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湖南科技学院院长管天球:地方高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I***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8.40KB
约5页
文档ID:209714325
湖南科技学院院长管天球:地方高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_第1页
1/5

湖南科技学院院长管天球地方高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地方高校在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还存在着办学模式陈旧、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存在着教育与科技经济脱节、理论与实践脱节,存在着千校一面、万人同语等现象地方高校办学存在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地方性、应用性特色不鲜明根据教育部“质量工程”对地方本科院校应注重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要求,湖南科技学院根据自身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围绕“建设一个专业、培养一批人才、依托一个中心(研究所)、产出一批成果、支撑一群企业、培育一个产业、繁荣一方经济、造福一方百姓”的“八个一”的办学目标,积极推进“四个构建”,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构建以能力和素质为核心的教育教学体系  按照受高等教育的不同学历层次,应用型人才可以细分为专科层次、本科层次、研究生层次等如果说研究生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是高层次的,那么,本科层次就是较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本科应用型人才主要是依靠所学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将科学原理和科学知识转化为设计方案或设计图纸,是一种工程型人才或技术型人才,主要承担产品开发、生产管理、经营决策等任务。

本科应用型人才是综合素质和谐发展的较高层次的人才类型在突出“应用”特征的同时,还具备“综合素质和谐发展”的特征在知识方面,一是他们要有一定的知识深度,即要有以“够用”和“应用”为限,又要有“基础扎实,增强后劲”的实力;二是他们要有一定的知识广度,既要有所学学科专业的知识,又要有与其相近学科的专业知识,具备以增强“知识面宽,适应面广”的实力在能力方面,本科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有一定的决策、管理、方案设计等实践操作能力,还要有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在以成熟的技术和规范为基础,具有某行业或职业群所共有的职业技能、技艺和运用能力的同时,更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以及技术创新能力在素质方面,本科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有较强的专业素养,还要有一定的非专业素养由于应用型人才在开展具体职业行为的过程中,专业知识的运用、职业技术的发挥,又往往与个人的价值观、道德观、意志品质、心身素质等非专业方面的素质关系密切这些非专业素养直接影响其任务的完成效果和质量  依据本科应用型人才在知识结构上具有“应用性强”的特征,学院针对目前本科应用性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重传承轻创新的问题,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

首先,对理论课程进行整合,加强理论教学的应用性,构建一个目标明确、逻辑性强的平台与模块化相结合的理论教学体系它分为公共必修课、职业技能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三大模块其中,专业必修课又分为专业基础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限选课、专业任选课四个子模块其次,依据本科应用型人才具有多层次、多元化的能力特征,湖南科技学院从社会对人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构建一个独立设置的选修与必修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它分为实验课、专业见习与实习、课程论文(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等课程模块和实践教学形式同时,依据本科应用型人才具有包括专业与非专业综合素质和谐发展的特征,我们还构建了一个素质拓展体系,它分为全校性限选课、全校性任选课、科学研究训练、科技作品等课程模块教学形式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素质拓展体系三大块的总学分原则上控制在1805学分左右,其中:人文社科类专业的理论教学体系的学分占75%~80%,实践教学体系的学分占15%~20%;综合素质拓展体系的学分占5%理工科类专业的理论教学体系学分占55%~50%;实践教学(含实验教学)体系的学分占40%~45%;综合素质拓展体系的学分占5%  二、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的育人机制  学院针对目前地方本科院校育人工作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内轻课外、重校内轻校外的问题,我们在育人方案中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的高效育人机制。

依据本科应用型人才要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的特征,首先是学校育人学校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首,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专任课教师、员、班主任、教学督导和党团组织的教育引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其次是家庭育人每一学年,学院将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和思想政治表现等用书信向学生家长汇报,让家长了解子女在校情况,以求得学校与家庭共同配合教育学生第三是社会育人学校在校外建立德育基地,如陶涛纪念馆、李达故居、永州博物馆等14个校外德育基地,分专业、年级组织学生到德育基地学习参观学校、家庭、社会在育人过程中相互配合,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构建学研产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基地  学院针对地方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基地,重基础轻应用的问题,不断加强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建设依据本科应用型人才具有实践能力强的特征,为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投入8000多万元在校内建设较完备的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为实验教学提供良好的实验条件,与此同时,通过产学研相结合,构建了以培养学生能力为重心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变关门办学为开门办学。

与地方研究机构、企事业单位相互协作,建立本科专业见习和实习基地,共同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在校内,学院结合专业特点建立了永大生物能源开发公司、永大诚信电脑公司、湖南永大建设建筑公司、永大节能公司、永大哈佛新材料公司、永大九凝油茶开发公司等8个校办学科性科技企业,既为相关专业教学提供了见习实训基地,也为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提供了平台其中永大生物能源科技开发公司和永州市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共同建设的产学研合作基地被评为湖南省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基地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互动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校外,我们通过校企、校县、校银、校工贸相结合,建立了各类实习墓地百余个,其中师范类专业教育实习基地32个,非师范专业实习基地近70个,为落实教学方案中关于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为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构建了较为完备的学研产实践教学基地  四、构建学业、产业、就业、创业相互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根据地方本科院校存在的专业与需求脱节、课程与产业脱节、教学与实践脱节、育人与就业创业脱节的现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努力构建学业、产业、就业、创业相互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学业是学生在校所学专业及其应达到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产业是地方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依据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学院坚持适应社会需要设专业,适应行业需要开课程,注重理论应用抓教学,注重就业创业育人才提高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学业是关键,产业是平台,就业是导向,创业是目标,通过学业与产业、学业与就业、学业与创业的紧密联系,使学业、产业、就业、创业相互贯通,连同上述三个构建形成学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地方高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其宗旨是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湖南科技学院所在地永州市是农业大市,本着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宗旨,学校设置了“生物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等本科专业,直接为地方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培养人才同时,学校有关学科专业的教师与企业合作开发了13项技术项目,其中有10项获国家专利和专利受理特别是红薯乙醇生物能源和油茶精炼等项目的研究与开发,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被湖南省经委、发改委、科技厅等部门作为重大项目推荐到国家发改委和科技部立项支持已签订40亿元资金合作开发协议,学校占技术股15%这些项目促进了地方乃至中南地区的农民增收致富,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科技成果和龙头企业支撑,促进了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互动发展。

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永州市地方文化底蕴丰厚,本着为地方文化建设服务的宗旨,学校成立了湖南省舜文化研究基地、女书与瑶文化研究所、柳宗元研究所、濂溪研究所等研究机构,主办了《舜文化》、《柳宗元研究》等刊物,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学校将地方文化的研究成果整合成课程,纳入相关文科专业的教学方案,作为选修课程供学生选修  总之,通过“四个构建”,学院初步探索了地方高校办什么样的学校、怎样办学的问题;探索了学生学什么、怎样学的问题;探索了地方高校如何把学生培养成“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并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问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近几年来,学校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先后有100多人次获得了省级以上的奖励,2007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和创业率达到95.5%6年来,学校围绕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加强了教学基本建设,生物工程被确定为教育部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获得中央与地方共建基础实验室9个,特色专业实验室14个学校已有2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3个省级重点专业,11个校级研究所,2个省级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省级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培养了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级优秀教师2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

学校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16项,其中2005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学校先后被授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先进单位”、“全国高等院校后勤工作先进集体”、“全国五四红旗团委”、“湖南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湖南省高校党建工作先进单位”、“湖南省文明高校”等荣誉称号 -全文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