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精析精练 试题

上传人:金** 文档编号:208733546 上传时间:2021-11-0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轼精析精练 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苏轼精析精练 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苏轼精析精练 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苏轼精析精练 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苏轼精析精练 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轼精析精练 试题(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超然洒脱 游于物外 苏轼超然台记精析精练 江苏 张士先 原文 超然台记 苏轼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餔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夫所谓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如隙中之观斗,又乌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予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

2、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庇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行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予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完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卢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威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

3、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疏,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予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注餔糟啜醨:餔,吃。糟,酒糟。啜,饮。醨,薄酒。桑麻之野:汉书载,鲁国“颇有桑麻之业”。密州属古鲁地,故用以指代密州。岁比不登:比,屡次。登,收成,庄稼成熟。期(j)年:满一年。瀹(yu)脱粟:瀹,煮。脱粟,只去壳,不家精制的糙米。赏析 这篇记写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作者调任密州知州的第二年,修复了一座残破的楼台,作为登眺之所。他的弟弟苏辙为之起名“超然”。苏轼便写了这篇超然台记。何谓“超然”?就是超出尘世之意。乐天知命

4、,与世无争,是苏轼一生的精神支柱,故而苏轼深爱此台,更爱其名“超然”。文章以说理挈领,然后写建台的背景和经过,进而写登台之乐,简笔点染四方形胜佳景,末尾卒章显志。文章写景生动,说理透辟,语言清新自然行文如汩汩流泉,体现了苏文洒脱自如、纵横不羁的特点。 第一段,从正面论述超然于物外的快乐。文章开头并没有按照一般记游文章的模式,先写超然台的修建与胜景,而是“先发超然之意,然后入事”。先从总的方面论述,然后举例加以证明。这一段反映了作者等荣辱同忧乐的随意自适的心态。开头扣题,显示了全文的感情倾向。 第二段是从反面论述不超然必会悲哀的道理。求福辞祸是人之常情,因为福可以使人高兴,祸会令人悲伤。但是,如

5、果人不能超然于物外,任随欲望发展,必然陷入“游于物内”的泥潭。 前面两段,一正一反,正反对照,有力地论证了只有超然于物外,才能无往而不乐;如果超然于物内,则必悲哀的道理。 第三段,步入正题,叙述移守胶西,生活初安,治园修台,游而得乐的情景。先叙由杭到密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以及自己在艰苦的环境中怎样超然自处,优然自乐;再写修葺旧台和登台眺望的感慨;最后具体写超然台上游息宴饮的快乐。用具体的事实说明了超然于物外,必得其乐的道理。 第四段,交代台名的由来,再次点明文章的主旨:游于物之外,就无往而不乐。与文章开头紧相呼应。 全文逐层递进,议论纵横,推理严密,叙事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充分体现出洒脱、旷达

6、的胸怀。 一般记体文章,多以记叙为主,或先叙后议,或在记叙中适当插入一些议论。像本文这样前半议论,后半才写景、抒情,逐渐说到超然台,然而全篇洋溢“超然”之情,文章构思独特,而且前后都能紧紧扣住一个“乐”字,共同阐明一个主旨,议论与记叙紧密结合,也是不多见的。这不能不是本文章法上的一大特点。阅读练习1、作者写四季美景有什么作用?全文主要用了什么方法来突出自己观点的?2、概括第三段的内容要点。第三段中作者“相与登览,放意肆志”,你能品味出这纵情欢乐中含蕴着怎样的感慨和隐痛?请精读该段并联系全文,试作简要分析。3、分析本文所表现的哲理意义。 参考答案1、作者写四季美景主要起渲染作用。全文主要用对比的

7、方法来突出自己的观点,即如不能超然物外,则乐少悲多;如能超然物外,则即使在困苦的环境中,也有可乐的东西,作者用前者和后者作对比,突出了后者。2、内容要点:移守胶西,生活初安,修台游乐。时而怀念超然于物外的隐君子,时而仰慕功臣建树的业绩,时而为不得善终的良将鸣不平。这正表现了作者想超然于物外,而实际上又很难完全超然处之的矛盾心情:有怀念,有羡慕,有不平。抒发怀才不遇之感,愿为邦国立功而终遭贬谪之慨叹,仕途失意之悲,人生潦倒之苦。3、 反映了等荣辱、同忧乐的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这种态度正是苏轼在险恶的境遇中自我消遣的精神支柱。 求福辞祸是人之常情,因为福可以使人高兴,祸会令人悲伤。但是,如果人不能

8、超然于物外,任随欲望发展,必然陷入“游于物内”的泥潭。 超然是一种境界,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快乐。是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也是一种生活的方法。如不能超然物外,则乐少悲多;如能超然物外,则即使在困苦的环境中,也有可乐的东西。参考译文任何事物都有可观赏的地方。如有可观赏的地方,就都可使人快乐,不是必须有怪异、新奇、雄伟、瑰丽的景观。吃酒糟、喝薄酒,都可以使人醉,水果蔬菜草木,都可以充饥。依此类推,我到哪儿会不快呢?人们之所以要追求幸福,避开灾祸,因为幸福可使人欢喜,而灾祸却使人悲伤。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而能满足我们欲望的东西却是有限的。如果美好和丑恶的辩别在胸中争斗,摈弃和选取的选择在眼前交错,那

9、么能使人快活的东西就很少了,而令人悲哀的事就很多,这叫做求祸避福。追求灾祸,不要幸福,难道是人们的心愿吗?这是外物蒙蔽人呀!这些人局限在事物之中,而不能自由驰骋在事物之外;事物本来没有大小之别,如果从事物的内部来观察它,那么没有一物不是高大的。它以高大的形象横在我们面前,那么我常常会眼花缭乱反复不定了,就像在缝隙中看人争斗,又哪里能知道谁胜谁负呢?因此,心中充满美好和丑恶的争斗,忧愁也就由此产生了,这不令人非常悲哀吗?我从钱塘调任胶西,放弃了乘船的舒适安逸,忍受着骑马坐车的劳累;离开了雕墙画栋的华美住宅,而栖身在毫无装饰的陋室里;远离了湖光山色的美景,来到种满桑麻的原野。刚到的时候,连年收成不

10、好,盗贼到处都有,狱讼案件也多不胜数,而厨房里空荡无物。每天都以野菜充饥,人们当然会怀疑我不快乐。可我在这里住了一年后,面腴体丰,头发苍白的,也一天天变黑了。我已经喜欢这里风俗的淳朴,这里的官吏百姓也习惯了我作风的钝拙。于是,修整官府的花园,清洁庭院和屋宇,砍伐安丘、高密县的树木,用来修补破败的房屋,使这里暂时完好起来。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了,就稍加整修,让它焕然一新。我时常和大家一起登台观览,在那儿尽情游玩。从台上向南望去,耳山和常山在云中出没,时隐时现,若近若远,那里或许有隐居着的君子吧?台的东面则是庐山,秦人卢敖就是在那里隐遁的。向西望去,穆陵关隐约可见,宛如一座城堡,姜太公、齐桓公的遗业,还应该有留存的。向北俯视潍水,不禁慨叹万分,想起了淮阴侯韩信的赫赫战功,又哀叹他不得善终。这台虽然高,但却非常平稳;这台上居室幽深,却又明亮,冬暖夏凉。雨落雪飞的早晨,风清月明的夜晚,我没有不在这里的,朋友们也没有不在这里跟随着我的。我们采摘园子里的蔬菜,钓取池塘里的游鱼,酿米酒,煮糙米,大家一面吃一面赞叹:“多么快活的游乐啊!”这个时候,我的弟弟子由恰好在济南做官,听说了这件事,写了一篇赋,并且给这个台子取名“超然”,用来说明我是一个无论到哪儿都不会不快乐的人,因为我能够超然于物外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