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优化课程教学体系培养创新实践型艺术人才

I***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1.47KB
约8页
文档ID:209433875
优化课程教学体系培养创新实践型艺术人才_第1页
1/8

优化课程教学体系培养创新实践型艺术人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要着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社会培养一大批创新型实践型高素质艺术人才,是每一所艺术高校必须解决的首要命题广西艺术学院依托国家级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创新型实践型艺术人才培养实验区的建设,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在透彻分析“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如何评价人”等几个根本问题的基础上,对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方法、学生学习评价等与课程教学直接相关的环节进行整体设计,突出系统性,重点建构了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一、构建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面对社会市场及学生日益需求的变化,在课程设置环节,要紧紧围绕创新型实践型艺术人才培养目标,抓住专业基本能力、基础知识这两个基本点,强调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和能力的形成与提高,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与自身潜能的发展以此为指导,我们把课程从结构上分为四大模块,各模块的学分比为5.5:1:2.7:0.8,每个模块的课程在知识、能力、素养方面虽有侧重,但模块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的,目标都指向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以此形成一个由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组成的分层次、不断线、立体式的实践教学体系。

  专业能力训练与提升课程模块该模块课程是整个课程体系的核心和基础,主要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艺术语言运用、艺术技巧掌握、意象构成等方面的艺术能力,以及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较高的艺术境界,保证专业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在实际操作中,将扎实的专业基本功训练课程与专业创作课程有机结合,正是体现了艺术学科专业的特色及特殊性比如:舞蹈表演专业,开设古典舞基训、民族民间舞等专业技术训练课,同时每学期还开设了剧目排练、创作表演等课程,使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得到系统的训练,综合艺术实践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综合性实践课程模块能力是在活动中形成发展、并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设置综合性实践课程,主要是突出“做中学”,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综合运用知识技能解决问题、艺术创新与创作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将创业能力实训、社会调查与实践、专业主题实践、艺术考察、教育实习、毕业设计(展演)、毕业实习等课程纳入专业必选课的范畴,融入各学年教学环节中,有效开展综合实践教学  素质拓展与能力培养的通识课程模块艺术是人类对美的追求,创作必须关注人类生活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主要是为学生接触社会、认识世界、积累创作素材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引导学生学会关怀社会、关爱他人、关心自然,积淀创新素养。

这一模块课程主要包含以大学语文、英语、应用写作等为主的人文素养类课程,以“两课”为主的德育类课程,以美学、艺术史、艺术批评等为主的专业素养类课程,以及促进学生素质拓展的交叉学科课程,以公共必选课、公共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在实施过程中,始终以素质拓展与能力培养为主导,开展基础实践教学培养方案中明确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学时与学分,教学大纲的课程目标部分,对学生的实训、能力培养也捉出明确要求如“两课”课程,实施“课堂教学十实践”的模式,将课时的1/3用于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到教学实践基地学习,在基地教师的引导下,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合作精神以及综合实践能力  专业知识性课程模块艺术作为一门学科,不仅仅是技术,更是具有自己独特理论的体系专业知识性课程的设置就是为了让学生更加重视艺术理论的学习,系统掌握本学科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自觉性,以促进艺术创作水平、艺术创作能力、技艺的提升主要开设了中国画论、油画概论、版画概论、雕塑概论、美术史论、艺术品鉴赏、舞蹈学概论等课程  学校以“主题建设年”的方式,自2008起连续4年分别开展“专业建设年”、“优质专业建设年”、“教学质量建设年”、“课程建设与改革年”活动,有步骤、分阶段、分层次抓课程建设,初步形成了校级、自治区级、国家级三层精品课程建设机制,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日臻科学成熟。

  二、实施突出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方法  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怎么样的活动方式完成教学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率的高低、课程目标的实现、学生培养的质量,教学方式方法在人才培养中至关重要教有法但无定法,在突出学生能力培养的课程实施过程中,彰显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及参与式教学,根据不同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特点,采取高效适宜的方式方法,从单一传统教学法转变为多个方法的优化组合,能呈现出大学教学改革的满园春色下面几种教学方式方法,是经过多年的积极探索提炼形成的特色鲜明、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  工作室制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的主要做法是:在每个专业及专业方向设置若干个不同风格的专业工作室;每个工作室配备3名左右知趣相投、风格相近的教师,组成一个团结创新的教学小团队;学生经过一年的基础学习后,通过双向选择进入工作室;根据工作室的风格不同各自设置特色课程,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技能、创造性思维、创新实践能力“三位一体”的培养,采用不同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采取“课题式教学”、“讲解——练习——示范——点评——反思”等教学模式,并以“学生主持的学术讨论会”、“工作室学期展”、“工作室联合交流展”、“工作室教学研讨会”等形式展示教学效果,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工作室制的教学方式相对传统的自然分班教学,更尊重学生的艺术个性,赋予学生更高的学习自主权,使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独立创作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得到最大的训练与提高,这种教学方式非常适合于绘画、雕塑等专业的教学活动  社会项目进课堂的实战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主要是指教师根据课程的教学需要,积极将自己承担的横向课题——承接的社会工程项目、实践基地的研发项目引入课堂,将课程学习与项目实施整合一体,将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学校学习与社会服务融合统一,学校教育与企业产业无缝对接,为创作作品直接转化成商品、产品创造平台,有效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动手能力、主题创作设计能力、实践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以“理论学习——实战训练——社会运用与检验——理论及综合实践能力提升”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首先讲授基本创作设计理论,让学生对某一专业领域的创作设计理念、思路、方法、技术有系统的认识,并掌握一定的方法之后采用案例教学,将具体的项目介绍给学生,并就案例的背景、要求等与学生共同探讨,将学生分成策划组、材料组、制作组、项目质量与经费管理组等3至5个学习小组,明确每个学习小组的学习及工作任务,师生共同完成项目及课程学习任务。

比如,依托课堂,近两年学院师生共同合作参与完成了桂林象鼻山工程改造设计、北海银滩景观设计、广西民族印刷厂每年的月饼盒设计与包装、中国东盟博览会旅游品设计等大型社会项目,有效提高了环艺设计、施工图编制与设计、产品包装与设计等课程的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使用这种教学方式方法,音乐舞蹈的排练课教学也取得较好的效果以“演出项目带动教学、以舞台实践检验教学”为指导,将排练课教学与承接的社会项目(“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中国—东盟博览会开幕式”、“高雅艺术进校园、进社区”等演出任务)有机结合,将校内的排练与实景彩排有机结合,为学生的艺术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更高更广的舞台,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与艺术实践能力  目标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顾名思义,目标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是在课程学习开始,就让学生明确课程具体的目标、学生个人的学习任务、学习成效考核的方式,让学生带着目标、任务、问题去学习,增强学习的指向性、主动性这种教学方法适用于所有课程的教学,在艺术专业课的教学中使用更为普遍,效果更为显而易见现以艺术专业课的教学为例,简明其具体操作办法:首先,确定课程教学效果的呈现方式——举办课程学习汇报展或教学汇报音乐会。

其次,上课伊始,教师向学生解读课程教学的整体安排、课程学习的目标与要求,力争取得全体学生对课程目标与计划的认同,让所有学生成为展览(演出)的主人;教师就展览(演出)的主题、作品(节目)的数量规格、展位的安排(节目的编排)等问题与学生沟通,把教师教的要求有效转为学生学的需求第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将课程内容学习与课程教学汇报展(音乐会)的组织实施有机融合第四,在课程教学汇报展览(演出)环节,师生同台竞技,突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了主体参与原则、学生发展原则  写生与创作融合互动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主要在中国画、绘画专业课程授课中使用,其主要特征是:突出临摹、写生、创作的内在联系,将课内写生与课外写生结合,融实地写生、情景体验、对景创作、理论升华为一体,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走向自然、走向生活,采用“写生现场画理讲评——画法示范——实景写生反复训练——习作点评”的教学模式,将基础理论、基本技能与实践应用创作能力的学习训练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实践证明,该方法较好解决了临摹与创作课程脱节、创作作品缺乏生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不强等问题,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作能力创新能力。

主要采用该法进行教学的山水画写生课程,2007年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三、建立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  评价具有检查筛选、反馈调节、展示激励、积极导向等功能,学生学习成效的评价方式将从深层次影响人才的培养在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中,只在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上做文章,还是不能收到良好效果的,必须同时加强学生学习评价机制的配套改革,建立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形式多样化这几年,我们积极探索学生学习评价体系改革,对学生能力培养与提高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与促进作用  学习评价主体多元化以人本理念为指导,增加学生自评、互评环节,在一些专业课中,展开“学生自评+同学他评+任课教师评分+专家集体评分”的评价改革试点,在分值上按2:1:4:3进行计算改变学生在考试评价中的被动局面,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带动学生关注同学的成长,从而使学生的自我反思、艺术批评、理性思维等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与提高同时也改变以往只有任课教师为唯一评价主体的局面,专家一起会看、会听、会审,评价更客观、更科学,学生从中得到的收益更大  学习评价与学习成果展示有机结合根据艺术学习规律以及艺术学科特点,舞台(展厅)既是学生施展才华的地方,也是学生艺术能力培养与提高的地方,还是评价学生专业学习成效的最佳场所。

因此,对于专业课学习成效评价,我们主要采取学习评价与学习成果展示有机结合的方式进行把评价活动当作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和机会,学生通过充分展示自己课程学习的成果完成考试,同时接受教师、同学、领导、社会人士的检查与指导,自己的水平在展示中又得到再次提高教师在展示过程中进行评分,突出了评价的真实性、情境性评价时,教师注意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营造宽松的环境,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以独具个性的表达方式展现自我,帮助学生悦纳自己、增强自信评分活动结束后,加强点评环节,教师将评价的结果以恰当的方式反馈给学生,师生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采取交流、讨论、辩论等方式进行沟通,让评价成为彼此间相互学习的机会开放性考试评价的实施与改革第一,改变考试形式单一的局面根据不同的课程特点,从笔试、口试、论文写作、表演等形式中自由选取1种或2种结合根据考察的内容与观测点不同,从开卷、闭卷形式中选取1种或2种结合,在通识课程模块,大力倡导开卷考试或开卷闭卷考试结合方式第二,加强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的结合将评价日常化、普通化,让学生摆脱期末考试恐慌心理增加平时考核,加大期评成绩在总评成绩中的比例,调整期评与期末成绩比例,理论课从3:7调为4:6或5:5,美术设计类专业课,比例调为6:4或7:3,突出平。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