类型等因素对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影响比较显著,非定

15、向、硕博连读、全脱产学习、学习年限为4年的博士生的学位论文质量最高。40刘春荣等人利用北京师范大学连续5年的博士学位论文匿名评审数据,研究了前置学校与博士学位论文质量之间的关系,发现前置学校层次对博士生学位论文质量的影响依赖于学科性质,在理工类学科影响显著,而在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影响并不显著。41赵世奎等人研究了国家抽检中不合格博士学位论文的相关数据,发现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与博士学位论文质量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423.博士生选拔方式对培养质量的影响前文已提及,我国博士生招生选拔方式在办学实践基础上日益多元和丰富。牛梦虎在分析国内52所高校的导师调查数据后发现,不同学科对博士生招

16、生方式有不同偏好,自然科学更适合采用直接攻博和硕博连读等贯通培养方式43,这在高水平大学和高人才层次导师中表现特别明显44。王昕红等人对长学制直博生从选择到退出的过程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长学制博士生入学动机多元化,学术经历差异较大,取得博士学位的意愿呈现分化趋势,同时他们面临的非学术压力也较大。45-46徐岚等人对厦门大学研究生培养改革实践进行研究后认为,以适当延长博士学制、提高硕博连读与直博生比例为主要特征的改革,有助于推动我国研究型大学与国际接轨。47刘宁宁基于对全国33所研究生院高校调查数据的研究发现,前置学校层次对博士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并不显著。484.现有研究的不足首先,从研究视角来看,受研究数据限制,目前对不同招录方式博士生的比较侧重于就学动机、攻读意愿及学术训练等主观感知维度,缺乏博士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