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俾斯麦》读书报告

gg****m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69KB
约5页
文档ID:208536686
《俾斯麦》读书报告_第1页
1/5

一匹存血性的马一一《俾斯麦》读书报告《俾斯麦》的作者,艾密尔•鲁特维克(Emil Ludwig),是一位德国传记作家,以撰 写通俗传记闻名其所做传记强调人物个性,属于“新传记派”,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 的传记作家”作者生于1881年,其童年时代就是俾斯麦执政的最后十年对于俾斯麦,作者有如是评价:“变换了视角后的俾斯麦,形象愈发显得丰满显然, 他不是为了那座无人喝彩的雕像,而是苦苦追寻一个奋斗家的功业俾斯麦的一生永远是不 停地奋斗,有时打胜仗,有时也打败仗,永不停止的激悄,永不满意的现状有时候他也办 错了不少事,但即使办错了,也总是带着天才的特色总之,他是一个令传记作家们着迷的 人物 [11俾斯麦在世界历史中算是一位知名人物然而,作为一位历史人物,或者说历史政治人 物,俾斯麦在我们的印象中总是与德国统一分不开的提到俾斯麦,可能最先想到的,就是 他那句“关于时局的许多重大问题,并不是靠演说与大多数的议案就能解决丫的,唯有用铁 血政策方能解决 [2j我们大多数情况下,对于俾斯麦的印象就是一位“铁血宰相”然而, 这本传记所记述的许多俾斯麦自己的心理活动,却显示了一个不同的俾斯麦就以俾斯麦的“铁血演讲”为例。

这是俾斯麦在岀任普鲁士首相之后,于1862年9月 26日在下院演讲时提出的相当多的人认为,俾斯麦提出这一论调,是针对徳国统一的 “我们从铁血政策推行的前后过程來看,其实质是诉诸武力,核心是普鲁士自强,矛头所向主 要是致德于分裂的A外敌对力量铁血政策的实际A容是实现德意志的统一 111 [徳]兽特维克,《俾斯麦》,韩洁等译,北京, 121同上书,第143页 131孙炳辉,赵星惕,《评俾斯麦的铁血政策》, 141 [德]矜特维克,《俾斯麦》,韩洁等译,北京,这些论 断,有俾斯麦的话语为证在发表过“铁血演讲”之后,俾斯麦在之后与一位议员解释此事 时说:“我的意思是说君主需要军队我的演说其意并非是要帮助德意志问题再向前迈进一 大步这不过是对维也纳与慕尼黑的一种警告,并不是要以武力反对其它徳意志诸邦‘血’ 就是指‘军队’我现在才明白我应该小心的选用字眼 141“‘血’,就是指军队这句话,经常用来解释俾斯麦的武力征服政策然而,从这 些话里,我们却看到,“铁血”只是一种威慑,是在当时奥地利对普鲁士构成某种程度上的 威胁,或者在法兰克福的联邦议会中对普鲁士的地位进行了打压之时,对德意志南方诸邦以 及奥地利的警告。

后來国王威廉一世也对他说,“我很清楚这件事情的最终结局将会是什么 样在奥本巴拉兹,就在我的窗子底下,他们会来杀你的头,再过一段时间,他们就会来杀 我的头 1,1同上T5,第145页121科佩尔• S •平森,《徳国近现代史(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第181页转引自李益彬, 《俾斯麦的性格与德意志统一新探》,《内江师范学院学报》,第16卷第5期,第44页131 [徳惜•特维克,《俾斯麦》,韩洁等讳,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9年版,第367页141同上书,第288页[5】同上书,第182页同上书,第183页121 [瑞士]皮埃尔•阿考斯等,《病夫治国》,何逸之译,北京,新平出版社,1981年版,第1页 r3]刘作査,《永不屈服的俾斯麦》,《小康》,2006年第7期,第82页,而俾斯麦对君主的回话,确是更为出名:“是呀,到了那个时候,我们都会死 了!我们迟早是要死的,还有比这样死更体而的吗?我应该为我的君主我的领袖奋战而死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9年版,“作者序”《世界历史》,1981年02期,第43页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9年版,第144页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9年版,第145儿君主愿意以您的血来祭奠上帝所赐给您的权利吗?为了上帝的恩泽,拿自己的身体与牺牲生 命作赌注,无论是死在绞架上抑或死在战场上,这之间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君主切勿想到路 易十六,他在活的时候和死的时候都是一个懦夫,在历史上也并非是一个出色的人物。

陛下 还不如想一想查理一世,他为自己的权利而战,战败后,不动声色地走向绞架,带着一种王 者之气从容就死,他在历史上永远不失为一个高贵的人物陛下己没有别的路可走,只有奋 斗您是不能投降的,哪怕是拿自己的生命冒险,您都必须抗争到底!这是俾斯麦对君主说的话,常被用來证明俾斯麦的军事统一思想但是,从俾斯麦和威 廉一世这两个人的角度出发,这番话的实质,确是在鼓励威廉一世威廉一世在1848年革 命时,当时他还是威廉亲王,曾逃到国外经此一难,威廉一世一直对于国内革命心存忌惮, 他说那些“砍头”的话,很明显是在暗示自己会有和法王路易十六相似的下场从俾斯麦的 回话也可以看出来,俾斯麦也在“激励”威廉一世,让他鼓起王者的勇气这次对话,里然 是君臣之间很个人化的,但的确影响了历史结果但由历史结果出发来反推,给俾斯麦贴上 一个“铁血”的标签,说他一向主张暴力统一与军事征服,确实大大损害了我们对于真实的 俾斯麦的了解和认识俾斯麦不是一个狂热的德意志民族主义者,而是一位忠君主义者,“其他一切都在其 次,……我用我自己的方式对待国王,他是我全部思想和全部行动的中心,是阿基米德杠 杆定律中力的作用点,从这个作用点我要移动世界” [2]。

俾斯麦的忠君思想,个人性很明显, 并不是一切普鲁士君主他在讲忠君时,脑子里想的一定是威廉一世1881年,在选举不 利于他的情况下,俾斯麦说了这样一番话:“如果上帝让我死的话,我将死在这个被故攻陷 的缺口里一匹有血性的马要跑到倒地为止有一个时期,我曾有过告退的想法……不如告 诉你们,我已经很久没有这种想法了既来之,则安之除了皇帝的意志,其他什么都不能 使我下马如果我告退,自然有许多人幸灾乐祸,因此我更坚定信念了……我决计只要我一 息尚存,就要为祖国效劳到底 [3]这句话,可以给俾斯麦做一个很好的诠释这时,普鲁 士国王仍是威廉一世在俾斯麦心里,他对威廉一世“就像掌管家务已久的儿子忍受容易发 怒的老父亲一样” [4],个人感情超过了对于君主的忠诚,这一点在俾斯麦对腓特烈•威廉以 及威廉二世的态度中能看出來俾斯麦是个斗士,自从年轻时就喜欢决斗他的性格也是一个斗士,永不服输同时, 他还是一个坚毅的人,有着极强的意志力在对奥地利进行战争并得胜之后,俾斯麦力排众 议,表示“要避免发生难堪的记忆……普鲁士得胜之师一旦进入维也纳,会很伤害奥国的 傲气”,w坚决阻止了普军进攻维也纳的计划这在当时普鲁士的上层中,是很艰难的。

首 先,军队中的高级将领力主进军维也纳;其次,国王受到荣誉和利益的吸引,也希望可以进 军维也纳幸而,太子此时帮了俾斯麦一把威廉一世在给俾斯麦的批文中写道:“两军相 抗,相持不下,危急关头,宰相把责任交W给我,我暂II找不着人替代他我儿子与宰相意 见相同,我很难过,却也不得不听从他们[1]如果俾斯麦也主张进军维也纳,那么这次战 争就不是一场促进德意志统一的战争了因为进军维也纳势必会遭到奥地利的激烈反抗,很 可能会导致战事僵持,再现1648年徳意志内部的长期|Al战,造成继续分裂而此时法皇拿 破仑三世虽然保持中立,真正的目的却是在普奥之争中渔利由此可见,俾斯麦的个人意志 对于徳意志的历史进程影响很大俾斯麦和威廉一世之间的特殊关系,以及俾斯麦的近乎于独裁的坚定意志,多少都宥些 被史学家忽略历史的发展,尤其是在普鲁士这样的比较专制的国家里,往往更人程度上被 领导人的个人因素所影响《病夫治国》一书中曾写道,“生命的河流可以因一个人的性格 而改道如果米提亚底斯在马拉松逃跑,夏尔•马代尔在普瓦提埃逃跑,西方文明可能会与 今不同而如果基督在彼拉多面前否定了自己的教理,一切也可能是另外一番摸样 [2] 同样的,俾斯麦如果在那是被成功的荣誉冲昏了头,哪怕是很短的一会,恐怕都会给后世留 下一个不一样的欧洲。

在俾斯麦的案头一直有这样一句座右铭:“对于意志永不屈服的人,没有所谓的失败[3]他凭着一种德意志民族所固有的自负和强硬的秉性,有力地贯彻了自己的信念人们似乎早已习惯了把俾斯麦看做一个政治强人,甚至是战争狂人俾斯麦最为人熟知的画像也许总是头戴尖顶头盔的那一幅,画像上的“铁血宰相”面色沉凝、严肃、坚毅;除了 “保守”、“反动”之外,他给人的印象或许只剩下了铁腕、好战、精明强干、工于权术,等等但是, 最终,他还是一个人,而不是帝国宰相对于历史上的“大人物”,我们往往会选择忽视他作为一个人的最普通的特点,只去关注他的政治活动而《俾斯麦》这本传能够跳岀历史, 把俾斯麦所作所为所带来的历史后果先抛开不谈,分析这个人,使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普士的传统地主他爱自己的家,爱自己的森林,爱吃爱喝,爱妻儿他反对阶级平等,维护本 阶级特权;他争强好胜,与人决斗;他怀疑世界,不笃信上帝我们只有首先认识了俾斯麦, 才有可能认识“铁血宰相”我要以俾斯麦的话结尾在森林里有自由的空气,在两株人杉树之间,就是我最后 的休息之所,这里的阳光与新鲜的微风,都足够装在一个小箱子里头,埋在土下,这种思想 是很难受的俾斯麦对自己的身后事如是交代。

一个大人物,终宄回归了一个普通人[5][德1售特维兑,《俾斯麦》,韩洁等译,北京,。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