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的新视野 摘要:“培养什么样的研究生”和“怎样培养研究生”是研究生培养模式蕴含的根本性规定根据参与研究生培养主体在研究生培养过程诸环节中所处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不同,可以将研究生培养模式划分为政府主导型模式、高校(研究生培养单位)主导型模式、学科专业单位主导型模式、导师主导型模式、研究生主导型模式和社会(用人单位)主导型模式等六种类型这六种模式各有利弊,但都具有可供高校(研究生培养单位)选择的价值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新类型关于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其改革的研究,一直是研究生教育研究中的热点问题近些年来,就什么是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生培养模式有哪些类型的研究,形成了以下三种有影响的主张一是李盛兵在《研究生教育模式嬗变》中,通过对研究生教育历史发展的审视,将研究生培养模式概括为学徒式、专业式和协作式三种;薛天祥在《研究生教育学》中,在这三种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教学式研究生培养模式(专业学位),将研究生培养模式扩展为四种二是陈学飞等在《西方怎样培养博士》中,从国别的角度提出了研究生培养的国家模式三是胡玲琳在《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中,从人才培养目标指向的角度将研究生培养模式概括为学术型和应用型两种。
此外还有从层次划分的角度将研究生培养模式概括为硕士培养模式、博士培养模式的这些研究表明,研究生培养模式在实践中是一种多样性的存在;这些研究从不同侧面揭示了研究生培养模式具有的一些特征,为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和创新打下了基础 我们认为所谓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指根据高层次人才成长的规律和社会的需要,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特定需求指导下,为实现研究生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参与研究生培养的主体与研究生培养基本环节之间所形成的组合样式及运行方式,它是研究生培养特性的一种简约性概括,它表达的是参与研究生培养的主体要素就“培养什么样的研究生”和“怎样培养研究生”两个基本问题在研究生培养诸环节中的解决方式由此可见,“培养什么样的研究生”和“怎样培养研究生”是研究生培养模式蕴含的根本规定性但是已有的关于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概括和分类没有很好地表达出这种规定性,即从已有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表达中,很难把握参与研究生培养的主体在“培养什么样的研究生”和“怎样培养研究生”中所起的作用 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培养什么样的研究生”和“怎样培养研究生”,实质是由参与研究生培养的相关主体决定的参与研究生培养的主体要素主要有政府、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研究生培养单位)、学科专业单位、导师、研究生、社会(用人单位)。
这些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研究生教育系统,使这一系统具有了特有的功能,即培养研究生的功能一般来说,研究生的培养主要经过入学考试、培养计划制定、课程学习、参与科学研究与社会实践、撰写学位论文、论文答辩及授予学位等六个环节根据参与研究生培养主体在研究生培养过程诸环节中所处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不同,可以将研究生培养模式划分为政府主导型模式、高校(研究生培养单位)主导型模式、学科专业单位主导型模式、导师主导型模式、研究生主导型模式和社会(用人单位)主导型模式等六种类型 一、政府主导型培养模式 所谓政府主导型培养模式,是指政府在整个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是“培养什么样的研究生”和“怎样培养研究生”的决策者,而高校、学科专业单位、导师、研究生和社会用人单位等因素处于次要地位,一般只扮演执行者的角色,由此而形成的一种研究生培养模式 政府主导型培养模式的主要特征有:1.政府确定研究生培养目标、研究生培养规格、类型、结构和发展规模,政府决定高校招收研究生的资格、规模和层次,政府承担研究生培养所需的全部或大部分费用2.政府还具体制订各学科专业的研究生培养方案或培养计划,各高校(研究生培养单位)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组织研究生教学活动。
3.高校(研究生培养单位)招收研究生主要由政府组织,政府设置统一科目举行全国统考,并划定统一录取分数线4.高校(研究生培养单位)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研究生培养目标的相关规定,开设相关研究生课程并组织教学各高校(研究生培养单位)除了开设国家指定的专业课程外,还必须向研究生开设政治等体现国家意志的公共必修课程5.研究生指导教师资格即导师资格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进行评审、认定6.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撰写毕业论文并进行答辩,答辩合格,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统一颁发相应的国家学位证书7.研究生取得国家学位证书之后,由国家统一安排工作,即国家包分配 在国家高等教育规模较小,研究生教育资源相对稀缺且国家高层次人才紧缺的情况下,采用政府主导型培养模式有利于集中有限的资源支撑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提高研究生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并保障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有利于保证关系国家安全、经济命脉以及国家急需的艰苦行业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同时,研究生的培养由政府主导,便于对全国研究生教育的管理,能够保证研究生培养的基本规格与质量但政府主导型培养模式与国家对高等教育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是相适应的在这种集权管理模式下,政府直接掌控着高校的专业设置、经费来源与使用、教师聘任、人事安排、教学计划的制定、机构的设置等高校举办与发展的关键要素。
因而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高校(研究生培养单位)没有自主权,高校只是研究生培养活动的组织者,学科专业单位只是研究生培养的简单载体,导师只是研究生培养计划的执行者,研究生只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被动受训者,社会用人单位只是研究生就业时的被动接受者可见研究生培养完全由政府主导,对研究生教育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一方面会挫伤高等学校和有关研究生培养单位举办研究生教育的积极性、创造性,不利于高校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及时主动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发挥各高校和有关研究生培养单位的优势和特色,因而有可能使研究生的培养规格趋同,形成千人一面的局面,也就不利于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同时,研究生培养完全由政府主导、控制,也不利于调动社会力量支持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二、高校(研究生培养单位)主导型培养模式 所谓高校(研究生培养单位)主导型培养模式,是指高等学校在整个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高校是“培养什么样的研究生”和“怎样培养研究生”的主要决策者,而参与研究生培养的其他因素处于次要地位,由此所形成的一种研究生培养模式 高校(培养单位)主导型培养模式的主要特征有:1.国家对研究生教育进行宏观管理,高校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拥有很大的办学自主权。
高校根据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和自身的实际(如发展历史、学校类型、师资力量、教学资源、学科种类及实力等)自主确定研究生培养规格、结构、规模2.高校自主确定研究生教育的学制,自主制订研究生培养方案,自主规定研究生培养环节和学位授予标准3.高校自主制定研究生招生政策,自主命题招考研究生,高校承担研究生培养所需的大部分或全部费用4.高校自主设置研究生学习课程,自主确定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并对学分标准进行规定5.研究生指导教师资格即导师资格由高校自主评审、认定,学校可以根据导师的专业素质、健康状况、道德素养等方面的综合情况来确定导师指导学生的人数和指导方式6.研究生要完成学校规定的社会实践,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或自主确定研究范围和课题;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撰写毕业论文并进行答辩,答辩合格,由学校直接颁发相应的学校学位证书7.研究生由学校推荐就业或自主就业8.高校主导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接受国家及社会的评估与监督 高校(培养单位)主导型模式有利于调动高校和有关研究生培养单位举办研究生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发挥各高校和有关培养单位的特色和优势,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由于研究生教育是一所高校办学层次水平的主要标志,采用高校(培养单位)主导型培养模式,会引发各高校在研究生教育领域的竞争,高校办学者会更加重视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这就有助于高校提升办学水平,有利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各高校为了争取更多的优秀生源和国家的财政拨款,必然会努力改进研究生培养方式,改善研究生培养条件,提高办学水平和研究生培养质量。
但是高校(培养单位)主导型模式也存在一些弊端一是由于各高校(培养单位)在师资力量、办学条件、历史传统以及领导对研究生教育的重视程度等方面存在着客观和主观上的差别,也就必然会导致高校(培养单位)在研究生培养上存在差异,使研究生培养质量参差不齐二是由于研究生教育是一所高校办学层次水平的标志,且研究生教育有着巨大的社会需求,研究生培养由高校(培养单位)主导,就有可能出现高校(培养单位)不顾研究生培养的客观条件盲目扩张的状况因此采用高校(培养单位)主导型模式,一方面要对高校(培养单位)举办研究生教育的实绩与条件进行评估认定;另一方面政府、社会要加大对高校(培养单位)举办研究生教育的监督和管理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