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上传人:pm****9 文档编号:209725796 上传时间:2021-11-11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43.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建设申请书 一、项目背景 XX县区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隶属中卫市,北纬360640370432,东径10509451061010之间,东缘与同心、原州相连,南与本区西吉接壤,西邻甘肃靖远、会宁,北靠中卫XX县区。南北长95公里,东西宽80公里,年降雨量200-400毫米之间且降雨主要集中在 7、 8、9月三个月,年平均气温7,昼夜温差大,10有效积温2426,年均日照时数2706小时,无霜期146天左右。全县总耕地面积403万亩,大部分为川台地,扬黄灌区主要分布在高崖、李旺、黑城、七营四个乡镇,库井灌区主要以西安、树台、关桥、李俊等中南部乡镇为主,水资源全县

2、总体短缺,2007年在各级政府的强力推动下,于2007年下半年开始大规模建设和生产,截止目前,全县累计完成设施建设面积42576亩,其中日光温室4350亩,拱棚38226亩,2008年设施农业面积26796亩,日光温室主要以蕃茄、辣椒生产为主,两茬种植平均亩产1000公斤左右,早春茬大拱棚辣椒平均亩产3800公斤,产值2500元,甜瓜平均亩产3600公斤,产值5000元,秋延后叶菜平均亩产1000公斤,产值1000元。设施农业的建设和发展,强有力地促进了我县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已成为我县农业重要产业之一。 二、项目建设可行性和必要性 我县土壤大部分为黄棉土,土壤深厚,光照条件充足有利于设施农业

3、生产,同时我县设施农业建设主要以扬黄灌区及中南部库井灌区为主,水资源状况能够确保设施农业生产用水,再加上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强力推进,设施农业建设规模逐年扩大,生产效益逐步提高,农民思想认识不断转变,成为我县设施农业发展的有效动力, 但由于设施农业是我县的一项新兴产业,农民对设施农业生产技术掌握不够,大面积生产技术力量相对薄弱,产量和效益仍然在一个低水平状态。进一步提高设施农业生产水平,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是推动我县设施农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而只有加强设施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充分利用成熟的综合生产技术,以点带面,引领推广才能有效推动我县设施农业大发展,快发展。 三、项目建设内容 (一)示范

4、引领和推广 日光温室。在XX县区西安镇付套村建设日光温室生产园区一个,并依托园区生产条件,2009年安排日光温室综合栽培技术示范面积25亩(10座),蔬菜生产以辣椒、蕃茄、黄瓜为主,品种分别选用长剑、金冠、博耐等当地适应性和抗逆性强的新品种。 主推技术: 1、热风炉应用技术。12月至2月份阴雪天或光温较低的严寒天气使用。 2、co2施肥技术。蔬菜座果后进行施肥,定量适时补充,促进光合作用,提高作物产量。 3、工厂化育苗和嫁接技术。采用穴盘育苗和嫁接技术提高育苗质量,减少病害发生,提高作物抗逆性,实现增产。 4、张挂反光幕技术。11月下旬至3月,在日光温室后墙张挂反光幕改善光照条件。 5、病虫害

5、综合防治技术。采用农业、物理、生物、化学等措施防治病虫害,建立以生态栽培等生物防治为主体的防治体系。 6、膜下滴灌技术。利用滴灌灌水,并结合灌水施药施肥。 7、测土配方施肥。根据蔬菜种类,栽培方式,作物需肥规律,土壤养分情况进行配方施肥。 大拱棚:依托高崖乡2008年大拱棚生产园区,安排早熟马铃薯 接秋延后芹菜高效综合栽培技术示范30亩,马铃薯主栽品种选用克新1号,中薯4号为主,芹菜品种选用美国西芹。 主推技术: 1、机械化耕作。3月下旬用旋耕机结合施肥进行旋耕。 2、测土配方施肥。根据马铃薯营养需求规律,土壤养分状况进行测土配方施肥。 3、起垄覆膜。采用宽窄行起垄,垄宽70cm,垄沟宽20c

6、m,垄高15-20cm,株距25-30cm。 4、马铃薯催芽播种在移栽前20天(日光温室提前催芽),3月中下旬移栽。 5、早熟马铃薯接秋茬西芹两茬栽培。马铃薯6月下旬至7月上旬收获,8月初定植西芹。 6、西芹枯斑病防治通过棚内温度湿度的控制结合药剂进行防治。 7、西芹育苗移栽。7月上旬进行穴盘育苗,9月中旬定植。 (二)开展相关试验研究 1、大拱棚蔬菜不同茬口综合效益试验。 2、大拱棚辣椒(马铃薯)-西芹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示范 3、西芹不同药剂防治斑枯病实验 4、日光温室黄瓜、茄子嫁接栽培与育苗移栽比较试验 5、大拱棚早熟马铃薯切块播种与芽块催芽定植方式比较试验 6、大拱棚秋延后芹菜不同定植时期

7、效益比较试验 7、co2施肥及反光幕使用效益分析 四、目标效益 1、通过示范项目综合技术措施的落实,实现日光温室冬春茬平均亩产7000公斤,产值14000元,秋冬茬亩产4000公斤,产值8000元,两茬累计产值20000元以上。大拱棚早春茬早熟马铃薯平均亩 产3000公斤,亩产值1750元。秋茬西芹平均亩产5000公斤,产值2000元,两茬累计产值3750元,同时通过组织观摩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将技术措施进行大面积的推广。 2、通过试验研究,找到适宜我县设施农业栽培的作物种类茬口安排,主推品种及相适应的栽培模式,更好地服务于我县设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五、技术支撑体系基本构架 聘任区农技总站

8、吕鸿钧研究员为首席专家,并组成专家团。专家团成员:姜黛珠、李建设、郭文忠、谢华、盛彪、赵伟、蒋学勤、张桂芳、余风娟 职责。就海原设施农业发展定位、优新品种引进示范、储运保鲜、产品开发及工艺改进、农产品区外销售市场开拓等产业发展关键技术开发联合攻关。同时成立设施农业示范、实验小组。 组长:李武玉 副组长:高鸿飞王子平 成员:韩超(西安)王春斌(高崖)李树森(黑城) 魏克明(黑城) 职责。制定设施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落实示范项目地点、面积及配套材料,确保各项技术措施运用到位,切实达到增产增效的目标和技术推广引领作用。 六、进度安排 2009年设施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分六个阶段进行: 第一

9、阶段。前期准备阶段(2008年12月10日-12月20日)成立组织机构,制定方案,分解任务,明确责任,做好设施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前期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设备购置阶段(2008年12月21日-2009年1月20日)通过项目设备招标,进行日光温室卷帘机、热风炉、滴灌设施、 反光幕及化学肥料的购置。 第三阶段:设备安装阶段(2009年1月21日-30日) 组织技术人员对设备进行安装和调试,指导农户正确使用,提高设施农业生产的效益。 第四阶段:种植阶段(2009年1月15日-3月20日) 按照设施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要求,积极开展辣椒、番茄、黄瓜育苗移栽工作,按照技术要求精心种植和管护,真正发挥科技

10、支撑体系建设的作用。 第五阶段。管理阶段(2009年3月21日-2009年7月31日)按照技术方案,进行设施农业的示范及管护工作。 第六阶段:考评验收(2009年4月15日-4月30日) 由专家组成员及相关人员组成验收组对2009年设施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情况进行检查及验收。 七、运行机制 XX县区设施农业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分级组织实施,以任务带团队、以团队促网络、以网络建体系。 技术示范小组,负责全县设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示范推广、优化品种结构、创新种植模式、提高机种机收水平等技术方案,报农业局审批后,由各技术示范小组组织实施。 八、业绩考核 建立XX县区设施农业

11、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建设绩效考评制度,实行一年一次综合考核。XX县区设施农业由县现代农业产业技术支撑体系监督评估委员会组织考核;技术示范团队由县现代农业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建设管理委员会组织相关部门考核;各技术示范小组的考核,根据任务合同书的内容指标,组织考核。 九、组织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海原现代农业设施农业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协调领导小组,主管县长任组长,农业局局长任副组长,成员由各站(所)的主要负责人及担成。主要职责是研究海原现代农业设施农业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工作,协调处理大拱棚建设中存在的重大问题。 (二)资金保障 设施农业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建设资金主要由专家费、基本建设支出、仪

12、器设备购置费、工作经费等构成,试验示范总资金44.31万元,其中拱棚设施马铃薯接西芹示范栽培17.78万元,专家费2万元;日光温室示范费26.53万元,其中专家费3万元。全部由区财政补助专项资金拨付,经首席专家签字同意后,由县国库支付中心拨付实施单位实施。 建设设施农业技术支撑体系所需的培训费、工作经费纳入新型农民培训和百万农民培训工程;基本建设支出、技术示范推广费纳入县农业产业化项目;技术指导费由农业局列项支出。资金管理按照XX县区现代农业设施农业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建设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执行。 (三)人员保障 技术人员要保证有三分之一的时间用于设施农业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工作;指导小组组长、

13、园区主任由农业局管理、使用、考核。 附:项目建设资金一览表 XX县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2008年12月18日 第二篇: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思路与框架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思路与框架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国外农业发展科技支撑及其体系建设的经验借鉴,在此基础上以服务“三农”为出发点,针对我国现行区域性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存在的共性问题,研究提出了区域性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目标、总体思路、基本原则、一般性框架和总体运行机制。 关键词:区域性农业科技;支撑体系;思路;框架 21世纪以来,解决“三农”问题已成为我国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新形势下,农业科技面临的任务更加繁重,在整个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

14、略地位和支撑作用更加突出。为此,国家大力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构建新型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增强农业科技的支撑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区域性农业科技支撑体系作为国家农业科技支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支撑“三农”发展的根本保证,研究和加快区域性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国内区域性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理论界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提供参考和借鉴。 1国外农业发展科技支撑体系的建设经验 随着世界农业及农业科技发展和政治、经济社会条件的变化,各国都在根据新的需要对本国的农业科技支撑体系设置及运行机制进行不断地调整和改革,其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1.1改革运行机制。优化农业科技资源配置 随着农业形势变化和私人部门的广泛介入,以及公共农业科技系统面临财政负担日益沉重、运行效率不高等各种压力,各国政府都对公共部门的农业科技系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以优化农业科技资源配置。其重点在于整合现有的体系和资源,按照自然生态区划、专业领域和研究项目需要建立研究中心,精简机构,压缩人员,提高运行效率,强化农业科技支撑能力。 1.2大力发展农业科技企业 在知识经济时代,农业科技企业集科技开发与生产经营于一体,技术先进,市场反应灵敏,是农业产业发展和农业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