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等学校的特色办学

上传人:I*** 文档编号:209739151 上传时间:2021-11-1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9.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高等学校的特色办学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试论高等学校的特色办学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试论高等学校的特色办学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试论高等学校的特色办学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试论高等学校的特色办学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试论高等学校的特色办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高等学校的特色办学(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试论高等学校的特色办学 摘 要:本文在分析特色办学涵义的基础上,阐述了特色办学的必要性与紧迫性。特色办学能优化教育资源,提高办学的质量和效益,从而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能满足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多种需要;是学校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高等教育法所规定的高校具有办学自主权,使特色办学有其可能。学校要从树立办学理念和更新教育质量观念入手,进行管理体制改革,扩大办学自主权,进行课程与教学改革,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以及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特色办学。关键词:高等学校;特色办学在精英教育向大众高等教育过渡的新时期,一所学校要办出自己的特色,既是时代对高等学校发展的

2、要求,也是其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且,特色办学也是高等学校增强办学自主权的表现。为此,本文仅就特色办学的内涵与意义、必要性与可能性,以及特色办学的途径作以探讨,以就教于同仁。一从高等学校的基本工作看,高等学校是通过教学和科研来培养人才、进行知识创新的。而教学、科研是根据学科专业来进行。这就启发我们,特色办学主要是学校建设特色和优势学科专业,这是特色办学的基地和主要标志,人才的培养、知识的创新、服务社会等功能的发挥,都依托于学科专业。从哲学角度看,特色是蕴涵于共性中的特性。对一所大学来说,特色办学还要有其办学理念,有其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如研究型大学的批判、自由精神,师范大学的教师素养等。正是这些

3、各具特色的价值追求,才能使高等教育满足了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才有其存在和发展的意义与价值。从文化的角度看,特色办学还要有师生员工所认同和营造出的学校文化传统。校园文化是一种非强制性的教育手段,同时也是巨大的精神力量。世界优秀的大学都具有历久弥坚的文化传统,折射出一代代学人的理想和价值追求,成为自觉弘扬的文化精神,从而使学校具有很高的社会声誉和持续不断的影响力。综上,特色办学是指学校在一定的办学理念指导下,明确学校的发展方向和培养目标,下大力量建设和发展特色和优势学科专业,培养出色人才,营造出独具特色的学校文化传统。二特色办学无论是对学校的发展,还是对个人和社会进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在

4、新的历史条件下,更为必要。首先,特色办学能优化教育资源,提高办学的质量和效益,从而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国外的大学校长解释其校“有所为,有所不为”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校长杰瑞德柯亨(Jered LCohon)说“我们没有像哈佛、牛津那样雄厚的资金支持,因此在确定学校发展方向时必须找出自己的比较优势,用有限的资金发展自己的强项。”1的确,1967年创建的卡内基梅隆大学,经过短短30年的努力,如今能与已有几百年历史的哈佛、牛津相提并论,和其没有设立医学院、法学院不无关系。其次,由于社会存在着分工,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化生产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才,特色办学能满

5、足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多种需要。这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趋势下尤其必要。世纪之交,中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高等教育过渡,这是以我国适龄人口的高等教育入学率提高为标志(在1999年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了到2010年,我国适龄人口的高等教育入学率要从现在的9提高到15左右)。这意味着包括教育观念、教育功能、培养目标、教育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方法、入学条件、管理方式以及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一系列的变化。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前提是办学模式的多样化,这就要求特色办学。传统的高等教育是精英教育,基本上是单一的本科以上的教育,培养学术型高级人才,课程设置着重于传授

6、与研究“高深学问”。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既需要学术型的高级人才,也需要应用型、技术型、职业型的各级各类专门人才。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后者的需求越来越大。高等教育依托不同类型的学校,各种类型的学校具有不同的培养目标与规格、设置不同类型的课程、采用不同的培养方式与方法,来满足个人和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因而,对中国的大学而言,特色办学更有其时代的意义。再次,加入WTO,高等学校之间的竞争日益增强,特色办学是学校求生存求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入WTO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最大。其一,引起教育资源上的竞争。国外机构国内单独办学或合作办学,在教育资源上引起新的竞争;国外大学会吸引更多的学生到国外

7、求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就学难的问题,但也会造成大量的人才和资金外流;其二,对人才培养提出新的挑战。加入WTO对国内教学质量、教学方法、教学思想、师资建设、专业设置将提出新的挑战。而且,据统计,到2008年,我国入大学适龄人口数量呈递减的趋势(资料来源于国家教育发展中心张力研究员的报告)这一切都意味着,高等教育向大众化发展,大学类型和规模在扩大,同类学校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和残酷。谁能办出特色,谁就能吸引资源,谁就能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特色办学不仅有其必要性和意义,而且,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校具有办学自主权,这使特色办学有其可能性。办学自主意味着大学自主地治理学校,依法自主地决定学校的内

8、部事务。高校拥有办学自主权,并不意味着学校可以完全脱离政府,而是要依法接受政府的宏观调控。高教法第四章第八条规定了高校享有的八个方面的办学自主权,即民事权、招生权、学科专业设置权、教学权、科研开发和社会服务权、国际交流合作权和人事权、财产管理和使用权。以法律的形式规定高校具有办学自主权,确立了大学的法人地位。这有利于高校适应科学技术进步、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使高校自主办学,并增强办学活力,为特色办学提供了法律上的保障。三特色办学涉及到学校的许多工作,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以探讨。首先,要树立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更新教育质量观念。观念是一切行动的先导。把学校办出特色,要有学校的办学理念

9、。办学理念是指学校的理想和独特的价值追求,具有更高的方向引导性和历史的持续性。它关乎到大学的方向选择、角色定位和特色所在,对大学校长治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办学理念是一所大学区别于其它学校的自身独特的理想和信念。学校需要在广泛讨论、研究的基础上,以一种超前意识和进取精神,确立为领导及教师员工所认同的办学理念,从而引导学校的发展方向,激发教职员工的潜能和工作积极性。办学特色是高等学校质量的重要标志,是其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石。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这一趋势的发展和办学模式的多样化,高校要办出特色,就需要树立多样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教育质量观是人们在特定社会条件下的教育价值选择。高等教育大众化国家的实

10、践充分证明,多样化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趋势。这主要表现在:一是社会经济对人才的规格、类型、层次需求的多样化;二是人才学习需求的多样化;三是为多渠道解决教育经费问题而形成的办学主体和办学形式的多样化。大众化高等教育这种多样化的特点,已经表现出来。这必然要求我们确立多样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观。高等学校应具有各自的培养目标和规格,从而有多样的质量标准。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我们所需要的高等教育质量应该是一种特色纷呈的质量。特色与特性包含共性于其中。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让不同层次的学校办出自身的个性,让不同类型的学校办出自身的特色,这或许是我们认识和把握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3其次,进行管理体

11、制改革,扩大办学自主权。高校的管理体制改革对于高校办出特色有着重要的作用。高教管理体制改革实质上是如何处理政府与大学办学自主权的关系问题。我国于50年代形成了高教管理体制,是与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这种“条块分割”的办学和管理体制,已不适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发展。自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颁布以来,高教管理体制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并不断深化,总体趋势是政府放权,给学校以较大的自主权。如前所述,特色办学主要体现在学校建设特色和优势学科专业上,这是特色办学的基础和主要标志。高校应摆脱政府附属机构的地位,面向社会自主办学,根据实际需要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以适

12、应经济与社会的人才需求。在进行管理体制改革、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的过程中,坚持校内管理体制改革与教育教学改革的结合尤为重要。高校需要实施校、院、系三级管理,三级管理体制的建立,有利于学科建设,特别是重点学科、特色学科的建设。学校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重点加强学科专业的建设,以利于培养素质高、知识面宽、适应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自主地建立目标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有利于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增强学校主动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能力。再次,进行课程与教学改革,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特色办学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上。而学校人才的培养最终要落实到课程与教学过程中。因此,学校需要

13、根据自己的培养目标,根据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化趋势、根据知识经济对人创新能力的要求,进行课程调整与改革,拓宽学科专业,加强综合学科专业的建设,增强课程的综合性;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意识,探索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培养出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具有批判、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的人才,以提高教育质量。第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形成学校的文化传统。校园文化是一种以文化形式参与的非强制性的教育因素和教育力量,包括校园精神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和校园物质文化。校园文化对师生员工的思想行为具有激励、导向和规范的功能,反映着一所大学的文化品位和文化传统。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具体包括:一是加强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它是校

14、园文化的核心,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和主导。为此,学校要倡导团结向上的精神风貌、积极健康的价值追求、诚实友爱的道德情感、诚信负责的行为方式;努力培养治学严谨、求实创新的教风和科学研究风气,勤奋、踏实、勇于创新的学风和团结、务实、进取、廉政的领导班子的工作作风,形成具有优良传统的校风,使学校具有向心力、凝聚力。二是加强校园制度文化的建设,建立和健全统一管理的制度体系。制度规范能使师生员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激发师生的荣誉感。要努力使制度文化为学校员工高度认同,从而自动产生教育影响,形成大家自觉弘扬的文化传统。三是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和环境的建设。学校要加大教育投入,保证教育设施、文体设施、服务设施齐全,为

15、学校发展提供物质保障;加强校园建筑的规划和环境的美化,使之发挥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加强学生社团的建设和管理,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大学生文化艺术娱乐活动。总之,在新时期,高校将以学科专业特色推动知识创新,以出色人才的培养吸引资源,以特色在竞争中取胜,以特色服务于社会。注释:1中国教育报N2002-7-30(3)2参见眭依凡大学校长的办学定位理念与治校J高等教育研究,2001,(7);张楚廷新世纪:教育与人J高等教育研究2001,(1)3张乐天.教育质量:何以堪忧关于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及几点政策性建议J教育发展研究,2001,(1)参考文献:1王德请自主办学是高等学校发展的基本规律J高等教育研究,1999,(1)2刘冬梅对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法律思考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6)3邬大光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基本特征与政府的责任J教育研究,2002,(3)4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02,(1)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调研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