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新时期推进本科教学改革的路径探析

I***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0.05KB
约7页
文档ID:209703973
新时期推进本科教学改革的路径探析_第1页
1/7

新时期推进本科教学改革的路径探析 三、路径与思考(一)变革教学组织结构,设计矩阵型教学组织组织理论认为“矩阵是一种实现横向联系的有利模式”“矩阵式结构使横向团队和传统的纵向科层一样正式化,并尽可能给予两者相同的权利”[13]高校的教学组织是基于学科分类而建立组织单元,包括学院、系所、教研室等组织单位,是一种科层管理模式,具有管理规范化、系统化的优势,但存在管理僵化、组织边界固化等问题这种以‘单位制’为基础的院系组织,导致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资源、教学科研设施等大多建立在分割的学科和分离的院系组织基础上,使跨学科研究和课程综合化流于形式,传统的系科组织已经成为大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和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制度性障碍”[14]高校应改革现有固化学科结构,拆除学科屏障,依托学科群建立矩阵型组织结构1.建立学科群式教学组织在组织设计上,学科群式教学组织是一种矩阵结构学科群所包含的所有相关院系是矩阵之列,既提供本科生通识类的专业基础课程,又提供研究性的科创实践课程,拓展学生的学科视野,并提供多角度、多学科的研究视角;学科所在院系是矩阵之行,承担学科专业化课程,重点培养学生本学科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

矩阵型教学组织设计,能够避免学科窄化、僵化的弊端,使学生的视野不再局限于本学科、本专业领域,而是拓展到与学科相关的多个领域,为学生提供更多相关专业知识,以及跨学科研究实践课题,降低学科综合性与学习专门性的冲突,进一步理顺学术性通识教育、学术性专业教育与职业性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2.建立纵横交叉的课程体系当前高校的专业课程安排一般是一、二年级以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为主,三、四年级以专业课为主这套课程体系是一套纵向体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传授专业知识由浅入深,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缺乏横向层面的融合和交流高校应整合大学科背景下的教学资源,将纵向与横向进行融合,将相应的专业课与基础课相结合,随着专业课知识传授的深化,增强相应基础性知识的前沿内容与应用实践,将通识课、专业基础课等课程贯穿专业学习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与知识建构能力3.组建课程师资团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同一个专业同一门课程往往由同一位教师长期承担,特别是专业基础课方面,有的教师长期不更新课件,缺乏教学激情和知识创新,造成教学内容陈旧高校可组建课程教师团队,将承担相同课程或相关课程的教师集中起来,进行集体备课、分章演练,定期开展课程研讨,解决教学问题;同时保持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确定规范动作,提高教师授课的规范性和教学水平。

二)改进教育教学模式,拓展“C+N”多渠道教学国务院发布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指出:“加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科教协同育人,完善高水平科研支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教学与科研矛盾共生,教学决定人才培养的高原,科研决定人才培养的高峰教学与科研须相互渗透,和谐共生,才能推进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美国教育家博耶认为,教学是一种“学术”[15],“学术意味着通过研究来发现新的知识,还有一种应用知识的学术,即发现一定的方法把知识和当代的问题联系起来,还有一种通过咨询或教学来传授知识的学术”在教学中融合科研,培育学生科研能力,是教学组织的题中应有之义目前高校教学以课堂授课式为主,教学形式单一,学生个性化指导不足我国高校可根据学生学科特点、兴趣特点,拓展分层次、多渠道教学组织形式,推行“C+N”教学模式,即课堂(class)+课堂外N种学习方式1.改进授课模式,重视参与式教学高校教学组织承担着创新教学方式、指导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的使命教学组织单位应进一步推进师生共同参与教学设计,增强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与活跃度,并定期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世界一流大学的教学中心都将建立平等教学环境、推进参与性教学作为自身使命。

如哈佛大学戴瑞克伯克教学中心重视“协助师生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创新、实现和变革”;普林斯顿大学麦格劳教学中心的使命在于“支持教职人员提升教学水平”“支持本科生成长为学习者和学者”[16]2.探索课堂外多渠道教学模式一是开展课题组授课、实验室授课形式,组建课题组教师团队,为本科生开放基础实验室,发挥教师的特长,结合课题组课题或前沿领域知识,联合开设讲座制课程,传授最新科研成果与科技创新知识;组建网络学习工作室,为学生配备网络资源学习导师,指导学生在MOOCs等优质网络平台上进行学习,线上学习、线上讨论、线上作业,打破时空界限,抓住碎片化时间,通过新媒体开展学习指导工作;在学科群内组建跨学科研究小组,选拔优秀学生开展跨学科学习研究,在学科交叉视野中指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提高研究能力二是引入社会组织,拓展实践类学习新的知识生产模式认为,“知识的生产不再局限于大学,公司、非政府组织都加入到知识生产的行列里来”高校应发挥大学科技园、校企合作单位等社会组织的作用,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建立开放式[17]、体验式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英国大学非常重视实践教学,实践课所占的比例较大,有的学科实践课时间为75%,有的甚至是100%。

高校应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与行业发展的深度融合,结合行业所需,加强实践教学,构建应用性、实践型的实践教学体系,拓展实践教学,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三)丰富教学组织职能,增进本科教学的国际交流合作当前,经济全球化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不仅表现为国际经济合作的不断加强,还体现在国际的学术研究与科技创新更加深入2015年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题为《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Rethinking Education:Towards a global common good?)的报告,认为“鉴于可持续发展问题在相互依存日益加深的世界中备受关切,应将教育和知识视为全球共同利益这意味着知识的创造、控制、习得、认证和运用向所有人开放,是一项社会集体努力”[18]全球教育治理已然成为全球治理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升我国高校在全球教育治理中的话语权,扩大高等教育的影响力,这就要求高校需主动参与国际事务交流,推进教师与学生、教学与科研等多领域全方位的国际合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将“国际交流合作”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并列为大学的重要使命,也成为大学的第五项职能。

本科教学组织应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和高校自身发展需求,将国际交流合作作为自身职责与使命,提升本科生的国际交流合作能力1.加强教学组织国际交流,探索国际班教学模式学习与借鉴是自身进步发展的重要途径19世纪,美国高校正是在学习德国大学快速发展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成为全球高等教育领域的新标杆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是一项基于全球视野的命题,这就要求高校要放眼全球,对标一流,寻找自身差距高校要提高院系、研究所等教学组织单位的积极性,组织教师与合作高校进行教学方法、教学案例的交流研讨,学习先进教学理念,拓展教师的思路,提高教学水平;鼓励学生到合作高校进行交流交换,建立学分互认细则高校可探索“国际班”教学模式,一是师生构成国际化选拔优秀本科生、国外合作高校交流生、留学生组建国际班,选聘优秀外籍教师为学生授课;二是课程国际化国际班的部分课程可选用国际优秀教材,采取英语授课,为学生参与国际交流打下基础2.提高留学生教学质量,吸引优秀来华生源大学接纳大批国际学生有助于教学活动更加注重国际化课程的开发和国际化人才的培养”[19]根据英国QS大学排行榜,前10名大学的留学生比例都在20%以上,其中留学生占本科生在14%以上,比例较高的如剑桥大学,本科生中留学生比例为37%,伦敦教育学院、伦敦帝国学院都接近半数[20]。

在全球教育治理背景下,高校要重视留学生教学培养质量,争取吸引优秀留学生来华学习高校应根据自身学科分布和发展规划,建设与国际接轨的专业化课程体系,积极参加学科的国际评估与国际认证同时,挖掘留学生培养优势与特色,发挥专家、教授在行业领域的优势,提高专业学科的国际影响力参考文献:[1]陈宝生.培养什么样的人,办什么样的大学[EB/OL]. http:// 2016-12-29.[2]创新人才教育——钱颖一院长在《参事讲堂》上的演讲全文[EB/OL]. http:// 2017-06-09.[3]谢作诗,杨克瑞.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探析[J].教育研究,2007(4).[4][19]黄福涛.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本科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17(8).[5]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9.[6]盛冰.知识的新生产及其对大学的影响[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2).[7]罗宾科恩.全球社会学[M].文军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106,100.[8]Mitchell,W. J. T. Interdisciplinarity and Visual Culture[J]. Art Bulletin,1995(4).[9]MENDOZA P,BERGER J B. Academic Capitalism and Academic Cultuer:A Case Study[J]. Education Policy Analysis Archives,2008(16).[10]李稻葵等.2017年中国经济奋力向前[EB/OL]. http:// 2017-03-17.[11]李立国.大学发展逻辑、组织形态与治理模式的变迁[J].高等教育研究,2017(6).[12]Alex Katsomitros. The Impact of MOOCs on Smaller Universities:A Blessing or a MOO Clear Disaster?[EB/OL]. http:// 2013-06-01.[13]理查德L达夫特.组织理论与设计精要[M].李维安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48,50.[14]张应强,张洋磊.从科技发展新趋势看培养大学生核心素养[J].高等教育研究,2017(12).[15]博耶欧内斯特.关于美国教育改革的演讲[M].涂艳国,方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74-78.[16]李曼丽,李明.英美两国一流大学教室资源的开发与留任机制探微——基于英美10所世界一流大学的案例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6).[17]卫建国.英国大学以学生为中心的优质教学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6(10).[1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72.[20]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EB/OL]. http://www.t。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