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背景下大学教学思维的审视与回归 (二)同质思维:以同质性为大学教学活动的诉求同质思维是指大学教师将教学活动归结为具有同质性、绝对性的教学活动同质思维背后隐藏着的是人工智能的线性思维,这是一种形式逻辑它把大学教学过程看成是简单的、机械的生产过程,用于“生产”标准化的“机器人”,强调基于同样的时间和内容达到预设的教学效果这时,大学教学思维受到人工智能技术的单向压制而逐渐单一化随着它对智能知识的操纵和扭曲,大学教学将在智能技术的控制下日渐枯萎人工智能会使大学教学趋于形式化在这种思维的影响下,人工智能对教学内容的“智能化”处理过程更像是一种自动化生产流程,即它是基于教学内容表面意义上相对机械地重复教学实践的过程这时,人工智能可以控制教学内容,确定如何衡量学习并定义结果这就使大学教学过程简化为信息的传递和收集过程,而大学教学则沦为一种基于智能技术的程序化教学这时,大学教学的内容仅仅保留了它自己本来的意义,演化成了一种工具性知识大学教学就会按照人工智能预先设定好的状态运行,将大学教学过程简化为纯粹的智能化知识的传授与接收过程此外,人工智能的操作性还使大学教学囿于“做”的层面,过度迎合和推进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
这样,大学教学脱离了具体的教学内容,造成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形式滥觞在整个大学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触摸不到最真实的教学内容,而被形式化的知识所裹挟,造成大学教学生命性的丧失这时,大学教学内容的工具价值就会占据主导地位,其背景价值逐渐隐退同时,这种思维方式还会使大学教学趋同化人工智能无法对教学目标进行个性化的设定,以及对教学效果进行个性化反馈它使大学教学将人的“个性”与“共性”混为一谈,并使“共性”成为大学教学目标的题中之意,将大学教学目标异化为培养“大众化”“职业化”的学生虽然人工智能能够为大学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场景和数字化教学资源,但大学教学是需要面向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主体的不同场域中的大学教学是有具体差异的人工智能自身则难以将教学内容的普遍性与具体性相统一这就要求教师在大学教学过程中能够根据学生学习的动态过程合理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手段倘若简单地把以“共性”为目标导向的人工智能机械地应用于大学教学过程,学生个体生命价值就会被掩盖此外,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同质化还会使大学教学盲目追求教学过程的统一大学教师只需要按照既定的流程展开教学,在统一的时间内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如果以统一标准、统一目标及统一内容作为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大学教学评价标准,那么大学教学的多样性就会得到消解。
三)单向思维:以彼此孤立为大学教学活动的样态单向思维主要是指大学教学主体之间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样态这种思维主要表现为大学教学是一个单向交互的过程;大学教学是一种彼此孤立的实践活动人工智能的单向控制性使大学教学衍变为一种单向交互人工智能遵循预先设定的技术规则接收知识,再输入智能系统这时,人工智能具有单向的“思维”方式,即主体输入知识,智能系统输出知识单向度的人工智能会使大学教学过程中的立体交互严重缺乏,导致教学主体间的多重交互衍变成教师与学生、人工智能与教学主体之间的单向交互众所周知,人工智能是人的权力意志的体现,而权力意志是一种内在的生命意志力量,它决定和支配着教学思维的方向[14]人工智能技术的本质属性是一种单向控制性这种特性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加剧了大学教师对教学的控制欲望,而且也强化了大学教师的单向思维大学教师会以单向的思维方式主宰教学过程,成为教学的唯一主体,大学教学过程则被窄化为以“输入-输出”为特征的单向人机交互过程在此情形下,人工智能就会主导教学过程,并使教学主体之间表现为一种线性的交互关系这样,人工智能的控制特性就会使大学教学主体沦为智能机器的奴隶同时,人工智能还会造成大学教学主体之间的彼此孤立,呈现纯粹个性化的非良样态。
人工智能虽然是人造物体,但它并不同人一样具备社会属性由于人工智能还不能实现完全的自然语言交互,因此人机交互只是由命令到输出的规定性程序它是一种单向的“输入-输出”过程,并不能体现教学主体间的深层交互,尤其是情感交互因而,人机交互很容易使教学主体间的交互异化为机械化的单向交互,也就无法形成真正的共同体此外,从表面来看,人工智能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主体设计风格迥异的教学内容,开展个性化教学,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差异化需要但实际上,它也会带来另一种极端问题它会否定教学主体的公共性,使大学教学钳制在个体范围之内,成为一种纯粹的个性化教学由于大学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人际互动,大学教学很容易衍变成一座孤岛[15]这样,大学教学越来越被人工智能所提倡的“因材施教”所取代,而去过度地强调学生的个性化这就迫使师生之间的交互呈现一种以自我为交往对象、以孤独为表征方式的独白式交往三、人工智能背景下大学教学思维变革的省思与回归(一)超越技术思维僭越的桎梏,回归学生生命本真技术思维是人工智能的应有之意,但大学教学改革的崇高使命是回归学生的生命性成长如何规避技术至上的教学思维,充分实现技术思维与学生生命发展的有机融合,是人工智能背景下大学教学变革需要思考的首要问题。
人工智能背景下大学教学要摆脱技术思维的桎梏,拓展教学思维的视野,回归大学教学的生命本真——学生这就要求大学教学需要以身体和技术为基础,超越技术思维的桎梏,回归生命教学首先,大学教学应合理运用人工智能,呼唤人工智能的生命性第一,人工智能是生命教学的前提,大学教师要秉持人工智能的双重价值理念一方面,人工智能自身具有显著的生命性它不仅能够延续大学教师的生命长度,还能作为大学教师身体的一部分参与教学实践;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在给大学教学带来生命性的同时,也遮蔽了大学教学的生命可能性,使复杂多样的大学教学活动变得单一化、扁平化第二,大学教师要消解人工智能价值的二元对立,将“用人工智能”与“去人工智能”相结合,使人工智能在大学教学中发挥最佳效果事物若要臻于完善,它的运行就必须发生在恰当的地位、恰当的限度以及恰当的时间[16]因而,大学教学要在适度的范围内运用人工智能,也要在适度的场域中摒弃人工智能其次,大学教学要超越人的身体桎梏,回归生命的整体性第一,大学教学要超越人的身体桎梏这不仅要解放人的身体,还要超越人身心的二元对立,培育人的身心统一性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大学教学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是要培养完整意义的学生[17]。
因而,大学教师要解放学生的身体,以学生的身体为基础,以人工智能为辅助,注重教学思维的涉身性,强调教学活动的情境意义,关注学生的身体体验,对学生的全面个性化发展发挥积极作用[18]第二,大学教学要回归生命的整体性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大学教学应该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是一个以生成性实体、新生力量演进与发展性生长为特点的回归性开放系统这就意味着大学教学应将人工智能纳入教学过程的生态系统之中,将其视为生命有机体的一部分在这个意义上,大学教学与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与教学主体是生命体的一部分,应统一于大学教学过程二)防范同质思维带来的禁锢,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同质思维容易造成人工智能背景下大学教学改革的整齐划一性,否认大学教学过程的多样性和生成性人工智能背景下大学教学改革关键是要寻求同质思维与异质思维之间的平衡也就是说,摆脱同质思维的禁锢不是要加剧同质思维与异质思维之间的对立,而是要在两种思维的鸿沟上架起沟通的桥梁人工智能背景下大学教学改革需要确立多元化的教学思维,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首先,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大学教学应承认教学的多样性第一,大学教师要允许异质思维的存在,时刻保持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批判意识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大学教学应该被理解为一个使学生创造出有意义的各种联系的机会集合体。
大学教师不仅要肯定人工智能的工具价值,还要敢于质疑人工智能的背景价值实质上,这蕴含着大学教学的批判性和多样化,其目的是达成人工智能与大学教学在某种同质性基础上的耦合第二,大学教师要多元解读教学内容大学教学应该为学生提供有广泛适应性的教学内容所以,大学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背景价值,还要关注知识的工具价值,实现知识教学背景价值与工具价值的有机统一同时,大学教师对教学过程应持有一个开拓、多元的视野,鼓励人工智能在大学教学中的合理运用,加深教学主体对人工智能的认识与反思,促进多元教学思维的形成其次,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大学教学应关注教学过程的生成性第一,大学教学内容是同质的、公共的、相对静态的,也是异质的、个体的、绝对动态的大学教师不仅需要将人工智能所代表的公共经验转化为教师自身的个体经验,还需要将个体经验转化为连贯的公共经验,使“共性”与“个性”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统一第二,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大学教学应具有生成性它既是过程也是结果,既是变化中的也是已变化的那么,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大学教学不能单纯以结果为导向,还要充分关注教学过程的动态性和生成性,灵活调整教学进程,服务于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大学教师应该把想象力、创新性、创造性作为人工智能背景下大学教学的基本特征,彰显教学主体的生命价值,达成大学教学的多元化目标,摆脱人工智能的程序化模式,从而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三)注意单向思维产生的局限,塑造交互性共同体交互思维和单向思维是蕴含在大学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一对矛盾体交互思维是人工智能与大学教学在深度融合下较为理想的状态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大学教学要注意单向思维所产生的局限,建立交互性的学习共同体首先,大学教学应承认教学主体的多元性,寻求大学教学思维的共振第一,大学教学要承认多元教学主体间的关系性存在主体和客体是一对密不可分的关系存在要使“关系”作为“关系”而存在,就必须以“我”的存在为前提[6]35因此,人工智能时代的大学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中的交互主体同时,人工智能既可以作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又可以作为教学过程的中介三者处于彼此紧密联系的关系之中,通过彼此之间的双向沟通,使教学主体协同共生第二,大学教学要正确处理“教师-人工智能-学生”三元主体间的交互关系人工智能背景下大学教学的生成性特征只能以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互动为基础来进行解释,而不能分割开来进行分析只有在尊重不同教学主体身份的前提下,不同类型教学主体间的交互才能实现同时,教学主体也只有在保持思维频率一致的前提下,才能达到思维共振其次,大学教学应增强教学的交互主体性,建立学习共同体第一,人工智能背景下大学教学是一种交互性的实践活动。
这种实践活动是由交互主体所构成的,表现为大学教学的交互主体性,它是大学教学主体在交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主体间性我们要承认人工智能与大学教学主体、大学教师与学生是教学过程的共同主体,同时将教学交往作为教学主体存在的方式第二,人工智能背景下大学教学要形成交互式的学习共同体本质上,这种学习共同体是人工智能与教学主体之间形成的交互性整体它不仅强调大学教师的主体性,还凸显了共同体自身的主体性这种由大学教师、人工智能、学科专家、智能技术专家组成的大学教学共同体,可以借助虚拟现实、云计算等具体的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不同领域、专业的思维碰撞,形成基于真实问题的跨学科、跨领域互动,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除此之外,大学教学还可以借助人工智能这个中介性力量,实现共同体的主体交互作用,实现教与学的身份互换,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参考文献:[1]严晓梅,高博俊,万青青.智能技术变革教育的发展趋势——第四届中美智慧教育大会综述[J].中国电化教育,2019(7):31-37.[2]吴国胜.技术哲学经典读本[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134.[3]欧阳修俊,蒋士会.教学思维之概念辨析[J].教育导刊,2014(6):3-6.[4]贝尔纳斯蒂格勒.技术与时间:爱比米修斯的过失[M].裴程,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59.[5]凯文凯利.科技想要什么[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